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王珍珠 《乡村科技》2022,(3):118-120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具体乡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因地制宜地结合乡村当地生态景观资源和乡土文化特色,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段,以实现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构,延续核心景观要素的价值,并促进人们与乡村景观场景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互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是一个全球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乡村环境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随着乡村中景观建设的进行,乡村的土地利用、农业活动、居住区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原有生物的生存有着潜在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支撑。介绍了合理布局乡村景观、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物栖息地、建立生态园与生态廊道、建设富含生命的乡村文化5种措施,通过乡村景观布局的设计,划分合理区域,保护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建立生态廊道,形成乡村生态园与生态农业景观,结合乡村文化建设,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从博弈论视角出发,探究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四大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寻求各方发生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构建利益诉求表达及分配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土地补偿制度、加强社区参与合作、加强旅游教育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缺陷,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使其能够关注社会责任,重视各方面的利益,从而使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景观特征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风貌可以具体化为乡村景观的特征。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与消退,景观特征出现弱化、多样性降低、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解读与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可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理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现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界定福建开发乡村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分别对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角色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7.
章广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29-3330
在乡村景观理论的基础上,以苏南丘陵地区乡村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了该地区乡村景观的主要特色,探讨了其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许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53-5454,5465
论述了乡村旅游与乡土景观的关系及其价值,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土景观的危机表现,从而提出乡土景观的开发及保护途径,以期达到推进乡土景观规划研究,改善农村农民生活面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城市化的势头愈来愈猛烈,乡村景观文化以及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在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挖掘当地的景观文化,并且能够有效地表现,既保护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又适应当代的发展就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及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来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得出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泰州地区因其独特的水网地貌特征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格局,但是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原有乡村景观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空间格局紊乱、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特色文化衰落,因此本文从多层面提出适应泰州新农村发展要求的系统性乡村景观更新策略,保证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乡土景观保护研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选取温州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与运用景观破碎度分析研究方法对2012、2017年乡土景观的空间构成特征、空间构成变化、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更新与产业转型是引发乡土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的主因。(2)总体景观破碎度由0.006 3降至0.005 9,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田地这4类斑块是主要驱动因素。(3)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趋势比外环区域更显著,现代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空间、田地、水塘是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传统工业用地是外环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营造良性社会基础、延续空间构成特征、监测空间构成变化、调控主要驱动因素4个方面,提出快速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郊区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本文从城郊乡村景观特征出发,论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规划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城郊乡村景观研究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具有明显特征的“景观”,是综合提升人居环境形态美、功能美和文化美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保护魅力国土特征、重塑区域特色禀赋、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景观立法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等主要控制线,对农业发展、生态功能的恢复及保护、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介绍了6个国家(经济体)开发的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评估规划技术和保育治理体系,并分析了其通过立法机制推动景观资源保育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化的经验。同时,本文从建立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数据库、探索景观特征营造和立法保育技术体系、通过地方实践探索适宜我国国情的工作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通过立法机制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乡村景观意象评估模式以理解乡村景观消逝的症结,基于乡情构建景观意象评估的初步体系,使用模糊德尔菲筛选评估因子,并以闽南乡村为例,通过问卷评测各因子,再采用多准则折衷评估法评估闽南乡村景观意象。结果表明,在视觉认知方面,自然性与生动性是闽南乡村最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乡村情感方面,依赖感与归属感是最需改善的目标。实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评估模式能明晰景观现状的优劣势,可为延续乡村景观意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乡村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原有生境和乡村植被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现有研究对乡村植被保护的定量评价方法涉及较少。本研究从植被群落的稳定性、典型性、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等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植被群落保护评价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植被群落进行评价,给出保护建议。主要结论:(1)该区域乡村植被群落质量分异明显,值得原位保护的植物群落占比为21.60%,集中在绿林地、水边生境中自然驳岸周围和建筑背面;需要优化改造的植物群落占比为71.64%,集中在路边、水边生境中硬质驳岸周围和建筑正面。(2)该区域乡村植被群落基本保持着较高的典型性,但是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干扰,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缺失较严重。(3)乡村发展和人工干预对乡村植被群落质量破坏明显。保护及优化的建议:乡村植被保育修复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敏感、脆弱的生境类型,如路边、水边和建筑周边;在维持乡村植被群落典型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重点保护和修复植被群落的稀有性和乡土文化性;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注重乡村植被群落生境类型的保护和植被模式构建的适宜性和科学性考究。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体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大意义。乡村治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生态宜居的"保护器"、乡风文明的"粘合剂"、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活富裕的"发酵剂"。乡村治理仍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乡村治理的作用被低估,乡村治理工作呈现碎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现实需求相脱节,创新活力不足。因此,应当把乡村治理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整体性思维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弥补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围绕"三农"现实需求,强化组织,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善治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景观题名和景观本身、景观题名和作者读者、景观题名与社会时代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究景观题名的功能和意义,对其命名依据和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景观题名与景观本身的关系看,景观题名往往能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实现能指功能;从阐释性层面来考察二者之间的意义可分为写实与象征2种类型;从景观题名涵盖景观内容范围不同则表现为标志和隐蕴2个方面。从景观题名和作者读者关系看,景观题名是作者创作的一部分,反映作者的心理和意图,同时也将读者因素考虑在内;从景名中有无感情成分来考察可以分为有我与无我;从景名是否首次被创作出来方面看可以分为单篇与系列。文学惯例和与从众心理使景名在社会时代的影响下表现出一种趋同的特征,景名对社会时代也会产生反作用,表现出效益与功利。因此,景观题名可以看作是景观的延伸,阅读者可以从景观题名观照其背后的信息,将它作为看待景观作品的又一视角。参11  相似文献   

19.
乡村作为以农林渔牧经营为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导,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制约与补偿,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本文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乡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景观作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营造路径。通过梳理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乡村生态景观的自然性、经济性、社会性等基本属性,辨析其空间范畴、要素与功能、权属与生态权益等基本框架,厘清乡村生态景观营造的基本脉络和影响因素。以张家口市崇礼区石窑子乡为例,构建涵盖韧性评估、保育修复、价值转化、管控能力的乡村生态景观营造路径,针对林草交错地区的乡村生态条件和村庄发展特点,进行生态景观的韧性评估,划分林草植被恢复、农林机制重塑、村庄聚落人居3个区域,并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和生态管控能力提升策略,以期优化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方法,为乡村生态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指标的偏好概率与该指标价值分数、所在场景SBE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并得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得出建筑特色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的偏好概率与其自身的价值分数有显著关系;建筑肌理感、农田肌理感的偏好概率受其价值分数与场景SBE值共同影响;自然视野与其他视觉焦点的偏好概率受到场景SBE值影响更为显著;道路形态、道路材料和植物种类偏好概率与其自身价值分数、场景SBE值并无明显关系。最后,分析出城市青年人群会产生此种偏好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景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