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规模养猪场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比较早,轻者把尾巴咬掉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的时候,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  相似文献   

2.
1为害 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相似文献   

3.
猪咬尾症在各猪场均有可能发生,猪出现咬尾时,会出现尾巴被咬掉部分或全部被咬掉。被咬过的猪只,如耽误治疗会出血、感染化脓,甚至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死亡,给猪群的生长发育以及猪场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猪咬尾症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咬尾症在各猪场均有可能发生,猪出现咬尾时,会出现尾巴被咬掉部分或全部被咬掉。被咬过的猪只,耽误治疗会出血、感染化脓,甚至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发现后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死亡,给猪群的生长发育以及猪场的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分析猪咬尾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规模养猪场"双咬病"即猪咬尾和咬耳病,又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在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下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  相似文献   

6.
猪咬癖症是指猪群相互啃咬为特征的一种恶癖。随着养猪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群发生咬癖现象较为多见,特别是50千克以下猪群发生较为严重,不仅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病因诱发猪咬癖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猪出生时未断尾、剪牙等,极易造成咬癖。2.猪只吃不饱、争食、争水或缺水,猪只饲养密  相似文献   

7.
集约化养猪如何防制猪咬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尾巴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并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观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现将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制措施介绍如下,供养猪户参考。一、危害猪咬...  相似文献   

8.
<正>在猪群饲养管理中,时常会出现咬架、咬耳、咬尾等现象,造成商品猪残次品增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因此,猪群一旦发生这些现象,应及时查找原因,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防治。1.常见原因。猪群合圈、合群后,互相争夺群序位置是发生咬架的主要原因。猪有群居特性,嗅觉又非常灵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产生的异味或因玩耍而致受伤出血的腥味,都会引起其他猪只的攻击,从而发生咬架。群体内密度过大时,猪群常因争食槽、水槽  相似文献   

9.
一、猪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1.饲养密度过大。猪互相接触和发生冲突的几率也大,活动受到限制,是发生咬斗的诱因。另外,猪分群后,起初会相互撕咬,然后按体质的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就难以建立位次,造成咬斗频繁。2.饲料营养不平衡。使用非全价的饲料或饲料的营养配  相似文献   

10.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征”。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11.
如何防治猪咬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咬尾症是规模养猪场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一是具有品种差异。瘦肉型杂交猪,尤其是长白杂交本地猪和杜洛克杂交本地猪最易发生咬尾症。二是与气候因素有关,天气突变,会使猪群烦躁不安而诱发咬尾症。三是饲养密度过大,饲料缺乏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  相似文献   

12.
猪咬尾也称异食癖,是多种营养物质缺乏或由于其他代谢障碍所致非常复杂的味觉异常综合症,其中一些不适宜的环境和管理因素也是诱发咬尾的重要原因。咬尾在各日龄、各品种猪均能发生,但是在有神经质的猪群更易发生。猪群一旦发生咬尾以后,即使激发因素消失,往往也将持续这种恶癖,致猪伤、残、死,往往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咬尾的发生原因咬尾的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环境、营养等因素。1.1营养因素日粮营养不全面,如果蛋白质含量偏少,氨基酸不平衡,尤其是赖氨酸缺乏,粗纤维含量过低;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食盐不足,玉米含量过高,食槽、水槽太少,争食抢水等都是引发咬尾的因素。全价日粮中如果使用颗粒料比粉料更易引发咬尾。  相似文献   

13.
<正>猪的咬尾症是规模养猪场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一是具有品种差异。瘦肉型杂交猪,尤其是长白杂交本地猪和杜洛克杂交本地猪最易发生咬尾症。二是与气候因素有关,天气突变,会使猪群烦躁不安而诱发咬尾症。三是饲养密度过大,饲料缺乏蛋白质或某些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也会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国猪只的饲养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猪场的饲养规模也不断的壮大,普遍朝着集约化的饲养模式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猪群容易受到应激因素的刺激,从而导致发病,常见的就是咬尾行为的出现。所以,饲养者应该掌握应激的发生原因,以及应激引发猪群咬尾的具体情况,并且能够在猪群发生咬尾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处理方式,以降低猪场的经济损失,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大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如何科学的防治猪咬尾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猪咬尾症是猪群的猪相互攻击相互残害对方。引起尾伤残的一种异食癖。猪咬尾症是目前规范化、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一个重要问题,可引起猪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降低,经济效益减少。笔者通过对不起54个养猪场及时37户20头以上养猪户中发生的咬尾症进行临床观察及具病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养猪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猪的异食癖尤其是互相啃咬尾巴的现象越来越多,并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研究,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可降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19.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20.
沈良慧 《农技服务》2014,(3):122-123
<正>随着养猪规模化的发展,常因管理不到位,营养物质的缺乏,疫病防治不科学,极易导致猪相互咬尾咬耳的发生,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猪肉的质量,甚至引起猪伤口感染死亡。因此,加强管理,精心饲喂,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一、发病原因1、品种因素长白猪、哈白猪咬尾咬耳症较多,地方猪种较少见,母猪比公猪要多。体重18~80kg的猪最易发病。主要多发于每年的1~3月和8~12月份。2、环境因素猪舍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及有害气体的蓄积,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