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农机深松技术是利用深松机械,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对土壤进行疏松,增加土壤耕层深度的技术,具有打破犁底层、蓄水保墒、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养分利用率等优势。2015年秋,宁阳县加大推广使用力度,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达到6万亩,受到群众欢迎。但是,对深松技术认识程度较低、深松机械使用不规范以及驾驶操作人员职业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深松技术的推广使用,需要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土壤深松技术是具有改善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的一种土壤耕作新技术。为了确定该技术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在新疆焉耆县大田开展常规翻耕和深松耕作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同常规翻耕处理相比,增加了土壤耕层的蓄水,减少了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肥力和土壤盐碱度,提前了作物生育期,增加了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机械化深松技术是指用不同的动力机械配套相应的深松机械,来完成农田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减少径流,减少水分蒸发损失。由于机械化深松是只松土、不翻土,作业后使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小,所以特别适合于黑土层浅、不宜耕翻作业的土壤。1.机械化深松的分类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全方位深松、局部深松2种。全方位深松是用深松犁全面松土,这  相似文献   

4.
东北平原棕壤土区合理耕层耕作模式与配套机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传统耕作机械田间作业频繁,增加了土壤坚实度,使土壤容重增加,造成了土壤的板结,犁底层加厚上移,影响作物产量、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东北平原棕壤土区辽宁省铁岭县的实际情况,结合联合整地、深松、深松联合整地及免耕播种4种耕作模式,与当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合作,对4种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在距地表5、10、15cm土壤深度时,深松模式土壤温度高于联合耕整地模式1.6、1.5、1.1℃;免耕播种比联合耕整地模式的土壤温度分别高了2.8、2.2、1.9℃。土壤含水率方面,免耕播种含水率最高,在垄台、向阳面、向阴面分别比联合耕整地模式高6.9%、12.2%、15.2%;在土壤容重与土壤紧实度方面,深松模式在深度10~30cm范围内土壤容重低于未深松模式0.3g/cm3。根据土壤理化特性,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现有配套机具进行优化配备,并对配备后进行效益分析,得出深松覆盖模式的收益最高,达到1.29万元/hm~2;其次是免耕播种模式,达到1.25万元/hm~2;深松联合整地模式与联合整地模式分别为0.90万元/hm~2和0.74万元/hm~2。同时,提出了一种适合当地土壤性质的耕作模式与合理配套机具。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对土壤进行深松,但不深翻土层,将土地犁底层打破,从而使土壤理化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促进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通过将深松整地技术应用在耕地,有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进而使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让雨水更好的渗透与保存,使农作物根系朝着纵深方向生长,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不断增强。新疆昌吉地区自实施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以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取得了显著提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因此,以新疆昌吉地区为例,对当地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及推广措施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深松技术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深松机械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耕层深度的耕作技术。深松可熟化深层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强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深松按作业方式分为全方位深松、间隔深松、振动深松作业等。全方位深松采用单柱带翼或异型铲等全方位深松机,在工作幅宽内对整个耕层进行松土作业;间隔深松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采用单柱振动式或非振动凿形铲  相似文献   

7.
<正>农机深松作业是通过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深松机具,进行行间或全方位深层土壤耕作的一项机械化作业技术。应用该项技术可在不翻土、不扰动土层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增加松土层,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土壤水库工程,此技术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增  相似文献   

8.
土壤深松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重要环节之一,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已有的深松技术作用效果、深松机具与技术模式等,指出海南省土壤深松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海南省气候、土壤及作物等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长春市玉米机械深松技术推广实施面积2014年底已发展到150万亩,占全市玉米播种面积的11%,目前已成为北方春玉米种植区机械深松应用面积最多,所占比例最高的地区。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几年来在推广过程中,对全市现行多种主要栽培模式,特别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机械深松技术工艺进行了多点多因子的持续跟踪测查,对玉米各时期苗情长势、理论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实施监测,  相似文献   

10.
机械化土壤深松技术,一般是指超过正常犁耕深度的松土作业,土壤通过深松可形成“天然土壤水库”。深松作业时,土壤只松不翻,可保持上下土层不乱;深松对地表覆盖破坏小,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防止风蚀水蚀,利于保墒。深松作业机械有全方位深松机、凿式深松机、V型深松机、鼠道式深松机、振动式深松机等。  相似文献   

11.
连作障碍是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一般采用施肥或施药等化学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但这样会造成土壤环境的二次污染,而利用电处理技术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会避免这一问题。从土壤理化性质着手,以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为指标,通过试验研究及方差分析,验证电处理技术对土壤元素含量的变化有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磁化水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磁化作用后水的物化特性的变化,分别从磁化水灌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盐碱性,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介绍了磁化水在农业上的应用,并从分子团大小的角度分析了磁化水作用的机理,同时对各种磁化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介绍了磁化水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法库地区3个乡镇进行深松技术应用试验。对深松地块和传统耕作地块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深松地块比对比田土壤水分含量高、玉米长势好、产量高。证明应用深松技术可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球墨铸铁与进口铲尖在相同时间、相同工作量下的失重量,探究了两种材质的耐磨性能,验证了球墨铸铁铲尖作为铸钢铲尖替代品的可能性。在相同工作量时,球墨铸铁的耐磨性能与进口铲尖一致。深松技术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球墨铸铁铲尖作为进口铲尖的替代品,同样能达到深松的效果,使土壤的容重降低并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根据数据显示,深松前土壤含水率为14.29%,深松后土壤含水率为15.30%,深松后土壤平均含水率提高1%,深松前土壤容重为1.92g/cm~3,深松后土壤容重为1.35g/cm~3,深松后土壤容重降低0.57g/cm~3,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机械深松整地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深松技术可以大幅增加作物的产量,是深根系作物的产量,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技术。文章对实地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调整一些措施来达到作物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深松整地装备应用于海南省热带农业区香蕉地时,存在作业阻力大、松土面积小及地表平整度差等问题,本文基于海南香蕉地砖红壤土的物理特性,设计一种可有效降低作业阻力的斜柄折翼式深松铲.运用离散元法建立3层土壤颗粒虚拟仿真土槽模型,使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了斜柄折翼式深松铲与直柄凿式深松铲...  相似文献   

17.
重庆作为第1个在南方丘陵山区开展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的市,两年来推广应用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的效果明显,深受用户欢迎。总结了重庆机械化深松整地在柑橘、萝卜和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重点分析机械化深松整地对柑橘、萝卜和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继续做好丘陵山区机械化深松整地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机械化耕整地设备的快速普及,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因连年重复性的耕整地和轮式机具对土壤产生的压实造成土壤退化和犁底层深厚问题.为有效改善传统耕整地作业造成的耕地土壤退化问题,打破耕地犁底层的不良影响,深松整地作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推广与应用.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用深松整地技术能有效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并提高玉米产量.从...  相似文献   

19.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对温室秋冬茬番茄生长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秋冬茬温室番茄生产中对温室地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保墒能力、CO2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提高地温2~4℃;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并可以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和温室内CO2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深松耕作对华北平原地区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采用双环(APM)、入渗仪等试验材料,研究了深松(40 cm)+旋耕(PS)和仅旋耕(CK)2种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物理性状及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PS处理(0,40]cm土层土壤容重、紧实度较CK分别降低6.58%,31.29%,土壤含水率较CK增加12.11%;PS处理20,40 cm深度土壤饱和导水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116.65%,83.69%,60 cm深度土壤饱和导水率较CK提高8.25%;PS处理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畦灌前较CK分别提高21.52%,31.75%和11.56%,畦灌后较CK分别提高61.54%,68.42%和1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4种入渗模型对入渗试验进行了比较,其中,Kositiakov入渗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各处理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 2在0.92~0.96,得到了不同处理畦灌前后的入渗系数a和入渗指数b.研究结果可为不同耕作方式模拟畦灌过程、确定畦灌最优灌水技术参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