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豆抗蚜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品种的抗虫性来控制害虫为害是综合防治的基础措施。为了筛选出抗源及研究其抗性机制,我们开展了大豆抗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品种的筛选工作。筛选的目标,除了抗蚜性能外,也注意品种的抗病毒病的性能。由于人力、时间所限,  相似文献   

2.
大豆蚜胁迫对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大豆材料的抗蚜机理,初步研究了蚜虫胁迫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叶片内MDA含量及各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大豆蚜24 h后,不同抗蚜性大豆材料MDA含量及SOD、POD、PPO和PAL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表现为抗蚜性越强,MDA含量变化越小,SOD、POD、PPO和PAL活性提高越明显.由此可见,在蚜虫危害胁迫下,感抗品种间SOD、POD、PAL和PPO活性的变化程度与大豆的抗蚜性机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4.
大豆主要抗营养因子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具有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平衡等特点,营养价值非常高,作为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被广泛应用于猪饲料中。但是大豆中含有相当高水平的大豆抗原、大豆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能使猪特别是仔猪出现过敏,小肠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内源氮损失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危害了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给养猪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限制了大豆加工产品在猪日粮中的应用。文章概述了大豆抗原、大豆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因子这三种主要的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含义、分类、生物学功能及对猪健康的影响,为大豆加工制品在猪日粮中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1982年起,我们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了棉花对棉蚜的抗生性鉴定方法的研究。在培养皿内用培养基培养棉叶,在棉叶上接种蚜虫,根据蚜虫在棉叶上的生存和繁殖情况来鉴定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生性差异。将该方法和罩笼接蚜试验比较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现将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对鱼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吴莉芳  秦贵信  朱丹  孙玲 《大豆科学》2006,25(4):450-453
大豆来源广、营养价值高、是鱼类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但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不仅会降低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而且会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类大批死亡。本文对大豆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集素、植酸、大豆抗原的作用机理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意义。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蛋白饲料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豆抗灰斑病菌的生化基础刘丽君,高明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陈连文(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农业局)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范围较广。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其优势小种以1号、7号为主。近两年8号小种又有所抬头,使...  相似文献   

8.
大豆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改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相似文献   

9.
沈文飚  冯晴 《大豆科学》1999,18(1):22-26
以对SMV-a株系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染SMV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科丰1号接种SMV的早期,PAL和POD活性显著升高,SOD和CAT活性明显下降,相反感病品种1138-2和徐豆1号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上升,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小于抗病品种,而1138-2的PAL活性则低于相应对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抗虫品种防治害虫是一项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据美国统计,每年用于抗虫品种研究的投资同挽回损失的比例约1:300。棉花抗蚜性的研究,大都认为棉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从大豆膜质过氧化水平和保护酶体系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条件下生理生化反应,以探索抗病品种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苯丙氨酸酶是诱导大豆产生全株抗性的重要酶,在接种疫霉病菌后,抗病品种苯丙氨酸酶活性迅速增强,诱导植株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新品种田间抗蚜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感虫状态下,采用5点取样法记录玉米蚜虫在不同玉米品种上的危害状况,对21个品种用蚜量比值法进行抗蚜性鉴定,对玉米蚜虫高峰期蚜量比值测定玉米抗蚜性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抗蚜性差异较大,金西南8号和陇玉1号为高抗品种,桂单203、青青601、珍禾978、周玉913、贝玉10、普玉3号、水金玉8号、云合2号为易感品种。玉米蚜虫天敌数量与玉米蚜虫口数变化规律出现相对一致性,玉米品种的益害比与蚜量比值呈幂函数关系,益害比随蚜量比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  相似文献   

15.
对作物抗虫(其中包括玉米抗玉米螟)的生化本质和机制的研究,以Beck等(1956、1957、1961)和Loomes等(1957)的工作为最早。他们在详细地研究了玉米螟人工培养基的配方后,通过一系列严格控制的实验室试验证明,玉米幼株含有一些成分,当把它们加进饲料之后,可抑制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业巳  相似文献   

16.
根际促生菌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生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由根际促生细菌[Sneb207(Bacillus megaterium),Sneb482(Bacillus megaterum)]诱导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nhinhe)的生化机理.使用菌株Sneb207、Sneb482发酵液包衣处理大豆种子,在豆苗三叶期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品种抗蚜性田间鉴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8.
19.
禾谷类作物如小麦、黑麦和大麦是人类及畜禽的重要食物来源.谷物减产通常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使得许多国家因此而出现经济消退,甚至在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引起饥荒,出现营养不良、婴儿死亡和其它社会问题.人们时常关注着粮食的产量.因而,研究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便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3种氧化酶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氧化酶(AsA-POD)与辣椒抗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叶组织内PPO,POD,AsA-POD活性在受蚜虫侵害后均明显提高,但高抗和抗蚜品种较高感和感蚜品种反应更灵敏,在接虫初期其POD,PPO和AsA-POD活性即上升到一个很高水平,活性增强远远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且在受蚜虫侵害后保持稳定的高活性水平;高抗和抗蚜品种叶组织内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在受蚜虫侵害前后均保持稳定不变,没有新谱带的出现,而高感和感蚜品种在受蚜虫侵害后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有变化,蚜虫侵害前其POD和PPO同工酶谱带均与高抗和抗蚜品种相同,但受蚜虫侵害后分别减少2条和3条。相关分析表明,辣椒受蚜虫侵害后,叶组织内POD,PPO和AsA-POD活性的增强及POD和PPO同工酶谱的稳定性与辣椒抗蚜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