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氟虫腈对水稻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氟虫腈(商品名为锐劲特Regent)对三化暝的内吸杀虫活性、杀卵活性、持效期和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以及对水稻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氟虫腈由水稻根和茎叶内吸传导对三化暝的杀虫活性高,根和茎叶的内吸对初孵蚁暝的LC50值分别为29.12和13.07mg/L;(2)持效期长,50mg/L氟虫腈药后10d和15d对接三化暝初孵蚁暝的防效仍达92.1%和87.2%,而甲胺磷1000mg/L药后3d的防效即降为0;(3)对三化暝的杀卵效果较差,100mg/L的杀卵效果仅为30.3%,极显著低于500mg/L三唑磷的杀卵效果(95.26%);(4)对褐飞虱的综合活性高,对3龄若虫的LC50值为10.52mg/L;(5)在江苏高淳、丹阳等地的田间试验表明,5%氟虫腈悬浮剂0.3、0.45、0.75L/hm^2可分别有效控制白背飞虱、三化暝枯心、稻纵卷叶暝、三化暝白穗和褐飞虱;(6)氟虫腈对以狼蛛为代表的稻田蜘蛛杀伤力大,但对暝卵内赤眼蜂幼期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对甲胺磷和噻嗪酮代谢抗性的生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作者分析了褐飞虱对噻嗪酮、甲胺磷的代谢抗药性。室内生物测定显示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性与虫体酯酶活力升高有关,而对噻嗪酮的抗性则主要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提高。褐飞虱的个体酯酶活力测定表明,甲胺磷抗性群体中的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明显增加,达26.08%,比对照种群提高14.65%;噻嗪酮抗性群体显示相似趋势,但酶活力中等以上的个体频率增幅较小,为20.74%,比对照提高9.31%。说明褐飞虱对这  相似文献   

3.
甲胺磷对不同抗性水平褐飞虱品系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点滴法测定了甲胺磷对3个褐飞虱品系的毒力,并用5个剂量(LD5、LD10、LD25、LD50和LD75)处理4龄若虫,存活若虫饲养至羽化后单对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3个品系的繁殖力。结果表明,甲胺磷具有刺激褐飞虱种群增长的作用,但对不同抗性水平品系的刺激作用有很大差异,对田间种群和抗性品系的刺激作用明显小于敏感品系,其中对抗性品系种群增长的刺激作用尤小。  相似文献   

4.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6.
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的抗药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报道采用点滴法和浸苗法监测江苏地区褐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抗药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1993年到1995年褐飞虱对甲胺磷的抗药性指数为4.9~10.2,属耐药到低抗性水平;对扑虱灵的抗药性指数为2.4~3.1,耐药性明显增加。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甲胺磷和扑虱灵的抗性分别增加5倍和6.5倍,显示这2种药剂大面积连续使用抗药性会继续增加,其中对扑虱灵的抗药性上升速度略快于对甲胺磷。  相似文献   

7.
陈清云  许长敏 《江西植保》2005,28(3):112-113
褐飞虱是我县中稻穗期的重要害虫,第5代为主害代,5、6月份受异地虫源迁入影响,经2、3代繁殖,成为第4代主要虫源,褐飞虱前期迁入早、多量多,寄主抗虫性弱,有利穗期飞虱猖獗,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在若虫盛发期选用阿克泰、吡虫啉、扑虱灵喷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抗性水稻品种IR36地上部分次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得到四种不同溶剂的萃取物。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针状晶体组分F4-1,分别测试了组分F4-1对褐飞虱若虫取食和褐飞虱成虫产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F4-1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μg/mL浓度时,褐飞虱3龄若虫蜜露分泌量明显减少,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褐飞虱3龄、4龄若虫的蜜露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在500μg/mL时,对褐飞虱3、4龄若虫的拒食率分别为68.95%和60.28%。在100和500μg/mL浓度时,褐飞虱3龄若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F4-1在500μg/mL浓度时,对褐飞虱成虫的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卵忌避率达91.03%。组分F4-1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成分分别是(3α,24S)-5-烯-3-豆甾醇、反式-5,22-二烯-3α-豆甾醇、菜油甾醇和(3β,22Z)5,22-二烯-3-豆甾醇乙酯。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粗提物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银杏叶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有着较强的拒避作用,在处理后24、48和96h对褐飞虱的拒避中浓度AFC50分别为0.57、0.98和1.70mg/ml。银杏叶提取物有较强的内吸性,其对褐飞虱的拒避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但触杀作用较弱。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mg/ml银杏叶提取物后,水稻上残存活褐飞虱虫数明显低于对照,7d后的校正拒避率仍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0.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和褐飞虱是为害本地水稻的主要飞虱种群,近年来有加重发生的趋势,目前大部分药剂对其已产生较明显的抗性。乙虫腈10%悬浮剂、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是目前防治这2种飞虱比较理想的药剂,乙虫腈10%悬浮剂使用剂量为60-75ga.i./hm^2时,其对褐飞虱20d的防效保持在85%以上.吡蚜酮25%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75~93.75ga.i./hm^2时,其对灰飞虱和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稻飞虱在滇西南的越冬情况,云南临沧市各县(区)植保植检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稻飞虱越冬调查。根据2015—2019年越冬调查数据,表明在不同类型田均能查到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成、若虫,卵未查到,越冬虫源的主要寄主为再生稻。在本地越冬的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虫量较大、褐飞虱次之,灰飞虱虫量低;不同越冬时段之间,白背飞虱虫量12月最高、1—2月逐渐下降,褐飞虱虫量12月较低、1—2月有所上升;不同年度间,白背飞虱越冬虫量呈上升趋势,褐飞虱越冬虫量除2016—2017冬季较高外,其余年度均较低。经初步分析,本地越冬虫源面积较小、虫量较低,对来年春季初始虫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防治稻飞虱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总体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值吡虫啉为48.13%、噻嗪酮为50.8%、氟虫腈为54.35%;药后3、7d,噻嗪酮防效最好,其次是氟虫腈,第三是吡虫啉;药后14d防治效果最好的是氟虫腈,其次是吡虫啉,第三是噻嗪酮。吡虫啉、氟虫腈防治白背飞虱效果略好于褐飞虱,噻嗪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略优于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冠蛋白属于WD40重复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结合肌动蛋白调控细胞骨架的动态聚合与解聚。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并获得了灰飞虱3个冠蛋白coronin 1A、coronin 2B和coronin 7的基因CDS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这3个冠蛋白分别属于3个分支,且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3个冠蛋白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2%、88.2%和82.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oronin 1A在成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coronin 2B在雄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和雌虫,coronin 7在雌虫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2龄、4龄若虫和雄虫。而3个冠蛋白基因在唾液腺中的转录水平都显著高于肠道。灰飞虱携带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tenuivirus, RSV)后体内3个冠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冠蛋白可能在灰飞虱传播RSV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冠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文摘     
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检测技术 /庄永林… (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23(3).- 114~ 117  鉴于噻嗪酮作用比较缓慢,而用点滴法、药膜法及浸苗法等方法处理后检查结果的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它的这种特点,作者研究并建立了稻茎浸渍法检测技术。从 1996和 1997年抗性监测的初步结果来看,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抗性的速度比较缓慢,其原因可能是:首先褐飞 虱是迁飞性害虫,敏感性程度不同的褐飞虱种群在迁飞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稀释作用;其次褐飞虱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通常每 10 a中有 2~ 3 a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RRSV侵染后褐飞虱体内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与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以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情况。结果显示,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分别为17.56 d和15.90 d;带毒褐飞虱的成虫寿命、雌虫比例和短翅比例均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带毒褐飞虱较未带毒褐飞虱单雌日产卵量显著提升,分别为11.26粒和6.45粒;带毒褐飞虱的VgVgR和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rehalose transporter,TRET)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表明RRSV侵染会显著延长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同时可能通过上调VgVgR以及TRET的表达量以促进褐飞虱生殖。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抗药性简易测定方法──瓶膜法王荫长,李国清,李显春,邓业成(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210095)用于稻飞虱抗药性测定的方法有多种,一类是针对害虫虫体用药的方法,如点滴法、虫体喷雾法,这类方法都需要用CO2或低温麻醉虫体,以免施药时飞虱跳跃;另一类...  相似文献   

19.
科持文摘5则     
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检测技术/庄永林…(南京农业大学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23(3).-114.117 鉴于噻嗪酮作用比较缓慢,而用点滴法、药膜法及浸苗法等方法处理后检查结果的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它的这种特点,作者研究并建立了稻茎浸渍法检测技术。从1996和1997年抗性监测的初步结果来看,褐飞虱对噻嗪酮产生抗性的速度比较缓慢,其原因可能是:首先褐飞虱是迁飞性害虫,敏感性程度不同的褐飞虱种群在迁飞过程中可能有明显的稀释作用;其次褐飞虱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通常每10 a中有2~3 a暴发成灾,一般轻发年份不用或用1次噻嗪酮即可控制褐飞虱的为害,大发生年份一般用1~2次,因此,在发生为害程度轻的年份噻嗪酮的选择压力也明显降低;第三.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噻嗪酮已大面积使用近10a,1990年吴县植保站测得褐飞虱三龄若虫对噻嗪酮的毒力LC50为0.703mg/L,而作者测得1996和1997年江浦县田间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毒力LC50分别为0.95及0.59mg/L,说明使用几年来,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敏感性变化不大,抗性发展比较慢。此外,也可能褐飞虱种群对该药剂的遗传传导 能力较小。??? (何立) 湖南省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和防治指标研究/朱景明…(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 415101)∥棉花学报-2000,12(4).-202~204 用自然感虫与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研究棉铃虫三代和四代的虫口密度与棉花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对于三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能力比四代的强。按照防治的直接效益与直接成本,确定湖南省的不同产量水平下棉铃虫的经济阈值,即三代为百株幼虫6~1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36~60粒;四代为百株幼虫17~20条,或百株累计卵量60~96粒。??? (何立) 几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效/刘爱芝…(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450002)∥农药.-2001,40(1).-16~17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3 d、5 d和7 d的防效,1.8%阿维菌素EC 1 000倍液分别为27.7%、75.2%、78.1%和81.2%;30%灭·乐EC(灭多威+毒死蜱)1 000倍液分别为92.1%、91.9%、89.2%和81.0%;40%辛·敌EC 1 000倍液分别为81.5%、88.7%、88.0%和73.1%;37.5%辛·乐EC 1 000倍液分别为89.7%、95.5%、92.2%和70.8%;20%灭多威EC 1 000倍液分别为68.0%、85.4%、76.7%和65.5%。根据甜菜夜蛾的生活习性,药剂防治最佳时期应为卵孵化期。??? (何立) 斜纹夜蛾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新方法/陈庭华…(浙江省慈溪市植保站? 310000)∥昆虫知识-2001,1.-36~39 斜纹夜蛾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5 a大发生的原因是主害作物大豆、蔬菜面积迅速扩大,食料丰富,有利于该害虫的繁衍生息;7~8月间伏旱、高温明显,气候条件有利于斜纹夜蛾大发生;从斜纹夜蛾的本身生态规律看,主害代(三、四代)产卵量多,极易暴发成灾;斜纹夜蛾属迁飞性害虫,北纬30°以北,不能越冬。但可在设施栽培的大棚内越冬,导致越冬场所北移,增加了斜纹夜蛾的越冬虫源;此外,寄主杂草是当年的繁衍场所,增加了当年发生代的虫源。斜纹夜蛾性诱剂作为预测预报的新方法,与黑光灯、糖醋液、树枝把诱蛾比较,具有灵敏、高峰清晰、省工、省成本等特点。当性诱剂诱集出现蛾高峰,田间即能在1~2 d内出现卵高峰,在初孵期内使用中、低毒有机磷、有机氮、菊酯类农药均有较高防效。??? (何立) 几种药剂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效试验/周晓梅…(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 510642)∥长江蔬菜.-2000,(10).-27 试验于2000年5月20日进行,田间甜菜夜蛾以高龄幼虫为主。药后1 d、3 d调查,除尽10%悬浮剂1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4.8%和96.9%,米螨20%悬浮剂1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2.3%和100%,锐劲特5%悬浮剂1 000倍液的校正防效分别为56%和78.1%,4.5%高效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分别为58.7%和77.2%。??? (何立)  相似文献   

20.
在高温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高温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感虫水稻品种TN1、抗虫品种IR36和耐旱品种沪旱3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水稻植株,在31℃温度下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随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在TN1和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在20% PEG 6000处理7d时最低,为58.25%和28.25%,而在沪旱3号上则以PEG6000处理3d时最低,为48.75%,但各处理中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均低于在TN1和沪旱3号上的存活率.在10% PEG 6000胁迫7d时褐飞虱在3个品种上初羽雌成虫体重均最轻,分别为1.86、1.26和1.93 mg;20%PEG 6000胁迫7d时产卵量最低,分别为215.9、85.9和227.9粒/雌.褐飞虱卵孵化率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同一品种上相同浓度PEG 6000处理3、5和7d,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