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年份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7):24-28
为了研究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小麦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利用2005-2008年陕西省长武县中科院长武农业生态站小麦品种‘长武89134’为试验对象,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各种农艺性状中每穗结实小穗数、千粒重和株高与小麦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每穗粒数与产量之间达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地上部分总干重、籽粒干重和每穗小穗数与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自变量每穗结实小穗数和株高对小麦产量的存在正向直接作用(r每穗结实小穗数=0.712**,r株高=0.848**,P<0.05),而地上部总干重和每穗粒数则对产量存在着负向直接作用(r地上部分总干重=-0.792**,r每穗粒数=-0.784**,P<0.05)。‘长武89134’产量受到每穗结实小穗数、株高的正向作用和地上部总干重、每穗粒数的负向作用,因此需要主要针对这四种农艺性状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再并且协调好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冬小麦覆膜,露地两种种植方式、3个密度处理适期播种,研究其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温度影响小麦出叶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出叶速度加快;(2)穗分化不同时期对温度的反应不同;(3)主要通过前期温度对穗分化的影响,后期对穗数、穗粒数的影响而影响产量构成因素;(4)旗叶、倒2叶、倒3叶面积、干重地膜大于露地;(5)密度对出叶速度和穗分化影响很小,但对产量构成因素及倒3叶、倒2叶、旗叶面积和干重影响较大,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由此说明温度对小麦各器官的发育影响较大,而密度对其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收获指数(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427%,表明3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通过对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质量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小麦收获指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指数是指籽粒产量占地上部生物产量的百分率。研究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间与其产量的相互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对影响收获指数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及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HI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HI与穗颈长、株高、穗长、小穗数、主茎生物产量有显著负相关,与单穗质量、产量呈正相关,与生物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87.427%,表明 3 个主成分已覆盖所有性状的主要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小麦HI与单穗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质量有显著回归关系。结论: 通过对10份小麦材料农艺性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HI受单穗质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影响较为明显有显著回归关系,与单穗质量、产量和穗粒数有明显正效应,生物产量对其有负效应。小麦HI提高可通过选育生物产量不宜过大,而穗粒数较高、单穗重较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百农418’小麦群体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设置6个种植密度:225万、300万、375万、450万、525万、600万苗/hm~2,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百农418’小麦的高产潜力与抗倒伏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成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继续增加,成穗数转为下降;种植密度与成穗数呈对数曲线关系(y=259.3lnx-859.7)。低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显著;高密度条件下,增加种植密度增产不显著直至减产;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函数关系(y=5024+22.12x-0.022x~2)。种植密度对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效应表现为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增加穗数,但穗粒数、千粒重随之下降。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综合考虑高产潜力发挥和规避倒伏风险,‘百农418’小麦超高产栽培,黏壤土10月10日播种,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525万苗/hm~2;种植密度超过525万苗/hm~2,存在较大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合理密植是小麦生产中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夺取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分析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分析表明: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有显著性的影响。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有效协调小麦单位面积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进而获取高产;还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群体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8.
商麦156是商丘市农科所2015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探究商麦156的适宜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当地传统等行距种植为对照,研究宽窄行种植及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植株株高、冠层20cm处PAR值增加,单株次生根、单株分蘖数、植株干重及冠层底部PAR值降低,播量越大,小麦亩穗数越多,穗粒数、千粒重越少,高播量(195kg/hm2)、中播量(150kg/hm2)处理下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播量(120kg/hm2)处理;播量相同(150kg/hm2)的条件下,宽窄行处理能降低植株株高,增加植株单株次生根数、分蘖数、干重及冠层底部PAR比重,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总之,商麦156适宜在宽窄行条件下种植,适宜播种量为150kg/hm2-195kg/hm2。  相似文献   

9.
小麦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与产量性状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对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茎质系数在小麦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单茎草重、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穗数、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重穗型品种的茎质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多穗型品种,但其经济系数、子粒产量/草产量(库源比)极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选育中间型品种可以实现高产与抗倒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旱地条件下,选择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品种对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播种密度要求不同,每hm2多穗型315万、中间型369万、大穗型433万;播种密度对穗数与穗粒数的变化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不同,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水稻大螟为害株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水稻大螟田间调查抽样技术,提高水稻大螟预报准确率,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研究浙江北部地区水稻大螟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水稻大螟无论是第2代引起的枯心还是第3代引起的白穗,无论是田埂边还是田中间,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由大螟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互作的结果。第2代引起的枯心有“趋边”现象,田埂边水稻比田中间容易受害,二者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第3代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抽样数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大而递减,第2代、第3代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2=287.83/m+38.57和n5=447.42/m+10.63。  相似文献   

12.
通过1986~1990年间80多个田间小麦肥效试验,研究了石家庄地区小麦生产进入高产阶段后不同肥力土壤上小麦肥效曲线方程、高产经济施肥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肥力麦田的小麦高产经济施肥指标为:高肥力麦田亩施N11.1~13.8kg,P_2O_510.7~13.9kg,中肥力麦田亩施N12.6~15.2kg,P_2O_59.8~12.1kg;低肥力麦田亩施N13.3~15.5kg,P_2O_59.1~11.7kg。还研究了小麦目标产量施肥法所需的三个施肥参数:(1)小麦百公斤产量养分吸收量,空白区平均为:N2.32kg,P_2O_51.05kg,K_2O2.72kg;施肥区平均为:N2.82kg,P_2_51.03kg,K_2O_3.15kg。(2)土壤速效磷和碱解氮的校正系数(C_P、C_N)分别为:C_P=0.41+4.01/P,C_N=0.28+0.035P。(3)氮、磷肥利用率(Z_N、Z_P)分别为:Z_N(%)=42.1-0.35P,Z_P(%)=27.6-1.20P(P为土壤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3.
棉田玉米螟的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玫瑰SRAP-PCR反应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玫瑰SRAP-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PCR反应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Taq酶,dNTPs,引物,Mg2+,模板;建立了玫瑰SRAP-PCR反应最佳体系(25μL)为Mg2+2.0mmol/L,dNTPs0.20mmol/L,Taq酶1.5U,引物0.25μmol/L,模板1.0ng/μL;采用不同的模板和引物对体系进行验证,表明该体系适合于玫瑰的SRAP-PCR反应。  相似文献   

15.
《Soil Technology》1992,5(3):249-256
The approach in this study of runoff and erosion control on steep slopes was to combine soil stabilizers with the planting of drought-resistant, perennial plants.The effect of 10 t ha−1 phosphogypsum (PG) + 70 kg ha−1 polysaccharide (PS), 10 t ha−1 PG and 20 kg ha−1 polyacrylamide (PAM), and 200 kg ha−1 PS on the erosion of steep slopes (30–60%) was studied in plots 2 m in width and of different lengths (12–20 m), at three of different sites in Israel (semiarid conditions), and under natural rainfall conditions. Likewise, observ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onirrigated, drought-resistant, perennial plants on steep slopes (40–60%), combined with 10 t ha−1 PG + 70 kg ha−1 PS, were conducted at two sites in Israel.PS + PG and PAM + PG treatments were very efficient in erosion control in a wide range of soil types, ESP, CaCO3 level, and weather conditions. These treatments reduced erosion six- to eleven-fol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PS + PG and PAM + PG treatment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PAM was problematic due to its very low dissulution rate and its high viscosity in water. Two-hundred kg PS without PG was found efficient only at one experimental site with calcic haploxeralf soil and 300 mm average annual rainfall.The combination of PS + PG, and drought-resistant, perennial plants was very sucessful. The plants developed very well without irrigation throughout the long, dry summer. Only one year later, the creeper plant canopy covered an area of 0.75–1.5 m, and the bushes were 0.8–1.2 m in height.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氮素梯度下,生物菌肥对荞麦生育状况、产量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设计5个试验处理(A1~A5):清水拌种+90kgN/hm2,菌肥拌种、喷施+67.5kgN/hm2,菌肥拌种、喷施+45kgN/hm2,菌肥拌种、喷施+22.5kgN/hm2,菌肥拌种、喷施+0kgN/hm2。测定荞麦植株的生理指标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A3处理产量表现最高为158.4kg/亩,增产幅度为14.45%;不同施氮量下施用生物菌肥与未施用生物菌肥处理间产量及产量影响因子差异不显著;生物菌肥拌种处理对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速效氮有明显的促进和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播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0.25 m、0.30 m和0.35 m,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经济产量及复合产值。结果表明,在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的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低产量为20100 kg/hm2,最高产量为27670 kg/hm2;甘蔗产量随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最低产量为147510 kg/hm2,最高产量为176220 kg/hm2;套种后单位面积土地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34.48%~42.24%,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中当马铃薯株距为0.25~0.30 m时,2种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19.
高产优质油茶单株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依据一定的选择标准,以高产优质油茶单株的选择为目的,在祁门县平里、祁红等地开展油茶单株的选择研究。经过2007-2009三年连续选择,并对选择单株产量、品质等性状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07、08年选42#、51#、55# 三个单株连续两年鲜果实测产量平均为1.87 kg/m2、1.10 kg/m2、2.25 kg/m2,折成油产量分别0.14 kg/m2、0.09 kg/m2、0.15 kg/m2,且品质表现较好。09年选62# 干仁油率达60.11%,鲜果油率11.76%,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性状。42#、51#、55# 三个单株决选;56#、61#、62#三个单株待选。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密度下甜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最佳养分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密度(51282株/hm2)、中密度(61538株/hm2)和高密度(76923株/hm2)下,甜玉米鲜苞产量分别为9179、10285、11664kg/hm2;氮磷钾养分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甜玉米收获期秸秆和籽粒总吸氮量分别为65.5、89.1、122.5kg/hm2,总吸磷量分别为14.5、15.3、20.1kg/hm2,总吸钾量分别为81.6、98.2、130.0kg/hm2。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氮磷钾总吸收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