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cm×14cm和24cm×17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育秧方式与不同移栽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同一密度,相同管理水平条件下,探讨不同育秧方式与不同移栽方式两因素之间的平均效应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旱育保姆旱育秧比常规旱育秧和塑盘育秧的秧苗素质好,产量高;在试验密度范围内旱育保姆旱育秧比常规旱育秧以栽插的产量高,而塑盘育秧以抛秧方式产量高;旱育保姆旱育秧的抛秧与塑盘育秧抛秧方式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试验说明旱育保姆旱育秧完全可代替塑盘育秧作抛秧,并可减少塑盘成本,可大力推广应用,而劳动育足地区可采用旱育保姆旱育秧直插方式,以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索中浙优1号在荔波县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下的丰产和稳产性,开展了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方式对中浙优1号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密度为22.58万丛/hm2、栽植方式为等行栽植,规格16.65cm× 26.64cm,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以三系杂交中稻组合农香优67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密度为主区,基本苗为副区,对农香优676润湿育秧移栽的最适密度和基本苗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农香优移栽密度为16.7 cm×26.7 cm,基本苗为每蔸插2粒谷秧时,综合表现最好,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挖掘杂交晚稻家优111的增产潜力,对其播种期、育秧栽插方式、栽插密度、施肥水平、水分管理等不同处理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确保家优111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最佳适宜播期为6月20日左右,采用湿润水育秧方式,栽插密度保证在24万/hm~2左右,施纯氮用量110~150kg/hm~2,水分管理按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的原则进行,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拌种剂和不同覆盖方式育秧在生产中,对水稻的影响,以江优126为材料,开展了不同拌种剂和不同覆盖方式育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贵大药剂和旱育保姆拌种,在普通农膜和无纺布覆盖方式下进行的湿润育秧,均能在生产上获得高产,较不拌任何药剂、不盖膜的常规育秧产量分别高18.26%、19.85%、21.06%和21.26%,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1育秧方式1.1按温度管理方法分类按温度管理方法的不同,水稻育秧可以分为露地育秧、保温育秧和增温育秧3种方式。1.1.1露地育秧直接在地表进行播种育秧,没有任何保温措施,通常在温度较高地区或晚育晚插地区采用。1.1.2保温育秧指运用一定的保温措施,如塑料布、无纺布等覆盖,进行提前播种、保温增温的育秧方式,通常在温度较低的地区为争取阳光资源而采用。保温育秧因栽培方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楚粳29号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育秧方式在半免耕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以薄膜育秧拌旱育保姆采用精量播种的方式为最佳,其次是薄膜育秧拌旱育保姆的方式,第3是薄膜育秧不拌旱育保姆的方式,塑盘育秧不利于培育带蘖壮秧;薄膜育秧处理比塑盘育秧处理稻谷产量高;经济效益方面以薄膜育秧拌旱育保姆较好,如能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窄行密植种植方式及密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窄行密植种植方式下密度对合农60号产量影响显著,同密度下30cm行距平播产量高于45cm小垄窄行密植,大豆合农60号窄行密植高产栽培适宜方式为30cm行距平播,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中晚熟玉米品种郑单958高密度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中晚熟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密度、施肥量及栽培方式等的研究,总结出辽宁西部地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以及经济施肥量,清种(60cm垄)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00株/hm3,合理施N肥(尿素)量为450kg/hm2,大垄双行(大垄宽120cm,双行间距40cm)种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最经济施N肥(尿素)量为375kg/hm2,充分发挥耐密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达到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西瓜新品种‘黄晶’的品质和产量,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研究了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该品种的最佳育苗方式为营养钵育苗,最佳栽培方式为白色地膜覆盖+单蔓整枝,种植密度以株距25 cm、11000~13200株/hm2为最佳,基肥施用量以硫酸钾型复合肥(狮马牌)975~ 1200 kg/hm2 +有机肥30 t/hm2混施为宜。该品种在春播设施栽培条件下及推广应用中,采用单蔓整枝、白地膜覆盖、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食葵中熟品种LD5009为材料,在石羊河中游绿洲设3个种植密度(D1:39 990株/hm2,D2:49 990株/hm2,D3:66 660株/hm2)和3个行距(R1:0.7m,R2:0.6m,R3:0.5m),研究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向日葵盛花期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D3R2处理下茎粗降低至2.50cm,株高和冠层下部叶向值分别增加至187cm和50.50。高密度能显著增大冠层中部叶面积指数(LAI),而中等密度有助于平衡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冠层底部较高的LAI,D2R2处理下LAI可达5.20,其中冠层下部为1.97。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集中体现在冠层下部,D3R2处理冠层下部叶绿素含量、PnTr分别降至1.09mg/g、-1.87μmol/(m2·s)和1.33mmol/(m2·s)。产量、盘粒数、千粒重与株高、冠层中、下部叶向值、冠层中、下部LAI呈负相关,与茎粗、冠层中及下部透光率、冠层下部叶绿素含量、PnTr呈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49 990株/hm2且0.6m行距配置可确保适宜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高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草莓品种‘明宝’为试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cm株距栽培密度下,草莓平均单果重达到11.23 g,单株平均产量达到223.18 g,平均产量最高达到29.46 t/hm2,其果实品质显著高于10 cm的常规栽培密度,且与25 cm和20 cm 2个低密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在大田生产中适宜推广15 cm株距的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5.
1年生桢楠容器苗质量分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制定1年生桢楠容器苗的分级标准,提高桢楠苗木种植成活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以苗高和地径为质量分级指标的分级体系,获得3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38 cm,地径≥0.65 cm;Ⅱ级苗:38 cm>苗高≥31.7 cm,0.65 cm>地径≥0.56 cm;Ⅲ级苗:苗高<31.7 cm,地径<0.56 cm。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沙地云杉种子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中国特有树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植物资源,在田间条件下,运用正交试验的设计方法,研究了覆沙厚度、播种密度、覆盖材料3个因素对沙地云杉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的最佳组合为以10 mm覆沙厚度、300粒/行的播种密度配合河沙土为覆盖材料最好,组合出苗率也最高;在干旱沙区覆沙厚度和覆盖材料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的影响极显著,播种密度对沙地云杉播种育苗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樊丽琴  李磊  吴霞 《作物杂志》2019,35(6):127-146
为了探究油葵不同种植方式对盐碱地土壤水、热、盐分布状况的影响,以平播(T1)为对照,开展了半膜平播(T2)、半膜平播+膜间覆秸秆(T3)、起垄沟播(T4)、起垄沟播+沟覆秸秆(T5)、垄膜沟播(T6)、垄膜沟播+沟覆秸秆(T7)等6种种植方式对油葵田土壤温度、水分和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种植方式均提高了早上7:00时5cm深度的土温,但油葵花期土壤增温效果明显弱于苗期,垄膜沟播种植方式更有利于减缓地 表5cm深度土温的剧烈变化。与对照相比,在油葵苗期,T7和T6的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提高了6.30%和5.01%,20~40cm土层分别提高了6.00%和3.38%,在油葵开花期,土壤含水率较对照提高幅度有所降低。与播种前0~20cm土层土壤电导率相比,T6在苗期和开花期均有所下降,其中开花期下降了33.81%,T7在苗期略有增加,在开花期则略有下降,其他处理在苗期增加幅度较大。因此,在银北灌区油葵生产中,垄膜沟播是一种适宜的油葵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2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3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水稻各生育期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小,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单茎干物重、茎叶转运及净同化率均以低密度最大,中密度次之,高密度最低。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等指标随密度的降低极显著减小,成熟期群体干物重高密度平均较中、低密度分别高3.0%和7.6%,高、中密度的最终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1.8%和8.9%,低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杂交稻各群体生长指标以中密度最大,高密度实产介于中、低密度之间,杂交籼稻高密度处理与低密度相当,显著低于中密度。  相似文献   

19.
条带深松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新兵  侯海鹏  周宝元  孙雪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2014,40(12):2136-2148
为探究条带深松耕作(SS)对密植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与容纳量的调节效应,本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低密:4.50万株 hm-2、中密:6.75万株 hm-2、高密:9.00万株 hm-2),以土壤免耕(NT)为对照,利用小立方原位根土取样器,通过“3D monolith”根系空间取样方法,比较研究玉米个体与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对种植密度与土壤耕作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单株根长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在0~50 cm土层中(每10 cm为一土层),高密种植的单株根长较低密种植减少110.31、43.18、15.73、10.49和17.45 m;在高密种植条件下,与土壤免耕比,条带深松耕作增加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的单株根长13.32%、19.80%、47.20%;单株根干重与单株根长的变化一致。种植密度对群体总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群体根系的空间分布。与低密种植比,高密种植的植株中心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3.82 cm cm-3、0.62 cm cm-3,但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1.13 cm cm-3、0.18 cm cm-3、0.06 cm cm-3、0.05 cm cm-3;在高密种植条件下对土壤进行条带深松耕作,与土壤免耕比,植株中心的根长密度在0~10 cm土层中降低16.10%,在10~20 cm、20~30 cm土层中却分别增加47.45%和13.37%,植株之间的根长密度在20~30 cm、30~40 cm、40~5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50.26%、30.72%和106.15%;条带深松耕作显著提高密植玉米群体下层根系的容纳量。高密条件下条带深松耕作增加了群体根干重、深层根系量、植株间根系分布及根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地上部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地上部干重,最终促进产量显著提高。说明密植群体通过条带深松耕作改善了群体的根系空间分布,减弱了上层根系的拥挤,通过增加深层土壤根系量及植株之间根系量增加了群体根系容纳量,发挥了密植群体根系功能,实现了密植群体的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