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几个树莓品种抗寒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导法、组织变褐法和萌芽生长法研究不同树莓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加强,树莓枝条的电解质渗透率、褐变程度均明显上升,萌芽率明显下降。空心莓类群(Raspberries)品种抗寒性较强,其半致死温度为-30~-35℃,致死临界温度为-40℃;实心莓类群(B lackberries)品种的抗寒性较弱,其半致死温度-15~-20℃,致死临界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2.
果梅种质枝条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高志红  章镇  韩振海 《果树学报》2005,22(6):709-711
通过电导法对28份果梅种质的枝条抗寒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研究了枝条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与果梅种质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果梅种质资源的枝条抗寒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经12h低温处理,其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9.3℃--20.2℃,其中丰后、高田丰后、软条红梅等种质比较抗寒,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2℃、-17.7℃、-19.3℃;东青、开蒂和红顶等种质抗寒性较差,半致死温度分别为-9.4℃、-9.4℃、-9.3℃;果梅枝条中可溶性蛋白和糖类与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59和0.86709,而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2122。  相似文献   

3.
引入石河子地区的5个葡萄砧木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引进葡萄砧木品种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的抗寒适应性,筛选出具有较好抗寒性的品种,为新疆葡萄砧木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引入石河子地区的5个葡萄砧木品种的1 a(年)生枝条为试材,分别在-10℃、-15℃、-20℃、-25℃、-30℃、-35℃下进行低温胁迫处理,以4℃贮藏的枝条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萌芽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理指标,计算了其半致死温度,同时进行了田间自然鉴定。【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贝达’、‘5BB’、‘5C’、‘420A’、‘110R’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60℃、-32.00℃、-24.40℃、-14.79℃、-14.07℃;抗寒性强的品种能保持较高的酶活性;田间鉴定结果与电导法和保护酶活性法结果一致。【结论】5种供试材料中,‘贝达’和‘5BB’抗寒性最强。电导法和保护酶活性法是葡萄砧木抗寒性的有效预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以42个苹果属砧木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进行-20、-25、-30、-35、-40℃人工低温冷冻处理,测定供试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在此基础上采用方程拟合求得半致死温度,初步确定42种苹果属砧木的抗寒性,并将供试品种根据半致死温度高低进行抗寒性分类。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半致死温度最低的为山定子,最高的为沧江海棠,分别为-45.762 4、-26.528 3℃;将42个苹果属砧木根据抗寒性相对强弱分为3类。  相似文献   

5.
以山葡萄种质资源的成熟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梯度低温处理下电导率的变化,采用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鉴定不同山葡萄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后,拟合度高,所求低温半致死温度准确可信,可作为山葡萄抗寒性鉴定指标;试验的9份山葡萄种质资源间抗寒性存在一定差异,低温半致死温度范围为-31.98~-39.41℃,种质资源的抗寒性与枝条成熟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低温处理对桃1年生枝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个不同桃品种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在-5℃,-10℃,-15℃,-20℃,-25℃,-30℃处理24h后,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桃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相对电导率逐步上升,呈S型变化;不同桃种类间抗寒性表现为毛桃蟠桃油桃;不同熟期桃品种间抗寒性表现为晚熟早熟中熟;不同桃品种间依半致死温度其抗寒性表现为早露蟠桃金秋早金锦霞瑞蟠4号瑞蟠3号晚金大久保艳霞。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抗寒性强、适合伊犁河谷的优良苹果矮化砧木,作者以5个苹果矮化砧木品种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在不同低温处理下,通过电导法对其电解质渗出率进行测定,应用Logistic方程求得它们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合不同低温处理休眠枝条的冻害分级,研究不同砧木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5个苹果矮化砧木休眠枝条电解质渗出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变化,它们的半致死温度为-27.87~-35.35℃,抗寒性强弱次序为KM23、俄396、俄176、SH1、M26。  相似文献   

8.
电导法测定西洋梨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a生枝条为试材,对6个西洋梨品种进行了电解质渗出率测定,应用 Logistic 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半致死温度在低温持续24 h为-23.42~-26.86℃;48 h为-27.32~-33.21℃;72 h为-28.27~-32.23℃之间,6个西洋梨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八月红>巴梨>早巴梨>红巴梨>五九香>红安久;相关系数介于0.9527~0.9909之间,表明不同低温持续时间的电解质渗出率遵循 Logistic 方程的变化规律,且与半致死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下佛手半致死温度测定和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青皮’和‘矮化’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下处理24 h后,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在半致死温度下设置不同处理时间,测定REC、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佛手REC随温度降低及处理时间延长呈“S”形上升, LT50在-4~ -5℃之间;在LT50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Pro和MDA含量逐渐上升;12~ 24 h为佛手在LT50下冷害发生的临界时间。  相似文献   

10.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瑛  陈发棣 《园艺学报》2008,35(4):559-56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1.
梨自交不亲和强度不同品种花柱S糖蛋白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提取梨( Pyrus) 自交不亲和强度不同品种花柱可溶性蛋白质, 应用等电聚焦电泳法在凝胶板上分离出S 糖蛋白, 用图像解析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 花柱总S 糖蛋白含量因品种而异, 自交不亲和强、弱及自交亲和的品种每1 􀀁g 花柱可溶性蛋白中含总S 糖蛋白分别为􀀂1. 3 ng 、0. 7 ~ 0. 9 ng、 0. 7 ng 。不同的S 基因所表达的S 糖蛋白量差异显著, 即使是同一S 基因所对应的S 糖蛋白量也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对枣树适地适栽提供依据,以该地区9个枣树主栽品种的1 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相对电导率(REC),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确定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主栽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LT50在-20.16~-32℃,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芜菁地上部和根部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含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国际标准方法对两个外观和口味差别较大的芜菁品种红圆和白玉地上部和根部硫代葡萄糖苷(硫苷)组分与含量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所含硫苷组分相同,均包括6种脂肪族硫苷,即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甲亚砜丁基硫苷、2-羟基-4-戊烯基硫苷、5-甲亚砜戊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1种芳香族硫苷,即苯乙基硫苷;3种吲哚族硫苷,即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4-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和1-甲氧-3-吲哚甲基硫苷。红圆地上部和根部总硫苷含量分别为12.13和11.25 μmol•g-1(DW),而白玉地上部总硫苷含量为49.98 μmol•g-1(DW),是根部总硫苷含量〔33.43 μmol•g-1(DW)〕的1.5倍;白玉地上部与根部总硫苷含量显著高于红圆,主要是由于脂肪族硫苷,尤其是3-丁烯基硫苷含量差异引起的;红圆地上部和根部脂肪族硫苷占总硫苷的比例低于白玉,吲哚族和芳香族硫苷占总硫苷的比例则高于白玉。  相似文献   

14.
将紫丰1号和重庆儿菜种子先于4 ℃春化处理20 d,待两片真叶完全展开后,再对其生长点喷施不同浓度 (300、400、500、600 mg•L-1)的赤霉素(GA3),每隔3 d喷施1次,直至抽薹现蕾。结果表明,促进芥菜抽薹的GA3最佳浓度为500 mg•L-1。若在喷施GA3前一天喷施50 mg•L-1脱落酸(ABA),则可加强芥菜植株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使促进抽薹的赤霉素最佳浓度降低到400 mg•L-1,其中紫丰1号对赤霉素的敏感性不及重庆儿菜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世界葡萄抗寒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2个世纪,通过选种和杂交育种,世界葡萄抗寒育种在抗寒性与果实优质性状的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育成许多抗寒性极强(耐-30~-40℃低温)、品质优良的鲜食、酿酒和制汁品种。由于葡萄的抗寒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基本呈以亲中值为峰顶的正态分布,所以我国应积极引进这些品种,在华北、西北等葡萄主产区试验、推广露地越冬栽培的同时,利用它们与现有抗寒性较弱的主栽品种(抗寒性-15~-18℃)杂交,培育适合我国冬季气候条件的抗寒品种(抗寒性在-25℃左右),迅速提高我国葡萄抗寒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盐水胁迫下接种AM真菌对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绍霞  陈丹明  刘润进 《园艺学报》2010,37(11):1796-1802
将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幼苗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s,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后,在4个不同盐水处理(质量百分比0、8%、16%和24%)下,研究AM真菌对牡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8%盐水处理,牡丹幼苗菌根依赖性最高,且接种G. mosseae的处理显著高于接种G. versiforme的处理,分别为172%和150%;该胁迫30 d时,接种G. mosseae和G. versiforme植株干质量分别为0.51和0.45 g,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5%和78.5%,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为4.72 和4.46 U • g-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为60.3和57.4 U • min-1 • g-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为51.3和47.2 U • min-1 • g-1,均显著高于对照。16%和24%盐水处理下的表现与此相似。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SOD和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OD活性呈持续上升趋势。AM真菌通过增强牡丹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其耐盐性,以G. mosseae接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低温放热法研究8 个葡萄砧木和6 个栽培品种芽的抗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对不同葡萄砧木和栽培品种进行低 温放热分析(Low temperature exotherms analysis,LTE),建立各品种芽的温度-伤害度LT–I(Lethal Temperature–Injury)回归直线。回归方程斜率(lethal temperature coefficient,Qlt)代表温度每降低1 ℃ 芽增加的伤害程度,反应不同品种对降温的敏感性。利用隶属函数度法对LT20 ~ LT80 进行排序,发现赤 霞珠芽抗寒性最差,摩尔多瓦次之,威代尔、香赛罗、110R、3309C、140Ru、北醇、1103P 和101-14 Mgt 抗寒性强,Frontenac、贝达、5BB 和SO4 抗寒性最强;深休眠后的葡萄芽抗寒性增强,1 月中旬芽的抗 寒性明显强于11 月末的芽。  相似文献   

18.
桃品种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导法、萌芽生长法和组织变褐法对82个桃品种或优系的耐寒性评价,结果表明:桃一年生休眠枝的耐寒温度为-19.0~-27.0℃,叶芽为-18.5~-26.1℃,花芽为-17.0~-24.0℃;枝、叶芽和花芽三者间耐寒性呈显著正相关,抗性强弱的顺序为:枝>叶芽>花芽;枝组织的耐寒力顺序为:韧皮部>木质部>形成层>髓;品种间、品种群间及变种间抗寒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提出在很少发生-23.0℃以下低温的地区为桃适宜经济栽培区。  相似文献   

19.
王丽娟  牛德  孙彩玉  秦智伟 《园艺学报》2010,37(11):1775-1782
以接种黄瓜霜霉病菌的抗病黄瓜品种‘649’的叶片为材料,使用改良SDS法提取总RNA,构建黄瓜叶片全长cDNA文库,得到的原始文库滴度为5.5 × 106 pfu • mL-1,扩增后的文库滴度达6.5 × 109 pfu • mL-1,重组率约为99%,插入片段在0.5 ~ 2.0 kb之间,大多在1.0 kb左右。随机选取3 360个克隆进行测序,共拼接出2 507个unigenes,其中包括211个重叠群(Contigs)和2 296个单拷贝EST(Singlets)。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unigenes中存在427条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基因,其中包括两类抗病基因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为下一步研究黄瓜抗病机理,克隆抗霜霉病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