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全国10省1025份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引入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具有稳健性。2)农户耕地转入与机械化投入水平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耕地撂荒行为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耕地撂荒的抑制作用,主要在兼业农户、较大经营规模农户、较低非农转移程度农户以及平原、丘陵地带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应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鼓励多方协作完善农田配套服务,提高耕地利用率,缓解耕地资源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生态脆弱带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带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绿色通道和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农田防护林等三个类型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构建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适宜树种、营养杯或带土托大苗 ,采用了保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使得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了 85~ 95% ;绿色通道林造林成活率为 80 -1 0 0 % ;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为 90~99.8%。且绿色通道林和农田防护林已初见成效 ,发挥了较好的绿化、美化和防护效益。  相似文献   

3.
张虎 《中国植保导刊》2003,23(11):25-26
甘肃省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主要由祁连山北麓的许多冲积-洪积扇构成的狭长的山前倾斜平原。南高北低,海拔1550~2900m,戈壁、绿洲断续相嵌。农田、高山草甸草原、黄土高原干草原、半荒漠干草原相间分布。全县总面积54万hm2(包括山丹军马场)。其中可耕地5.7万hm2,草原24.4万hm2。土壤多属绿洲耕灌土、灰钙土、栗钙土以及棕荒漠土等。植被相应为草甸植被、荒漠植被类型。耕作为1a1季的耕作方式,而且多为雨养农业。特殊的自然气候,植被类型以及耕作方式,将耕作区分为北部平川区、中部缓坡区、南部丘陵高寒阴湿区。1农田杂草优势种及其群落…  相似文献   

4.
子午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农田、草本、乔木、灌木、弃耕地五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变化趋势是:农田>草本>乔木>弃耕地>灌木,从乔木到农田微生物生物量N、P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酸变化基本趋势为:弃耕地<灌木<草本<农田<乔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微生量C、P与该土壤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微生物N与该土壤有机酸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同植被覆盖下子午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全磷含量变化不大,其中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全钾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为乔木>灌木≈草本≥农田>弃耕地;速效磷含量为乔木≈灌木≈农田>草本>弃耕地;速效钾含量为乔木≥草本>灌木≥农田>弃耕地。由此可见,随植被演替阶段的提高,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养分含量逐渐升高。因此,在黄土高原丘陵区,坡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对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以赤峰市松山区为研究区,以该区耕地地力调查项目取得的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区划图、土壤图为基础数据,选取了气象因素、立地条件、耕层理化、土壤管理等4个方面17个影响因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模糊数学法建立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模型,对该区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和划分,结果为研究区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明确了不同等级耕地的面积、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实例研究表明,应用GIS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比传统方法更快速有效,等级划分结果更具综合性、客观性、直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建立运用GIS技术开展耕地地力等级划分的一种自动化、定量化和可视化的一套有效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对推动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耕地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复合地貌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比单一地貌和复合地貌下农田土壤有机质(SOM)变异特征,分析复合地貌区农田SOM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SOM含量为3~34.23 g·kg~(-1),平均值为18.23 g·kg~(-1),变异系数为25.73%,呈中等程度变异,不同地貌类型农田SOM变异系数表现为中海拔丘陵低海拔丘陵中海拔台地中海拔平原低海拔平原低海拔台地; SOM含量空间变异具有明显趋势性特征,各个方向存在各向异性,南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大于东西方向;研究区农田SOM含量具有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性,但各单一地貌类型下农田SOM含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区SOM含量块金值为41%,受结构因子影响更大。研究区农田SOM主要受经度、纬度、降水、温度、海拔等因子综合作用,其中纬度和海拔主要表现为直接作用,其他因子主要表现为间接作用。研究表明,复合地貌区农田SOM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受地形、海拔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张汉元 《植物保护》1986,12(4):22-22
哈密地区干旱少雨,为了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农牧业生产并解决城乡建设对木材的需求,十分重视农田防护林的建设、杨柳树适应性强、生长迅度、防护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是平原地区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可是近几年杨柳蓝叶甲为害严重,使许多防护林一片焦黄,树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据1983年调查,仅哈密市为害面积就达2680公顷,死亡树木5万余株,每年损失木材(生长量)达5千立方米,折人民币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近四十年新疆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态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新疆近 40多年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看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较为显著 ,生态建设有所改进。它主要表现在 :单产水平提高了几倍 ,农田防护林网逐步完善 ,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 ,盐渍化治理也有所进展 ,生活能源的短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协调仍是明显的。主要问题有 :作物结构单一 ,下游区域缺水使绿洲稳定受到威胁 ,农田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 ,河水水质盐化加重。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只有逐步解决不协调 ,才能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加查县为研究背景 ,分析了该县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即自然因子变率大 ,农业自然灾害多 ;耕地质量差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等。结合加查县具体自然、社会特征 ,探索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挥土地生产潜力 ;②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水保墒能力 ;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建立加查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冲突——以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吕昌河  程量 《干旱区研究》2007,24(3):302-306
安塞县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从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变化与冲突的角度,分析安塞县农业、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变化过程与相互作用,指出安塞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坡地耕垦所引发的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生态服务功能的冲突则主要表现为食物生产与水土保持之间的矛盾.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现食物安全的同时,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张伟  李晶 《干旱区研究》2013,30(6):1136-1143
水土保持价值的计算,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数据、DEM数据和统计数据,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198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水土保持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水土保持价值是逐年上升的,且涨幅不断增大,从1980-2000年增加了2.54×1010元,2000-2005年增加了1.56×1010元,2005-2010年增加了3.59×1010元,其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水土保持价值较大,水域、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水土保持价值较小。此外,水土保持价值的分布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若要提高全区的水土保持价值,需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和林地、草地建设,提高林地、草地覆盖度。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安塞县梯田建设及其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统计和检测数据分析了影响安塞县梯田建设的因素以及梯田建设对环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国后安塞县梯田建设分为起步期、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和基本稳定期四个阶段。坡耕地转换为梯田后,土壤水肥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粮食单产明显提高。梯田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具有阶段性,1996年前,农户生计方...  相似文献   

14.
农户是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在耕地保护中尤其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鉴于当前针对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及耕地保护认知水平的研究尺度范围较小、难以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户耕地保护的现状,文中基于全国10个粮食主产区1198份农户问卷调查,从大区域尺度上针对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利用效益及保护认知水平进行了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耕地利用现状不佳,耕地利用以短期效益为主,影响耕地质量的保护,农户的耕地保护认知水平总体较低;2)税费支农政策对大部分传统种植业农户家庭收入所起作用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要素价格涨幅较大、农田基础设施不健全及户均耕地规模较小。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加强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农田整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华县耕地分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分等工作作为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果可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多方面。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004—2003),采用因素法对华县耕地进行等别划分,结果为:自然质量等别九等至十四等,利用等别为十等至十八等,经济等别为四等至九等,三个等别整体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似,均呈现出阶梯式带状分布特点。经验证,该分等结果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华县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云南陆良、重庆丰都、陕西凤翔、新疆阿勒泰以及内蒙古达拉特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五县农用地质量等别特征及其差异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五县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及经济等别与县域内标准耕作制度、农用地结构、土壤条件及灌排条件的相关关系,查明了农用地质量等别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以上述五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农用地等别总体偏低,农用地多为中等地和低等地,高等地分布较少,优等地无分布;五县之间等别差异较明显,农用地质量从优至劣大致顺序为陕西凤翔、云南陆良、重庆丰都、新疆阿勒泰、内蒙古达拉特;五县国家级农用地等别与标准耕作制度、土壤条件以及灌排条件密切相关,应根据不同生态脆弱类型区的主导限制因素,制定相应的农用地质量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 1.草地农业系统的特征草地农业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在大农业的生产中,以草地为主体,结合农田和林地,把土地、植物和家畜联系起来,进行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的农牧业产品的物质生产体系。草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突出了草的作用,特别是豆科牧草的作用。在草地农  相似文献   

18.
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8-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面积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这种均衡;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为10%左右,预测期内不断增强,而耕地数量变化能够解释经济发展的35%以上,但预测期内先增强后减弱。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集约利用土地,发展节地型产业和低碳经济,提高耕地占用的经济成本,加大财政强农惠农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9.
西北五省(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北地区耕地等别分布特征及在全国耕地等别中的整体水平,以西北5省(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耕地等别数量特点、耕地等别空间分异特征和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低等地分布广泛,面积比例高达93.04%,耕地平均等别比全国平均等别9.8等低2.1个等别;西北地区各自然质量等地和利用等地分布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高等地主要分布在陕西(60.82%和86.48%),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50.99%和50.54%),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53.4%、31.76%和46.87%、26.31%),青海和宁夏耕地面积较小,且以中低等地为主;各经济等地分布略有不同,即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85.12%),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陕西(60.86%和26.98%),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48.95%和30.74%),青海省以低等地为主,宁夏以中低等地面积比例较大;西北地区耕地质量主要受到地貌结构、土壤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3类因素的影响,且各类影响因素在西北各省域内的分布差别主要决定于各省(区)主导因素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土地合理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土地利用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盆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与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如下见解:(1)立足盆地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型绿洲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2)盆地农业开发近期应以改造中低产田和恢复弃耕地为主,适度开垦宜农荒地为辅;(3)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盆地农牧业持续发展;(4)重视盆地天然草场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和保护,加快人工草场建设,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