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植物体内γ—氨基丁酸代谢的酶学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等植物体内γ-氨基丁酸代谢的酶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参与酶谷氨酸脱羧酶、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氨酶的分布、分离提纯和酶的性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快速测定γ—氨基丁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30min短程序快速测定了-氨基丁酸,并与目前采用72min标准程序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试验表明,两种程序测定结果接近,经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明显,回收率为96.2% ̄105%,精密度测定值的变异系数CV在0.75% ̄2.00%之间。而且短程序具有简便、省时,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发现肝片形吸虫头部咽的两侧各有一强的5-羟色胺(5-HT)荧光集落(脑神经节),由其发出的神经干分布于虫体的背腹及两侧,神经干继续发出细小分支直至皮肌层和吸盘等。生殖(睾丸,子宫,卵模和卵黄腺纵隔等)和消化系统(咽和肠管壁等)亦有5-HT免疫反应分布。揭示肝片形吸虫体内不仅存在5-HT,而且存在色胺能神经系统,证明了5-HT为肝片形吸虫的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4.
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HPLC)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确认日本血吸虫体内含有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琥珀酸(SA)。GABA的含量为12.70±3.27μg/g(以虫湿重计)。虫体具有摄取外源性GABA的能力。虫体不能将^3H-Glu转化为^3H-GABA,也不能将^3H-GABA转化为^3H-SA。初步表明:虫体内GABA的合成和降解与哺乳动物体内由Glu→GABA→SA的代谢过程不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体内γ—氨基丁酸受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受体分析方法测定日本血吸虫体内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试验证实:日本血吸虫体内存在GABA受体,其最大结合容量(Bmax)为30.58±10.19fmol/mg蛋白,Kd值为10.72±6.26pmol;Scatchard图曲线下凹,说明GABA受体与配体GABA之间有较大结合容量和较高的新和力,但其结合又可能存在不均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脱羧酶催化产生的γ-氨基丁酸具有调节血压、促进精神安定和改善脑机能等重要功效。富集高γ-氨基丁酸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对有关γ-氨基丁酸代谢的关键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通过激活或抑制酶活性,促进γ-氨基丁酸的富集,为开发新型保健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γ—氨基丁酸茶(Gabaron)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8.
金红星  田楠  成文玉  杨希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385-6386,6470
γ-氨基丁酸是一种用于医药、食品中的新型功能性因子,由于化学合成法和植物富集法具有明显的缺点,因此微生物发酵合成γ-氨基丁酸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论述了产GABA的微生物、其培养基优化和诱变育种以及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HPLC)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确认日本血吸虫体内含有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琥珀酸(SA)。GABA的含量为12.70±3.27μg/g(以虫湿重计)。虫体具有摄取外源性GABA的能力。虫体不能将3H-GIA转化为3H-GABA,也不能将3H-GABA转化为3H-SA。初步表明:虫体内GABA的合成和降解与哺乳动物体内由Glu→GABA→SA的代谢过程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发酵食品中分离了1株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HS3,用vitek32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HS3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采用菌株HS3细胞转化L-谷氨酸制备γ-氨基丁酸,通过对转化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底物浓度和菌体浓度的影响进行考察,确立了最优转化条件:湿菌体25g/L,Zn2+5mmol/L、L-谷氨酸钠20g/L、L谷氨酸40g/L,在40℃、pH4.8,120r/min搅拌下反应40h,转化液GABA的浓度达38.02(±1.09)g/L,摩尔转化率为94.50(±2.71)%。  相似文献   

11.
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降血压、改善脑功能、抗癫痫和抗衰老等多种功效。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因子,它越来越引起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关注,成为开发研究的热点。GABA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然而欲利用动植物中的GABA加工为功能产品,则需要对生物体中的GABA含量富集提高。几年来,科学家们对GABA富集技术及其产品开发进行了大量研究。该研究综述了γ-氨基丁酸的富集方法,并且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青稞高含量γ-氨基丁酸(GABA)发酵进行研究,分析菌株、发酵温度、pH值、料水比、发酵时间等因子对发酵青稞GABA得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麦麸提取γ-氨基丁酸工艺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麦麸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提取介质、温度和时间对提取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麸中提取γ-氨基丁酸的最佳条件为:以水为提取介质(pH=7.0),温度37℃、抽提6 h,每克麦麸可提取到γ-氨基丁酸3.810 mg。  相似文献   

14.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蛋白质天然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在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应用广泛。论述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GABA及乳酸菌的诱变选育和发酵条件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从泡菜和酸奶中分离出产γ-氨基丁骏(GABA) 乳酸菌10株,筛选得GABA高产菌株B、BY和SS.3个菌株在含10 g·L-1谷氨酸钠(MSG) 的MRS培养基中培养6 d,发酵液中GABA含量分别达到3.680、3.341和2.700 g·L-1.通过16S rDNA基因鉴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确定菌株B和SS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菌株BY为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thermophilus) .  相似文献   

16.
用比色法检测了4个品系21个桑品种的GAB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间桑叶的GABA含量有较大差异,广东桑为0.862%、山桑为0.726%、白桑为0.640%、鲁桑为0.473%。其中广东桑的抗青10号GABA含量高达1.011%。通过对同一时期同一枝条不同叶位桑叶中GABA含量的测定可知,GABA含量随着叶龄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戊糖片球菌HS2细胞制备γ-氨基丁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HS2细胞转化L-谷氨酸一钠制备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通过对转化反应温度、pH值、金属离子、底物浓度、菌体浓度和菌体培养时间等因素对HS2细胞转化法生产GABA的影响进行了考查,确定转化反应体系最优的组成为:采用培养12h的菌体、湿菌体50mg/mL、Ca2+50mmol/L、L-谷氨酸一钠10g/L和L-谷氨酸50g/L。当该体系在pH值4.5、35℃、120r/min搅拌下反应48h,转化液中GABA的浓度达到(39.89±2.12)g/L,摩尔转化率为(97.00±5.16)%。  相似文献   

18.
γ-氨基丁酸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是生物应激反应体系的重要氨基酸,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长久的进化使得生物可以通过GABA的H~+和Ca~(2+)依赖方式响应于内外界应激。可以通过腐胺途径和GABA分流途径干涉生物内能量代谢、碳氮代谢的方式缓解生物体内压力。GABA在生物体内组织发育和形成、生物内和生物间的信号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癫痫等疾病的特效药,可降解尼龙的前体物质GABA有着长足的发展空间。分析了GABA的生理机制,综述了谷氨酸脱羧酶及其基因定点突变的研究,最后对GABA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20.
高产γ-氨基丁酸的红曲霉菌株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人群倍增,但目前市场上相关的治疗药物较少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相关药物迫在眉睫.红曲霉作为药食两用的良好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它产生的γ-氨基丁酸有较好的降压功效.经过诱变得到52株红曲霉菌株,用Berthelot法测定红曲米中有效成分——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从而进行筛选并得到8株产γ-氨基丁酸较多的菌株,产量最高的25号菌株γ-氨基丁酸产量达到5.255 mg/g,比诱变前的菌株提高72.69%,增产明显.经过5代的传代培养,以γ-氨基丁酸含量为指标进行检测,表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可以作为后期规模化生产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