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污泥处理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秋怡  叶仲节  钱新标  姜培坤 《土壤》1993,25(5):271-273
植物根际环境的研究中,对林木根际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南方连栽杉木林地地力衰退,杉木生长不良现象日趋普遍,引起林业界的极大关注[1]。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铝、氟及其交互作用对白茶和智仁早茶根际土壤酶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单独施铝处理中,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其它土壤酶活性均随铝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Al浓度高达400mg/kg时,对酶呈现出抑制作用,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单独氟处理下,磷酸酶、尿酸酶活性变化不大,随着氟浓度的升高,除多酚氧化酶活性受抑制外,其余的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F浓度高达120 mg/kg时,对酶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氟的影响不如铝显著;铝、氟复合处理条件下,铝与氟之间联合作用对脲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尿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产生了显著或极显著的交互效应,其作用方式因铝、氟处理浓度组合、酶及茶树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还发现,铝、氟对茶树根际土壤酶的交互效应与铝氟浓度的比值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酶活性达最高时的铝氟比值基本相同,表明在茶树体内代谢中铝、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际土壤酶活性在两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基因型差异,尤其以酸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最为显著,总体上白茶根际土壤酶对铝、氟及其交互作用较智仁早茶更敏感,两茶树品种之间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茶树根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石门、临澧、桃源、长沙、安化、资兴等6县(市)的茶园为采样点,对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的不同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在根际富集明显;土壤无机磷含量及占全磷的比例差异都很大。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无机磷组成也不同,板页岩母质发育的根际土壤中Al-P含量最高,Fe-P其次,O-P最少。花岗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根际土壤Fe-P最高,Al-P其次,O-P最少。3种母质发育的非根际土壤中均为Fe-P含量最高。根际无机磷中的Al-P,Fe-P和Ca-P含量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非根际Al-P和Fe-P与土壤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际、非根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孙正国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5):46-51,57
以山东大鹏西瓜基地0,3,9,15 a的西瓜根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连作对西瓜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递减,连作第15年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含量最低。在同一生长时期内,连作年限越长,西瓜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总吸收面积最低,根际土壤酶活性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根际土壤酶活力幼苗期 < 抽蔓期 < 结果期。在连作前期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代谢活力递增,连作后期微生物代谢活力递减,且连作越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p < 0.05)、磷酸酶(p < 0.05)、蔗糖酶(p < 0.01)、速效磷(p < 0.05)、速效钾(p < 0.05)与真菌具有正相关性;脲酶与细菌正相关(p < 0.01),与碱解氮负相关(p < 0.01);过氧化氢酶(p < 0.05)、碱解氮(p < 0.01)与放线菌具有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连作0~9 a,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力和酶活性增强,养分流失较小;连作9 a后,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活力显著降低,产生连作障碍,说明减少连作年限可使西瓜优质丰产并且可持续发展,反之影响西瓜正常生长生产,损害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东山县滨海沙地,开展了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随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在中龄林时最大;从中龄林阶段至过熟林,水解氮含量下降;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从幼林发育至中龄林、近熟林逐渐减少,至过熟林略有恢复;根际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呈增加趋势。(2)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CEC值、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盐基总量、交换性Mg^2+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幼林龄根际交换性Ca^2+低于非根际;土壤CEC值在中龄林时最高。(3)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磷酸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大于非根际土壤;随着林木的生长,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逐渐升高,并且根际与非根际间的差异也呈增大趋势;根际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幼龄林到中龄林下降,随着林木生长至过熟林有所升高;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在过熟林阶段高于其它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7.
玉米根际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陈有鑑  黄艺  曹军  陶澍 《土壤学报》2003,40(3):367-373
采用根垫法研究了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根际土壤中铜、镉、铅、锌和铬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玉米生长 1 0 0d内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变化有显著差别。交换态铜 ,碳酸盐态铜和锌 ,铁锰态铜、铅和铬 ,有机态铜、铅和铬都有明显变化。在 1 0 0d生长期间 ,不同重金属在根际土壤中的相对变化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植物吸收主要影响根际土壤交换态铜和碳酸盐态铜和锌的变化 ,对镉和铅形态变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中亚热带杉木土壤微生物群落随林龄变化特征,以中亚热带7,24,34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及驱动土壤微生物变化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林龄的增长,非根际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不断减少,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34 a生杉木人工林细菌含量、革兰氏阴性菌含量、Cy∶MONO根际土壤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其他各类微生物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因子对杉木土壤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其中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较大,有效磷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呈正相关,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其呈负相关。因此,在杉木人工林管理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磷的输入,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杉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拔节期和抽穗期活性较高,返青期和开花期活性则较低。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豫麦49—198系根际土壤蛋白酶、脲酶活性均随密度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不明显;兰考矮早八3种根际土壤酶活性随密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高的变化趋势。不同密度水平下3种酶活性的方差分析表明,蛋白酶、脲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过氧化氢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了包括尾叶桉、广东凤丫蕨、柳叶竹、大叶相思、青皮、木荷、湿地松在内的7种南亚热带不同植物植被下土壤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养分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环境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对根际微生物总量具有根际效应明显;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植物的某些生长季节,微生物的根际效应与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和生物菌肥对I-107杨树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肥料使用后3个月,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均有显著增长,其中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增长幅度最大,菌肥处理最小。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但尿素和菌肥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施用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根际效应值影响最明显,菌肥处理影响最小。尿素处理土壤pH值高于对照,有机肥和菌肥处理小于对照,但不同处理间土壤pH值的根际效应值差异性不明显。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土壤脲酶活性与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之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氨化细菌、真菌、放线菌、亚硝酸细菌之间,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真菌、放线菌之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2.
植烟沙泥田土掺混紫色土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南雄烟区植烟沙泥田土壤改良新途径,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沙泥田土掺不同比例紫色土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沙泥田土掺混10%~50%的紫色土后,土壤的砂粒含量逐渐下降到11.57%,粉粒含量逐渐上升到62.19%,土壤质地由壤土逐渐变为粉砂壤土,pH值从微酸性逐渐变成弱碱性;氧化还原酶类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水解酶类酶活性则逐渐减弱,微量元素含量(钼除外)逐渐降低,中量元素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比对照(A1)增加了313%和37.1%;当沙泥田土掺混30%紫色土时,全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A1)高出50%和69.2%,但其它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养分和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沙泥田土掺混10%紫色土后的土壤因子综合主成分分值最高,掺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在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上长期覆膜咸水滴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章通过时空转化的方法研究了覆膜咸水滴灌种植枸杞1年、2年和3年的盐碱地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及土壤酶活性在0~40 cm土壤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数学方法探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同时以试验地附近未种植的盐碱荒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壤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大,经过3年种植后,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从未经滴灌种植时的1.29、0.73和7.23μg/(g.h)增加到14.5、4.48和158.1μg/(g.h);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在覆膜滴灌种植后均随水平距离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蔗糖酶在各方向波动性较大,没有明显规律;土壤酶活性在滴头下方的空间分布表明,在作物生育期结束时,各年限处理土壤酶活性在剖面均呈以滴头为圆心的椭圆形分布,自滴头向外径向减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随着土壤利用年限的增加而提高,可以作为土壤环境指标表征盐碱土土壤质量,覆膜滴灌3年后,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是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模式下茬口对小麦季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茬口对小麦季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豆茬在土壤养分、酶活性方面优于苕茬,但不同的间套作条件下土壤肥力存在差异:(1)有机质表现为豆茬>苕茬,成熟期苕茬以三熟>四熟,豆茬以净作>套作;速效磷以豆茬持续降低,苕茬先降低再增加,成熟期以苕茬>豆茬,苕茬又以三熟>四熟,豆茬以麦/高/豆含量最高,达184.97 mg/kg.碱解氮、速效钾、全钾在小麦生长的旺盛季则始终表现为豆茬>苕茬.(2)土壤酶茬口效应一致,同一茬口间的差异受种植模式的影响较大,成熟期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豆茬>苕茬,苕茬以三熟>四熟,豆茬磷酸酶活性则以麦/高/豆>麦/玉/豆>麦-豆,蔗糖酶活性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海拔蔬菜高效种植区域内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对贵州省高、中、低不同海拔区域的蔬菜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测定了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3年蔬菜高效种植的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与农民传统种植无明显差异,蔬菜高效种植模式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明显积累;土壤磷酸酶活性有随海拔增高而增大趋势;蔬菜高效模式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单作或稻油轮作;土壤脲酶活性受种植模式的影响大于海拔;参考菜园土壤速效养分丰缺指标,低海拔区三都县应适当减少氮磷钾化肥用量,中海拔区福泉市和高海拔区大方县应适当增加磷、钾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根袋法研究了荒漠盐土和灌耕灰漠土中6种不同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养分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根际土全氮含量比非根际土高,但全磷却比非根际土低.根际土有效态养分的变化则与全态相反,6种植物的根际土有效氮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除芦苇外,根际土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6种植物中,钠猪毛菜根际土有效氮亏缺最高,有效磷富集也最少.分析测定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在两种土壤的植物根际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荒漠盐土中,根际土3种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而灌耕灰漠土的根际土3种酶活性均低于非根际土.荒漠盐土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与几种主要养分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较好地体现了荒漠盐土根际的养分状况,也说明盐生植物对荒漠盐土酶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氮及相关的酶活性对小麦根际施肥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wheat seedlings(Trticucum aestivum L.)were grown on a purple soil with various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nitrogen and 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rhizosphere,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increments of both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 in the soil with the proximity to the growing roots,especially in treatment of supplying pig manure in combination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uggesting that they could ome from root and microorganism exudation which could be intensified by inorganic-organic fertiliztion,being of benefit to improving the physical and bi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Much more inorganic N was observed in the fertilized soils surrounding wheat roots than in the CK treatment ,indica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rop N supply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 by fertilization. The activities of invertase,urease and protease in the root zone were greatly enhanced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other parts of soil except that the urease activities were similar in the rhizospher and nonrhi-zosphere of the CK and pig manure treatments,indicating that invertase and protese could be produced by growing roots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in contrast to urease which could be stimulated by urea,Also,significant incremen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combined with pig manure,suggested that fertilization not only accelerated the renewal of organic matter bu also enhanced bioavailability of organic N in that soil zone .This could be the reason why the total amount of inorganic N available for plants was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 of the fertilizaton treatments than in taht of the CK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对三类不同开垦年代的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酶活性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因土壤类型的不同,其变化的趋势完全不同。红壤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随耕作年代的增加而升高,而黑土则略呈下降趋势,灰漠土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对三类不同开垦年代的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酶活性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因土壤类型的不同,其变化的趋势完全不同。红壤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随耕作年代的增加而升高,而黑士则略呈下降趋势,灰漠土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极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贵州茶区土壤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贵州全省70个茶园土壤样品8项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提取了4个主成分,并求出各土壤养分的4个主成分综合得分。并对综合得分以欧氏距离为衡量土样间差异大小的指标,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70个土样分为Ⅰ、Ⅱ、Ⅲ、Ⅳ等级,第Ⅰ类为养分丰富型土壤,其各项养分指标最高,综合得分范围0.63≤F≤1.08,所占比例9.83%;第Ⅱ类为养分较丰富型土壤,其综合得分范围0.10≤F≤0.53,所占比例29.51%,相对Ⅰ类,有机质和全磷含量相对不足;第Ⅲ类茶园土壤肥力一般,其综合得分范围-0.32≤F≤0.02,所占比例36.07%;第Ⅳ类土壤各养分因子均缺乏,为养分缺乏型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