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播娘蒿是我县灌溉总渠以北棉旱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分布广、密度高、为害重。全县发生危害面积达17.49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31.75%,其中严重受害面积6万多亩。一般田块密度为每平方尺10—20株,最高达百株以上,大面积减产一成左右,严重田块竟达三成以上,是影响我县三麦增产的重大障碍。 1982年以来,我县已将2甲4氯防除播娘蒿作为夺取三麦高产的一项技术措施,大面积  相似文献   

2.
我县稻茬麦常年占三麦面积的90%以上,以看麦娘、硬草、千金子为主的禾本科杂草是麦田主要恶性杂草,全县发生面积25万亩左右,占三麦面积的39.7%,杂草密度每平方尺200~300株,严重田块超过千株。近几年,冬前化除已达18万亩,但草害造成的损失每年仍在1000万斤左右。1984~1986年,我站对麦田禾本科杂草在免、旋耕田的出草规律及化除技  相似文献   

3.
麦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为害损失严重,尤其是撒播麦田人工难以防除,经统计,新沂市每年有30%的麦田因草害损失小麦2成以上,部分田块常因草荒而不得不翻耕改种。从1984年起,连续5年用苯甲(20%苯达松水剂 20%二甲四氯)、苯绿20%苯达松水剂 25%绿麦隆合剂进行防除麦田杂草示范,取得显著效果,1988年示范采用苯甲合剂27万亩,苯绿合剂8万亩占草害发生面  相似文献   

4.
稻瘿蚊是玉林地区晚稻生产的灾害性害虫,近几年来,连年发生为害严重,粮食损失较大。玉林地区1985年发生面积35.09万亩,损失粮食16758.8吨;1988年暴发成灾,发生面积达175.2万亩,损失粮食40133.2吨。为了搞好稻瘿蚊的防治,特别是探索稻瘿蚊已危害较重田块的有效防治方法,以挽回粮食,减少损失。1988年晚造,  相似文献   

5.
陈景成 《广西植保》2005,18(2):36-36
玉林市2004年早稻稗草为害较重,是多年来未见过的。据在水稻后期组织各地普查后推算。全市稗草发生面积5.46万hm^2。占种植面积40.91%,为害面积1.66万hm^2,占种植面积12.45%;其中为害较重的(有稗草20株/m^2以上)面积0.31万hm^2。为害重的田块有稗草53~88株/m^2;一般有5~20株/m^2,一些不及时除稗的田块损失产量达5%~100局。由于稗草发生较重,杀稗王、灭稗净等二氯喹啉酸的除草剂销售好,并曾一度出现脱销现象。  相似文献   

6.
麦田杂草已发展成为影响我市三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障碍。据1986年春调查,全市麦田主要杂草21科63种。发生面积350万亩左右,其中禾本科杂草80万亩,阔叶杂草270万亩。而且密度很大,硬草、看麦娘等,一般每平方米2700~4500株,高的达9000株以上。每年全市因杂草为害损失小麦7.5万吨以上。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麦田草害,我们从1985年起,对麦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禁、工。药”麦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措施。“精”:即精选麦种。麦种内含有大量的杂草种子,随麦种调运和播种进行传播。1988年在郊县…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革、除草剂的使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菵草[Beckmania Syzigachne(Steud)Fern.]在一些地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损失逐年加重。为了给菵草调查和试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其防除及估测产量损失提供必要的抽样技术,我们进行了菵草的空间分布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抽样方法和理论抽样数。一、研究方法 (一) 田间调查选择有代表性并很规则的田块10块,每块田3~4亩。调查在菵草抽穗末期(5月上旬)进行,采取顺序两级抽样法,即每块田从边墒开始,每走3步(约2米)查1点。每点0.11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我市麦田杂草发生面广、量大,危害严重。为了了解麦田草害的现状,提出防除对策,市、县植保部门于1990年4月中下旬和5月中旬对全市59个乡(镇)、742块、1207.8亩麦田进行了两次专题性调查,经综合和分析,提出了防除策略。一、麦田草害现状与三麦生长的关系从1986年以来,我市麦田草害发生的总趋势是逐年加重。1990年是最重的一年。以句容县为例,全县35.4万亩三麦,以看麦娘为主的草害面积达30.97万亩,占87.5%。其中每0.11  相似文献   

9.
2009年小麦条锈病在南漳县发生早、发生面积大、流行时间长、为害重,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新特点.全县发生面积2.72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3.2%,其中2%的田块因病损失严重,造成损失1 285.2t,是2002年大发生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1年.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冀、鲁、豫棉花黄萎病暴发及应急防治措施马存,简桂良,宋建军(中国农科院植保所,100094)1993年冀鲁豫3省棉花黄萎病暴发成灾。病害发生早,出现大面积的光秆田块,发病面积大,估计3省黄萎病发生面积2000万亩以上,损失皮棉5万吨,为害十...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宁晋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2003年以来,瑞典蝇在本县玉米田严重发生.严重发生田块玉米产量损失达15%~25%.2006年夏玉米苗期,一般虫株率5%~10%,严重田块达50%左右.主要为害品种是浚单20和郑单958,其中浚单20最严重.  相似文献   

12.
陈景成 《广西植保》2003,16(3):31-33
正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 ,2 0 0 2年玉林市农作物病虫发生异常且复杂。早稻病虫发生早 ,晚稻为害迟。一些病虫出现为害峰次多 ,为害时间长 ;一些病虫出现突发发生或暴发性 ;一些病虫加重为害 ,损失较大。1 病虫发生异常复杂情况1 .1 稻飞虱 在晚稻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发生早 ,来势猛 ,数量多、范围广、面积大 ,为害长 ,第5、6代连续为害 ,发生面积累计达 1 7.45万 hm2次 ,前所未有。晚稻秧田第 4代虫口密度较大 ,有相当部分是短翅型成虫 ;第 5代部分田块卵粒密度达 1 1 0 0~ 1 5 0 0粒 /百株 ,若虫高峰期虫口密度多的达 5 0 0 0~ 80 0 0…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修水县水稻上大发生,尤以一季稻受害重。其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蛾量大。为害重的田块白叶率达98%,亩虫量最高达5万头。从栽培制度、气候条件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皖东丘陵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常年种植小麦320万亩左右,总产8亿公斤。近年来,麦田杂草危害日趋加重。据统计,1980年麦田草害面积98万亩,1986年达到150.5万亩,草害面积增加53.6%,平均每年增加8.7%。杂草发生密度每平方尺30~200株,多的达300株以上。因草害减产,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50%以上。如不进行有效防除,全区年损失小麦可达4500万公斤左右。可见,麦田草害已成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合浦县1990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全年发生面积达109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99.6%.其中早稻占40.3万亩(次),晚稻发生68.7万亩(次).发生特点是早、晚造相继大发生为害,发生面积广,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是历史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大面积萝卜田突发黑斑病。病情发展迅速,为害损失严重。6月份发生面积达1万亩以上。其中毁茬超过80亩,产量损失达50%以上的面积约2000亩,损失20%~50%的约3000亩。8~9月该病又流行,发病面积成倍增加。春、夏两季发病面积4万亩以上,萝卜产量损失超过3万t,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针对蔬菜生产中出现的这一新问题,笔者请有关专家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观察。1症状初步观察该病发生在萝卜叶片上。病斑初起于叶片背面,为水渍状绿色斑块,一般不突破叶脉表现为角斑。…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宜昌市第4代稻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辖5县3市6区,东部为江汉平源,西部为三峡山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93万hm2,其中早稻0.67万hm2,中稻7.46万hm2,晚稻0.80万hm2。2006年8月上、中旬第4代稻飞虱(其中褐飞虱占97.1%)在中稻上全面暴发,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达100%,百丛虫量8 600~21 000头。其中百丛虫量超过1万头的发生面积占60%,最高的当阳市河溶镇民联村3组1块中稻田百丛虫量达26万头。发生面积广,来势猛,虫量高,为害重,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1年。虽然经过组织全面防治,“穿顶倒禾”田块仍达19.7%,稻飞虱为害造成中稻产量损失10%~30%,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灾…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特征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崇阳县主要农作物之一.但由于多年连作,使得一些土传性病害滋生蔓延.大豆土传性病菌为害引起根腐,俗称"烂蔸".据调查,发生面积约占年种植面积的20%~30%,一般田块损失产量2成~3成,严重田块损失产量5成以上,有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大豆持续稳定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麦生产的发展,麦田少免耕技术在淮北地区逐步推开。1983~1990年7年间少免耕麦田已发展到15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0%左右。与此同时,麦田草害也逐年加重,1981年草害面积164万亩。占三麦总面积的25.2%1989年上升到51.2%。杂草群落的分布、组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为了及时掌握这一动态,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确保三麦稳产、高产,我们于1986~1990年,用5年时间对淮北麦田杂草种群的地区分布、变迁原因作了大量的调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因从省外多次调种而传入,蔓延迅速,为害严重。1967年仅在彭县利安公社的局部田块发生,1968年该公社因自叶枯病而致水稻减产40.6%,单产下降49.5%。至1971年彭县就有22个公社儿万亩稻田发病,损失稻谷约2000万斤。1973年统计全省有14个地市63个县667个公社105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