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鸡败血型霉形体病(M、G)又称鸡慢性呼吸道病。在正常情况下病鸡多是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善,鸡群密集,通风不良,寒冷潮湿,长途运输或其它传染病侵袭时,常导致突然暴发。近年来,由于气雾免疫不当而造成激发感染,也常引起雏鸡大批死亡。感染本病的鸡只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肉用鸡废弃率增高,产蛋率、孵化率以及雏鸡成活率明显下降。急性暴发时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尤为严重的是,本病可经卵传递,不易清除,致使鸡场常年感染,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本病自1932年首次报道在美洲发生以来,已扩散至世界各地。我圜多数省(区)有本病的报道,而且有发展趋势。我所于1978年曾应用自制的有色平板诊断抗原对郑州四个鸡场进行了全血和血清凝集试验及病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鸡寄生蠕虫区系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调查,在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45个县(审)作为调查点,采用全身性蠕虫学剖检法,共剖检鸡829只,查出鸡的各种寄生蠕虫33种,其中有26种为我省首次报道.并查清各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分布等,为河南省今后防治鸡的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73年,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报告有鸡马立克氏病(MD)存在。随后各省又相继有本病的报道。为证实我省是否也有本病存在,我们于1972年进行了部分诊断工作,后因故中断。1981年8月至1982年12月我们对长沙、株州、衡阳、湘西和常德五个地区(市)的四个养鸡场和两个养鸡专业户所饲养的鸡,通过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并结合病状、病变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类症鉴别等综合诊断方法、证明湖南部分地区确有马立克氏病存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鸡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性传染病,又名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Blackhead)。本病易感性强,死亡率较高,对养鸡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危害。近年来有些国家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国内其它省也有此病的发生,但我省尚无报道。1983年6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冬春寒冷季节尤为多发.特征是病鸡呈现呼吸困难,咳出血性渗出物.病变主要发生于喉和气管部位,气管粘膜肿胀并形成溃疡灶.一般认为本病多发生于种鸡、蛋鸡等成鸡,但近来也有不少关于雏鸡爆发本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肾脏病变、产蛋下降等症候。 本病首次由Schalk和Hawm(1931)报道,1936年,Beach和Schalm证明其病原为病毒。早期的报道表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危害幼鸡呼吸道(呼吸型IB),也危及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使之抵抗力降低和产蛋下降,蛋品质降低。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在美国报道了致肾病变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出现,证明了IBV的某些毒株主要引起肾脏病变。EI—Houadfi和Jone(1985)在摩洛哥分离出一种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危害雏鸡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导致鸡体免疫抑制,减弱抗体反应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许多养鸡业发达的国家把此病列为三大传染病之一。本病自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洲的甘保罗地区首次发现,所以又称甘保罗病,该病是一种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的病毒性疾病。我国在1979年首次报道,在北京郊区发现本病并分离到病毒(IBDV),以后相继在上海、广东、江苏、河南、辽宁、吉林等地也有发生流  相似文献   

8.
犬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后睾科 (Opisthochiidae)支睾属(Clonorchis)的中华分支睾吸虫 (C .Sinensis)寄生于犬的胆囊及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分布较广 ,已有 2 0多个省市有本病报道 ,以南方各省流行最为严重。辽宁省辽北地区对此病发生少有报道。自 2 0 0 1年夏、  相似文献   

9.
鸡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s)所引起一种急性原虫性传染病(又名传染性盲肠——肝炎或组织滴虫病)。主要发生于火鸡、鸡,其他禽类如野鸡、孔雀、珠鸡及鹌鹑等有时也能感染。近年来,日本、意大利有火鸡发生此病的报道。其主要特征为盲肠发炎和肝脏具有扣状坏死性溃疡病灶。疾病经过末期头部变成紫蓝色或黑紫色,故称黑头病。本病易感性强,死亡率高,对养鸡业危害性甚大。到目前为止,国内对本病很少记载,我省无报道。  相似文献   

10.
贫血因子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可引起鸡再生不良性贫血(骨髓障碍引起的贫血)。病毒在分类上的位置未确定,故称鸡贫血因子(CAA)。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1979年日本首次分离到此病毒,以后在德国、瑞士、荷兰、美国、澳大利亚、非洲等许多国家发现该病,其危害在程度日益加重。我国在进口鸡群中也发现本病,并分离到病毒。从临床病理解剖观察,在我省也疑有本病存在。  相似文献   

11.
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后来由匈牙利科学家首先分离出病毒.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都有本病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流行过本病,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淋巴增生性病毒病,呈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原系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的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病毒。IBD最早发生于美国,三十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欧洲等各国都有本病疫情的报导,近几年来国内也相继有本病病毒的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报告。IBD的流行和蔓延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现查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鸡后,特别是3—6周龄鸡,主要在淋巴器官——法氏囊的损伤,导致程度不同的体液免疫抑制现象。鸡早期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可降低新城疫疫苗免  相似文献   

13.
鸡新城,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常呈急性败血鸡新城疫鸡瘟症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便稀、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高,对养鸡业为害严重。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不久又在英国新城发现,世界各国均有流行记载。有强毒株和弱毒株两类。病毒分为低毒力型(即缓发型)、中等毒力型(即中发型)、强毒力型(即速发型)3型。多数高强度毒力株常属嗜内脏型新城疫病毒。鸡科动物都可患罹本病。家鸡最易感,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性更高。珠鸡、火鸡、雉、孔雀也能感染。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哺乳动物对本病有强大抵抗力,但人偶有感染而患结膜炎。  相似文献   

14.
以延边地区8个县(市)部分发病鸡场的病鸡和疑似病鸡为病料,对延边地区流行的疑似鸡传染性鼻炎进行了鉴定和病原分离,结果表明,延边地区存在的传染性鼻炎病原体鸡副嗜血杆菌为A型和C型.  相似文献   

15.
鸡马立克氏病(M D)是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之一.本病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因而必须高度重视. 1流行特点 初生雏鸡最易感,特别是出壳24小时之内的鸡易感性最高,40~60日龄肉用鸡最易发生急性马立克氏病,9~150日龄的蛋鸡最易发内脏型的马立克氏病,死亡率极高,1年以上的鸡很少发生此病,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①种蛋蛋壳带毒,孵出的初生雏鸡即有此病毒存在;②病鸡终身带毒排毒,病鸡的羽囊上皮细胞内、皮屑、体垢等大量带毒,通过空气散布病毒;③病鸡排泄分泌物和吸血昆虫都可传染本病.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Infectious Bronchitus Virus)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以气管罗音、咳嗽和打喷嚏为特征,传染对象是雏鸡和产蛋鸡,该病现已成为世界性疾病,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目前,从对该病的研究资料考核,除在免疫方面取得发展外,在防治方面未见特效药物报道,我们应用<速效喘痢停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进行了防治试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Aujeszky于1902年在匈牙利首次报道复制本病获得成功,当时伪狂犬病流行于欧洲各个部分,特别在中欧与东欧.在美国Hanson于1819年曾称一种与伪狂犬病相似的疾病为“疯痒病”,到1931年时始由Shope确认“疯痒病”与伪狂犬病是同一种疾病.由于本病的某些临诊症状与狂犬病相似,所以称为伪狂犬病.六十年代末,猪的伪狂犬病在美国认为是一种散发性疾病,但近年来证实本病的发生正在增多.西欧国家如英国、法国及荷兰,北欧的瑞典与丹麦近几年来本病也有扩展,已引起兽医界的重视.日本曾有本病的报道.60年代我国福建省发现有牛的伪狂犬病;周圣文等(1957)通过实验室诊断为猪的伪狂犬病.台湾省已多次报告有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续前)1地方品种1.1鸡1.1.11南涧绿耳乌鸡南涧绿耳乌鸡俗称绿耳鸡,是无量山乌骨鸡的一个类型。分布于大理州境内无量山一带,中心产区为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宝华、公郎、拥翠、碧溪5个乡(镇),其他乡(镇)均有分布。在大理州巍山县、漾濞县、永平县、云龙县也有分布。2019年南涧县存栏量14.8万只。  相似文献   

19.
一、流行特点本病的暴发流行季节与各地气候有关,一般以夏秋季节多发。本病主要由库蠓(小黑蚊子)传播,有库蠓的地方往往就有本病的流行和发生。雏鸡和成鸡均能感染,但1月龄左右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可达20%~65%;成鸡仅个别死亡,并且白色鸡种比红色或褐色鸡种发病率高。二、临诊症状本病自然潜伏期6~10天。雏鸡和青年鸡症状明显,病鸡发高烧、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流涎、下痢、排绿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自84年12月份起到85年11月止,对郑州地区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季节动态的研究,以爆发过本病的郑州郊区某鸡场为疫点,每月定期抽样剖杀10只育成鸡或童鸡,翅下静脉采血涂血片,经姬——瑞氏染色,每鸡血片用光镜检测100个视野,10只鸡计1000个视野,从中得出每月的阳性比率(%)及阳性视野出现率(‰),证实郑州爆发过本病的鸡群,未经有效治疗,一年四季在无明显症状鸡只的血片中,不同程度都可查到病原。郑州地区5~6月份可出现本病。而发病最高峰期为7~8月份,阳性比率达100%,阳性视野可达300~453‰,往后逐渐下降,到12、1、2、4月份为低潮期,虽然阳性率为40~50%,但阳性视野仅在11~12‰之间,根据郑州地区气温变化,分析荒川库蠓活动的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中下旬,与发病高峰期基本相符。在组织印片的检测中低潮期仍能见到裂殖体及初期配子体。在传播者—蠓的调查中,捕获到荒川库蠓(占总捕获量的60.24%)、原野库蠓(占25%)尖喙库蠓(占14%),其它的库蠓(如开封库蠓、三保库蠓、日本库蠓)均未被捕获,显然 在郑州地区荒川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者。在郑州、开封地区的流行情况的调查中,证明本病的死亡率与鸡的年龄有明显的差异其中一月龄雏鸡到三月龄童鸡死亡率最高可达91%,育成鸡死亡率为11.8%,亦高于老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