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早籼稻近期区试品种品质性状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浙江省1995年早籼稻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13个参试品种11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除整精米率性状以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以品种效应为主,而且品种效应以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粒型相对较大;整精米率以环境效应相对最大,环境对糊化温度、垩白面积、垩白率、精米率也有一定影响;将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解为各参试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发现,某些品种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面积、糊化温度存在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品种选育项目和遗传研究中,一定范围环境种植的一系列基因型存在着基因型×环境(G×E)互作,这对比较各种环境下基因型的表现和通过选择降低遗传进展的效率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而且,还观察到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数量是环境效应的线性函数(Perkins等,1968)。当在不同环境中鉴定品种时,虽然常规变量分析能查出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关于单个基因型对每一环境的不同反应,常规的变量  相似文献   

3.
玉米轮回选择的目标是改变等位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群体均值,同时也可以改变基因型×环境(G×E)的互作(Moll等,1978)。通过某些类型的稳定性分析,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选育群体和原始群体的反应,能够鉴定出选择对G×E互作的影响。已经提出过几种测定基因型表现和环境的某些加性度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在12个试点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试验中,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分别占淮南和淮北处理平方和的89.55%和70.71%,基因型效应分别占3.10%和12.89%,互作效应分别占7.35%和16.19%。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两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淮南60.54%和淮北56.53%的互作平方和。在本年度特定的气候条件下,15个淮南小麦品种(系)中,宁红1479、金丰1701和盐麦0816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4个淮北小麦品种(系)中,保麦1702、淮核16174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2个试点中,淮南以南通、扬州和金湖试点的分辨力最强;淮北以响水、徐州和宿豫试点的分辨力最强。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两组试验的高产品系对某些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三个品质性状微量检测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  李曼  江伟  朱冬梅  高德荣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2):1651-1655
为探讨小麦育种中简单、可行和高效的品质选择指标,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借鉴,对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和SDS沉淀值在本单位育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硬度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不同栽培条件和不同年份表现稳定,是有效、可靠的选择指标;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籽粒硬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基因型间的变异较大,可作为一个能反映总体品质水平的选择指标;蛋白质含量在基因型间变异系数小,受环境影响大,用于早代选择效果不理想。品质育种中可根据籽粒硬度和SDS沉淀值进行初步选择。  相似文献   

6.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黄淮麦区小麦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14,他引:49  
利用1997~1998年度黄淮南北片两组区域试验部分试点的材料,测定了降落值、峰值粘度和稀懈值等淀粉性状。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还采用AMMI模型和PATTERN模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研究黄淮麦区小麦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为该区小麦品质改良和优质小麦区域化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淀粉品质均有显著影响,22个参试品种中鲁麦14、温麦6号和95中459的淀粉品质较好;15个试验地点中北片的衡水、石家庄,南片的郑州和泾阳的小麦淀粉品质较好;用AMMI模型和PATTERN模式分析小麦淀粉品质性状G×E交互作用的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对硬质红粒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试验于1988年和1989年在内布拉斯加州的6个点和亚利桑那州的1个点上进行,供试冬小麦基因型共18个,试验设有重复。用微量磨粉法碾磨收获的籽粒,得到的面粉样品用于估测蛋白质含量、和面特性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沉降值。用显微评价单个籽粒的方法测定籽粒硬度,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对所有品质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与环境因子有关的品质性状的方差通常比与遗传因子有关的方差大。基因型×环境对“和面耐性”及籽粒硬度的影响与遗传因子对该2性状的影响大小相近,但前者比后者对面粉蛋白质含量、和面时间及SDS沉降值的影响要小。各品质参数的回归系数(b值)表明基因型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存在着显著差异。回归偏差显著的事例很少。面粉蛋白质含量、和面时间及和面耐性的基因型总平均值与基因型b值之间呈正相关,这说明要同时改良这些性状的平均值和稳定性可能是困难的。上述结果表明,要改善硬质红粒冬小麦品种的烘烤品质主要应重视环境对烘烤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给春小麦养分科学管理提供参考,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肥料施用量对小麦不同密度群体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施肥与群体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低施肥水平下,春小麦产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高施肥水平下,产量随群体密度增加出现波动,但均高于低施肥水平的产量。群体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收获穗数饱和度、穗粒数及籽粒面筋含量,但增加了籽粒容重;施肥量的增加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和面筋含量;群体密度和施肥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调控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因型和环境对安徽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面粉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影响,选用15个小麦品种连续2年在安徽省4个试点进行试验,分析了15个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其他5个品质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6个被测品质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环境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被测品质性状在年份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湿面筋含量除外);环境×年份的互作对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的影响极显著;基因型×年份、环境×年份、基因型×环境×年份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和播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为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受主要气候生态因子影响的变化规律,选用6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5个不同生态点分期播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在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点与不同播期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在6个小麦品种中,淀粉含量与面粉筋力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南京与姜堰两地在提高小麦品质时产量水平相应降低,而徐州、泰安与保定三地可以同步增加产量与蛋白质含量,但面粉筋力与烘烤品质不能保证相应的提高。晚播与早播、适播相比,蛋白质含量虽有所增加,但产量与其它品质性状都有所下降。随着灌浆期日均温的升高以及日较差的增大,蛋白质含量与沉淀值的相关系数减小;灌浆期间日较差越大,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的相关性以及淀粉含量与沉淀值间的相关性均由负相关逐渐趋向于正相关;随灌浆期间的总日照时数增加,淀粉含量与沉淀值间的相关系数增大,由负相关逐渐变为正相关。因此,在小麦生态育种和调优栽培研究中,需要重视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影响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AMMI模型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中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现象普遍存在,AMMI模型作为一种分析G×E互作关系的方法,可非常有效的补充现有区域试验分析方法的不足。AMMI模型中双标图和特殊互作效应值Dge的引人,为直观地、定量地估计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及品种对试点的特殊适应性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时2001~2002年度黄淮旱地小麦区试结果进行分析,三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共解释了82.56%的互作平方和,品种洛旱2号和晋麦47属高产穗产型品种,天95-3产量校高但穗产性差,济旱6001、Q92-3074穗产性好但产量轻低,临旱619、小山211产量低而不穗;从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可看出高产类型品种中,洛旱2号除天水、黄骅、绛县试点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天95-3则仅对天水、长武、成县试点有特殊适应性,长6154对铜川、鹤壁、绛县、洛阳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磷高效小麦遗传资源,分析了小麦纤维素相关基因突变体(ZC5和ZC7,为郑麦9023经EMS诱导的脆杆小麦)及其野生型(小麦品种郑麦9023)在三种磷素水平下(0、105、210 kg·hm-2)、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关生理指标和成熟期农艺和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基因型、磷水平和基因型与磷水平互作均对旗叶叶面积、旗叶SPAD值和籽粒淀粉含量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因生育时期而异。不同处理小麦灌浆过程符合Logistic生长规律,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基因型和磷水平均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基因型对成熟期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籽粒渐增期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SPAD值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渐增期、快增期持续时间和淀粉含量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ZC5为磷敏感材料,施磷能提前ZC5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期,提高其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和全磷含量增加。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对旗叶SPAD值、叶面积、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全磷含量、株高、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化学诱变改良小麦细胞壁成分可为小麦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给二棱啤酒大麦品种籽粒性状的改良和优质啤酒大麦原料适宜生产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10个二棱大麦品种(系)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4个籽粒性状在品种(系)及试点间的差异和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大麦粒长、粒厚及千粒重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粒宽在品种(系)及地点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粒厚在地点间的差异(F=25.02**)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3.69**),千粒重在地点间的差异(F=340.74**)亦显著大于品种(系)间的差异(F=26.30**);品种(系)与地点互作对大麦千粒重的影响极显著;千粒重在品种(系)间的显著差异大于其余3个性状.(2)扬州和南通的粒长显著大于连云港点;连云港和南通的粒厚显著大于扬州点;千粒重在3试点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以南通最高,连云港次之,扬州最低.(3)除籽粒厚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11**)外,其余各籽粒大小性状间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具有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为明确不同大豆品种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差异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作用效应,并筛选有毒重金属低富集的大豆品种,本研究收集120份大豆种质,连续2年在济南和滨州两地不同环境种植,测定各品种大豆籽粒中铅(Pb)、铬(Cr)、砷(As)、镉(Cd)和汞(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不同重金属含量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表现为CrPbAsCdHg;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大豆品种籽粒中的含量均存在很大差异,对不同元素具有高或低积累特性品种的积累能力在不同环境下具有稳定性。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大豆籽粒Pb、Cr、As、Cd、Hg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大豆籽粒Pb含量与产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2017年国家北方片区11个大粒花生品种18个试点的数据为材料,利用基因型效应(G)与基因环境互作(GE)即GGE双标图对荚果产量和百果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优异花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撑.结果显示,花生荚果产量受环境、基因型和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显著;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是基因型的2.91倍;商花29号和徐060...  相似文献   

16.
南方冬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区试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变异,选择南方冬麦区43份代表性品种(系)于2001~2002年度分别在江苏白马湖农场、南京、江苏里下河和武汉4个区试地点种植,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平均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SDS沉淀值依次分别为44、11.5%、37.8 g和10.3 mL;4个试验点品质性状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23.3%、39.5%、32.6%和7.0%,变异系数分别为5.4%~9.9%、3.4%~8.0%、5.3%~9.9%和3.0%~9.7%;稳定性较差的品种(系)频率依次为39.5%(软质或混合麦)、9.3%、44.2%和41.9%,变异系数分别为21.1%~72.7%、12.2%~74.2%、12.1%~20.3%和25.1%~62.8%。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同一基因型小麦籽粒质量性状空间变异特征,以2008-2012年河南省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定点采集的农户大田小麦品种矮抗58样品(145份)为材料,采用GS+9.0软件对矮抗58籽粒质量性状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用ArcGis 9.3软件的地统计分析模块绘制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千粒重、面团稳定时间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年际间稳定;沉淀值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但年际间有变化;容重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空间相关性较弱,且年际间稳定性差。小麦籽粒千粒重、容重在研究区域内分布规律相似,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减趋势;面团稳定时间由西北至东南方向呈现递增趋势。因此,千粒重和面团稳定时间可以作为优质小麦生产区划的重要参考性状,容重和沉淀值可作为参考性状。  相似文献   

18.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系)籽粒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给小麦品质评价、品质改良、育种目标制定、优质小麦区划和生产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参加关中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9年163个品种(系)的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小麦品种(系)籽粒的千粒重、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较高,但沉淀值较低,蛋白质的质量较差;面团的稳定时间短,软化度较高,评价值较低;关中地区能达到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的品种(品系)仅占8.59%,中筋品种(系)占55.83%。关中地区的小麦品种选育工作还应在提高产量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沉淀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选择,以满足优质小麦生产和食品加工对强筋小麦品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孙霞  胡尚连  曹颖  李文雄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3):503-507542
为探讨氮肥形态对不同HMW-GS类型春小麦主要品质指标的调控效应,以12个具有不同HMW-GS组成类型的春小麦为材料,在同一氮素水平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肥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与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降落数值和SDS沉淀值6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的适宜氮肥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品种(系)的不同品质指标对氮素形态的反应不同.氮肥形态对籽粒蛋白质含量、面筋指数和降落数值的影响较小;SDS沉淀值明显受氮肥形态影响,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其中铵态氮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当所研究基因型的数量较多时,用 Finlay和 Wilkinson(1963)所提出的基因型×环境互作估算方法就不能提供足够精确的结果。Eberhart 和 Russell(1966)曾提出一种把基因型×环境互作区分为线性回归(b)和非线性回归(Sdi~2)的方法。据此,一个稳定的品种应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