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36个水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以有效穗为主。在齐穗期和灌浆期,紧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在齐穗期,半紧穗型品种细胞间CO2浓度较高;半紧穗型和紧穗型品种的蒸腾速率达到4mmol·m-2·s-1,散穗和半散穗型品种相对较低。半紧穗型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都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抗衰老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水稻着粒密度对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关系,以辽宁省近年育成的水稻品种(品系)为试材,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水稻着粒密度可将试材分为散穗型、半散穗型、半紧穗型和紧穗型4种类型.各类型间稻谷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产量较高.紧穗型品种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宅秕粒数都较多,成粒率较低.除了散穗型品种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外,散穗型、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间其它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三者品质明显好于紧穗型品种.着粒密度与每穗成粒数、产量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与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谷草比呈显著正相关;产量与食味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在籽粒灌浆结实期,半散穗型和半紧穗型品种的单叶净光合速率较高,后期生产的干物质较多,谷草比较大.半紧穗型和半散穗型品种产量较高,食味品质较好,选择着粒密度适宜的材料容易育出高产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3.
我省属于寒冷稻作区,丰欠年之间产量波动较大.不少地区因盲目追求晚熟高产,大面积种植越区品种,致使成熟度降低,产量忽高忽低,为此开展了利用大穗型品种,提高成熟度的安全成熟、高产、省工、低成本、高效益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水稻“大养稀”栽培,“大”指大穗型或偏大穗型的穗重型品种,“养”指营养土(或  相似文献   

4.
选用当前小麦生产上应用的三种穗型六个品种进行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春化发育属性、分蘖发生和成穗、小花分化和结实、籽粒灌浆速率、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等方面均有差异.在栽培技术途径与措施上应加以区别,扬长避短.半冬性偏冬性品种需比偏春性品种提前播种;多穗型品种需比大穗型品种降低播量;大穗型品种提高产量应侧重于增加光合源;多穗型品种应侧重于增加籽粒库;中间穗型品种需重点提高后期的光合积累.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养稀栽培施氮肥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正> 为了开发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从1982年开始探索了选择在当地安全成熟的大穗型或偏大穗型品种,营养土育苗稀播育壮秧为基础,双垄宽行超稀植为核心,以有效地利用边际效应,增加每穗粒和粒重,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成熟度,从而达到高产的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增产增收的新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大养稀栽培。  相似文献   

6.
1.产量高而稳定①矮株型。株高一般为85厘米~105厘米。茎秆粗,节间短,重心低,抗倒伏。②紧穗型,紧穗型品种的特点是穗大、粒多、着粒密,穗直立或半直立。这种品种在生育后期遮光少,通风透光良好,有利于中下层叶片的光合作用。③叶片直立上举,光线可以透射到水稻群体的内部,能通过合理密植来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1.大穗型玉米品种特点(1)优点。株型好,多为半紧凑型,对光能利用率高,生长势强;根系发达,穗位较低,抗倒力强;牙口深,穗轴小,出籽率高;穗大粒大粒多,增产潜力大;适宜稀植。(2)缺点。耐荫、耐渍性差、抗病性弱,部分品种易感叶斑病、纹枯病、锈病;有的品种后期青枯病重;植株叶片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北方粳稻品种一次枝梗密度变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北方粳稻一次枝梗着生密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以东北地区的代表性品种以及参加辽宁省水稻区域预试的品系共44份材料为试材,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水稻一次枝梗着生密度,可将试验材料分为密穗型、中间型、稀穗型3类,3类群一次枝梗密度差异显著.中间型品种和密穗型品种理论产量显著高于稀穗型品种;密穗型品种的产量与一次枝梗长、千粒重、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轴长呈显著负相关;中间型品种的产量与枝梗密度、一次枝梗长显著负相关,与二次枝梗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穗倾角为分类依据,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群体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生产特点。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平均产量依次降低,成粒率和千粒重较高是直立穗型高产的主要原因;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和表观输出率较高,直立穗型品种较低;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干物重和成熟期干物重明显高于另二种穗型,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和产量的百分比也较高;直立穗型品种上三叶短而宽、上中部叶片直立而下部叶片较平展,半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窄、叶片较平展,弯曲穗型品种上三叶长而宽、上部叶片平展而中下部叶片较直立;抽穗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慢、丙二醛含量上升较慢;直立穗型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宁省2000~2001年区域试验,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立穗、半直立穗型品种(系)产量显著高于弯穗型品种。增加直立穗型品种的成粒率、半直立穗型品种的每穗颖花数和弯穗型品种的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立穗型品种产量与抽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弯穗型品种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根据穗型进行栽培上的调控,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对“玉米——水稻”新熟制中地膜春玉米栽培试验表明,可选用鲜食型特早熟(或早熟)品种及收籽粒和鲜穗兼用型中早熟品种,以后者产量高。决定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为穗粒数。对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春玉米品种,提出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粳稻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为了明确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形成的物质来源。【方法】以27个粳稻品种或品系为试材,对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齐穗期、灌浆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弯穗型品种。齐穗期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的剑叶和倒2叶气孔导度大于弯穗型品种,但灌浆期各类品种气孔导度的差异变小。灌浆期细胞间隙CO2浓度比齐穗期有所增高,其中弯穗型品种增高幅度较大。齐穗期和成熟期细胞间隙CO2浓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直立和半直立穗品种由于具有较强的光合效率和物质转运能力,干物质分配到穗部的比例较大,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的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少的特点,采用田间直接鉴定法,在正常供水、干旱胁迫2种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进行了抗旱性和丰产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前至大喇叭口期严重缺水124.4mm,干旱胁迫强度达0.20的情况下,密植型玉米品种总体上比稀植型品种表现出更好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密植型品种抗旱指数平均达0.92,稀植型品种抗旱指数平均达0.74;正常供水条件下,密植型品种平均产量达11047kg/hm2,稀植型品种平均产量为9503kg/hm2。密植型品种抗旱和丰产的主要原因是在正常供水、干旱胁迫2种条件下,能形成较多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16.
曲慧君 《农技服务》2014,(5):216-216
<正>玉米是靠群体增产的作物,其产量的构成因素是由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决定的。近几年,玉米的栽培模式由稀植大穗型向密植型发展,产量大幅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基本上是由品种的特性决定的,在穗粒数和千粒重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17年湖北省中稻区试汇总报告中74个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稻米品质等数据,选用着粒密度进行聚类分析,并参考前人的分类标准,确定出着粒密度的穗型划分标准;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探究着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并对穗型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4个水稻(Oryza sative L.)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着粒密度、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的变异系数超过10%;74个品种按照着粒密度划分为3类穗型,着粒密度大于7.96粒/cm的为密穗型,小于6.85粒/cm的为稀穗型,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穗型;这3种穗型的品种在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着粒密度等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着粒密度呈典型抛物线关系(F=17.83,P0.01),着粒密度为7.5~8.5粒/cm时产量达到峰值;中穗型的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加工品质(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蒸煮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均优于稀穗型和密穗型。因此,为保证选育高产且优质的水稻品种,应把着粒密度控制在7.5~8.0粒/cm。  相似文献   

18.
以 11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 ,稀植栽培处理条件下 ,研究了旗叶与穗部两个性状 ,并进行了产量效应析。结果表明 ,稀植处理延长了旗叶功能期 (0 .7~ 2 .4 d) ,增加了旗叶长、宽和叶面积 ,显著程度因品种而异 ;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随稀植处理密度的降低 ,呈增长趋势 ,稀植对穗粒数与穗粒重的影响远大于对千粒重的影响 ;根据稀植效应分析 ,将供试品种分为 3种类型 ,一类为耐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2、东农 12 4、龙麦 2 6、东农 12 5 ;一类为稀植型 ,包括东农 12 3、龙麦 15、东农 97- 4 0 5 6、龙麦 2 0、龙麦 2 9及克丰 6号 ;另一类为非稀植型 ,仅龙辐 10号属此类型。  相似文献   

19.
运用相关分析原理.对生产中大面积使用的两个杂交水稻类型丰要数量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I中的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及有效穗与产量旱正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2中有效穗、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准,且表现为正相关;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大穗型品种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而穗、粒兼顾型的品种要达到理想的有效穗,则应合理稀植.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和小区试验中对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产量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直立穗型品种穗数、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直接正向作用的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为负向作用;直立穗型品种对产量起正向作用的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弯曲穗品种对产量起正向作用的是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