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地被可燃物燃烧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对辽宁省18种林型地被可燃物的燃点、燃烧热、灰分率、脂肪油提物和燃烧的蔓延速度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森林地被可燃物的燃烧性进行了综合排序,并准确地划分了各燃烧特征的级别。  相似文献   

2.
小兴安岭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地被物燃烧烟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烟气分析系统测定小兴安岭地区15种森林可燃物类型地被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燃烧过程中CO2,CO,CxHy,NO和SO2的排放因子和释放量,并分析不同可燃物类型的排放差异性和5种气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种可燃物类型地被物燃烧5种气体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16,0.31,0.007 0,0.005 4和0.019;5种气体总量、含碳气体总量和C0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 330.56,1 321.25和1 200.56 mg·g-1,且均为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而CO,CxHy,NO和SO2的释放总量分别为:118.02,2.66,2.06和8.21mg·g-1,半分解层均小于未分解层;CO2,CO,CxHy和SO2的释放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NO与这4种气体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将为评价森林火灾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森林地被物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森林可燃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森林地被可燃物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基本方法。回顾了本世纪初至今,国内外整个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了国内外一些著名林火专家对森林可燃物的静,动态信息研究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同时也对森林可燃物的研究发展趋势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被可燃物与林型火险等级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以辽宁省各地区常见的主要林型37个为聚类单元,选取各聚类单元中的林火发生频度、地被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凋落物层厚度、可燃物燃烧蔓延速度作为聚类因子,进行全省林型火险等级划分。聚类分析结果划分出了不同火险级别(Ⅰ-Ⅳ)林型,并详细列出Ⅰ、Ⅱ、Ⅲ级火险林型在省内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可燃物抽提物是研究森林燃烧性、树种燃烧性及抗火性的重要理化指标, 也是林火管理的基本依据。文中综述了森林可燃物抽提物的性质、应用现状及提取分离, 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森林地被可燃物是引起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预测预报林火发生规律、林火行为和森林火险,以抚顺县8种主要林型为研究对象,对其林内不同类型地被可燃物载量做相关分析,并研究载荷量与林分密度、林龄、坡位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地被可燃物载量随林分密度和林龄增加而增大;地被可燃物载量与坡位关系密切,一般下坡载量最大,上坡载量最小。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棋盘山地区5种主要林型及其地被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燃烧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林型可燃物载量差距较大,变化范围是3.98~18.67t/hm2。樟子松林和油松林可燃物含水率最低,小于10%,刺槐人工林地被可燃物含水率最高,为34.04%。该地区易燃林为油松林,较易燃林为樟子松林和杂木林,不易燃林为落叶松林和刺槐林。  相似文献   

8.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燃物是引起森林火灾的重要条件,掌握可燃物负荷量的动态分布对于预防森林火灾和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森林可燃物负荷量的基本概念,总结了可燃物负荷量的研究现状,重点探讨了可燃物负荷量测定方法,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对快速且准确地掌握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提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9.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何忠秋  王天辉 《森林防火》1993,(3):11-13,18
森林可燃物为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有机物质,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是火灾传播的主要因素,是森林防火灭火的理论依据。由于森林群落的复杂性。可燃物存在地域性、区域性的差异,需要将可燃物进行分类和划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形成了各自的可燃物分类方法和研究方法。可燃物类型综合表现了植被类型所处的生境条件,及适应于环境形成的林分结构特征,决  相似文献   

10.
实现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计划烧除、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达到减少可燃物、控制和降低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森林可燃物类型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居洞庭湖之北,全省总面积2. 78亿亩,其中森林面积7158. 7万亩,森林复被率平均为25. 75%。全省的地形三面高中低,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的盆地。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温带和亚热带之间,森林植物种类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1300余种,针叶混交,针阔混交,阔叶混交林均有。我省鄂西山区曾有中国植物园之称,分布有世界稀有树种水杉和珙桐。  相似文献   

12.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开展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的森林可燃物研究对我国现代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及森林火灾灾后管理的策略:1)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加强生物防火工程建设,并采用先进的生物防火技术,对可燃物进行科学管理;2)对农、林、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森林燃烧性;3)推广使用清洁的生物能源,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我国森林防火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森林可燃物湿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森林可燃物湿度对林火蔓延和有效辐射率均有重大影响。它又是预测林火发生、林火行为、火险等级的主要根据。本文在回顾森林可燃物湿度研究的同时, 综述了可燃物湿度研究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平衡含水量和时滞, 简述了相对湿度理论, 概括了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文中还列出了现代可燃物研究的主要成果, 指出了可燃物湿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燃物水分时滞是美国国家火险、火行为研究和预报业务工作中一个基本术语,它反映森林中不同大小枯死可燃物水分变干(湿)的快慢程度。这个术语近十年已为国际林火研究工作所采用。时滞的原理是1960年著名林火物理学家G·布朗(G·M·Byram)所提出,他规定在可燃物变干过程中,当水分减少达到最初水分与当时平衡水分之差的63.2%时,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时滞响应时间(或称一个时滞时段)。按照上述G·布朗的规定,森林可燃物水分变干的基本形式可以表示为: △M=△M_e[1-E×P(-t/τ)]  相似文献   

15.
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详细地分析了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柞树、大山杨及水曲柳这6个树种各自所在林分林下可燃物的特点及其燃烧特性,结果表明:落叶松与水曲柳不易发生火灾,红松和樟子松易发生火灾,大山杨和水曲柳是抗火性树种。提出在造林技术上采用营造混交林或营造防火林带,防止或减少森林火灾,为森林防火及营林用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森林可燃物的动态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燃物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种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具有动态的特征,会改变火频率、火灾类型和火强度。长期动态跟踪、监测森林可燃物,把握动态特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可燃物能量变化,从而更好地预防、监测和扑救森林火灾。文章对森林可燃物的类型、含水率、载量、分布特征等动态特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与燃烧性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出发,介绍了简单描述,测定,加权赋值,统计等研究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方法。论述了抽提物、热值、燃点、灰分、含水率、燃烧速度等燃烧性常用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应用热分析技术研究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  相似文献   

18.
阿尔泰山林区森林可燃物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阿尔泰山林区林分状况,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对阿尔泰山林区几种森林类型的燃烧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种类组成进行区划,这些林型为划分可燃物种类组成和火行为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森林可燃物含水量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忠秋  李生胜 《森林防火》1995,(2):15-16,20
森林可燃物含水量模型的研究何忠秋,李长胜(黑龙江省森林经营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张成钢,马丽华,于力,段向阁(哈尔滨市森林植物园)(兴隆林业局)(得耳布尔林业局)森林可燃物含水量或可燃物湿度,直接影响着火的难易程度j间接影响火强度、火势、林火蔓延速...  相似文献   

20.
森林可燃物载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森林可燃物载量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基本方法。回顾了上世纪初以来,国内外整个研究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一些著名专家对森林可燃物载量静态、动态模型的研究和遥感技术在森林可燃物载量研究中的应用,同时评价了遥感技术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