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福建省传统的冬种粮食作物。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福建省小麦育种工作者先后育成大面积 (年 6 7万hm2 以上 )或较大面积 (年 3 3万hm2 以上 )种植推广的品种 4 0多个 ;获得国家二等奖一项 ,农业部一等奖 2项 ,省三等奖 10多项 ,为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科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小麦的育种研究也是个承前启后、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总结过去启迪后人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日常与同行们交流的心得 ,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磋。1 重视亲本的适应性在小麦育种工作中 ,品种的适应性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新品种的推广面积范围和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小麦品种(系)在改变生态条件后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事实,提出了小麦育种的新方法─—生态遗传育种法。对生态遗传育种的理论依据、生态变异性状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及生态遗传育种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4):F0002-F0002
陆维忠,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出生于1938年7月,1965年8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1965年9月至1972年2月任职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小麦研究室。1972年3月随单位涮整,任职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1984至1998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所副所长、所长,兼任农业部和省级重点试验室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自1986年起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遗传与抗性改良研究。“七五、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品质和抗病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自1990年起主持863计划…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小麦品种(系)在改变生态条件后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的事实,提出了小麦育种的新方法-生态遗传育种法。对生态遗传育的理论依据、生态变异性状的遗传与选择方法及生态遗传育种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98-9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以后简称“我校”)成立后 ,原西农校区、农科院校区和植物所校区从事小麦育种的优秀人才和研究机构都被集中到了整合成立的农学院 ,使我校小麦育种研究工作的整体实力空前加强。在人才梯队方面 ,农学院不仅拥有一批为我国小麦育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而且拥有一大批锋芒初露、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专家 ;在研究条件方面 ,农学院设有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陕西省小麦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杨凌生物技术育种中心、陕西省小麦遗传与改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 ,拥有…  相似文献   

6.
《麦类作物学报》2004,24(2):14-14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由庄巧生院士主编,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华夏英才基金共同资助,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3年9月首版,定价1 55.0元。该书从亲本取才、组合选配和遗传资源利用的角度,按我国小麦区划分十大麦区阐明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事业发展的历程、育成品种的生产利用及演变情况和品种系谱的组成与发展变化,并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病、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领域作了专题综述,还在绪论中概括分析了1 94 9~2 0 0 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改良品…  相似文献   

7.
<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扬州分中心、国家小麦产业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中国作物学会小麦产业分会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3月28日至31日在扬州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来自20多个省市的代表约600人,主要领导和专家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江苏省曹卫星副省长、李振声院士、程顺和院士  相似文献   

8.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黄寿松黄寿松.1935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58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现任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8─1960年曾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事小黑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自1962年后.黄先生一直在著名小麦遗传...  相似文献   

9.
郑天存,男1944年9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周口市农科所所长,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工作。34年来,主持培育了3个国家审定、6个河南省审定、3个地市认定、2个获国家品种权保护的小麦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成果奖10项,7项为第一完成人;成果累计应用面积2亿多亩,增产小麦78亿公斤;在国家、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28篇,编写专著1部。他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带动了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快速应用。小麦育种的主要任务是将不同来源的优良基因进行重组获得广泛的遗传变异,并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作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工具,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对农作物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是全世界现有的16个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中心之一.CIMMYT自1966年成立以来,为整个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小麦、玉米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农业部派遣,根据中国农科院与CIMMYT鉴订的合作交流协议,我于1991年7月至12月期间赴墨西哥CIMMYT总部进修麦类作物管理和小麦育种,现将CIMMYT的小麦育种研究情况向国内同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四川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 (SSR)对四川省近 5 0年以来年推广面积达 6 6 70 0 hm2 (10 0万亩 )以上的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在小麦全基因组 4 2条染色体臂上的 4 6个 SSR位点上 30个 SSR位点 (6 5 .2 2 % )具有多态性。这 4 6个位点共检测到 110个等位变异 ,每个 SSR位点能检测到 1~ 8个 ,平均为 2 .4个。聚类分析表明 ,SSR标记能将 4 0个品种相互区分开。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 (GS)变幅为 0 .4 5 1~ 0 .76 7,平均 GS值为0 .6 0 1。据此认为 ,SSR标记揭示出四川主栽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年代间 GS值变化趋势分析表明 ,2 0世纪 70年代后 ,四川小麦的遗传多样性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杨武云杨武云,男,生于196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1986年毕业于四月1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考取该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研究工作。现任四...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及资源潜力的有限性等现实状况,到2020年约需要小麦1.4亿~1.5亿t,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8%,小麦生产将面临日益增长的严峻挑战。因此,充分发掘小麦产量的遗传潜力,培育小麦超高产品种成为育种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954年以来,美国农部农业研究服务署(以下简称ARS)和内布拉斯加大学(以下简称Nebr)合作,进行了用常规遗传育种方法改进小麦蛋白质的研究.本文总结了该研中的关键发现.蛋白质含量ARS-Nebr协作组系统分柝了"ARS世界小麦搜集中心"的大多数小麦材料,以确定蛋白质和赖氨酸变异的幅度(Vogel等,1973).在12,600份材料中,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总变异超过15%,变幅7-22%.随后用中选材料所作的分析和遗传研究证明了籽粒蛋白  相似文献   

16.
高庆荣,男,1955年10月生,山东省齐河县人。1979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现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高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及小麦新品种选育。他利用T型及K、V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选配小麦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玉米是我国主要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建国50年来,随着遗传育种研究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综合技术全面发展,全国玉米平均单产提高2.7倍,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是,我国玉米单产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十多年,我国玉米单产平均年增长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除环境等因素而外,不得不承认包括遗传育种在内的玉米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玉米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从应用基础和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可供玉米育种利用的基因资源日渐贫乏,仅靠自然进化和传统人工选择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玉米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需要将传统遗传育种研究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玉米遗传变异机理,在充分发掘玉米基因库现有遗传资源的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打破生殖隔离,转化利用其他物种的有益基因,创造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培育性状更加全面、生产性能更好的玉米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有关基因资源及其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奋起直追,才不会处于被动局面.玉米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高产、优质和适应性.新世纪初我国玉米生产所面临的新形势,为这三方面的主攻目标贼予了新的含义.高产是永恒的主题,玉米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高产育种的基础是种质创新,培育高水平自交系,并通过组合选配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优质是市场的需求,不同用途的品种对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主要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加工品质和适口性四个方面.适应性是稳产的保证,耐旱、抗病、耐贫瘠、抗虫是提高玉米品种适应性的关键.针对玉米生产和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亟待发展的现状,建议加强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为玉米科学技术和玉米生产持续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玉米行业协会,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时机,推进玉米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把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开,加大对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方面投资,组建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的大型商业化育种公司.  相似文献   

18.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黄承彦黄承彦,男,1958年12月生,山东郓城县人,中共党员。1985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小麦育种研究室主任,山东省遗传学会理事。黄先生长期从事农作...  相似文献   

19.
1934年美国人Johanson首先发现大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当时自发和诱发单倍体频率太低,不能用于育种。自1970年加拿大Kasha和Kao等人第一个报道大麦单倍体人工生产方法以后,近十多年来大麦单倍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有十几个国家在从事这一研究,已经发现四种生产单倍体方法,其中以球茎大麦法的效果最好,研究得也最多。单倍体技术已从实验阶段进到了育种应用阶段。本文主要介绍近期国内外应用球茎大麦法生产大麦单倍体的技术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成果,供从事大麦育种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是陇东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35~40万hm2,平均产量2250~3750kg/hm2,占粮田总面积的55%~60%。根据20多年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实践经验,综合分析小麦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与气候要素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育种目标制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