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治技术张德发(四川省名山县农业局植保站625100)黑粉刺虱又名桔刺粉虱,近几年已在一些茶园形成优势种群,1992~1993年我县的茅河乡、联江乡等主产茶区已连续两年造成猖獗为害,使茶叶严重减产。一、发生危害特点。黑刺粉虱成虫体小、橙... 相似文献
3.
柑桔黑刺粉虱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 tance)又名桔刺粉虱 ,属同翅目粉虱科 ,主要危害柑桔 ,也可危害茶、葡萄、梨等。据在孝感市丰山镇桔园调查 ,被害株率达80 %以上 ,受害严重的柑桔树抽不出春梢 ,不开花 ,丧失结果能力 ,易引起烟煤病 ,叶片变黑失绿 ,枯死脱落 ,严重影响产量和果实品质。1999 -2000年 ,对该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mm~1.3mm ,橙黄色 ,覆有薄的白粉 ,前翅浅紫色 ,翅上有7个白斑 ,雄虫体小 ,卵长1m… 相似文献
4.
柑橘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woglumi Ashby)国际贸易双边协定中涉及限定性的有害生物,自1995年以后上升为主要害虫,而且诱发严重的煤烟病,给生产造成损失很大。1998年以后,我们对该虫的灾变规律、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柑橘黑刺粉虱在鄂西河谷地区1年发生4代,越冬期虫态单一;通过试验,黑刺粉虱的最佳防治时期为:秋、冬、春连旱年份第1代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暖冬年份2月中旬至3月中旬防治越冬代效果较好;同时还试验筛选出了3个防治黑刺粉虱的农药配方,通过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6.
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其生物防治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为茶园和柑桔园为害严重的粉虱种类之一。本文概述了黑刺粉虱在国内分布、寄主种类、发生与为害等,探讨了近年来生物防治在控制黑刺粉虱为害中的作用,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天敌及昆虫病原性真菌等的利用,以期为黑刺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江茶树黑刺粉虱的发生危害及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茶树害虫黑刺粉虱天敌的调查结果,共发现天敌昆虫27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9种,寄生性天敌8种;捕食性蜘蛛9种;寄生性真菌7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粉虱座壳孢,以喷菌法防治油茶黑刺粉虱,结果表明:以(1±0.5)×106个/mL 的孢悬液进行喷菌,1个月后,茶黑刺粉虱感染率73.47%,防治效果为71.76%,3个月后,感染率66.63%,防治效果为58.56%,1年后,还有32.16%的持续防治效果,该种防治方法在生产中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柑桔黑刺粉虱对几种药剂的毒力测定华中农业大学(430070)王沫张全应丽爱黑刺粉虱是柑桔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当条件适宜时,繁殖极快,树叶由少量灰白点至大片失绿甚至枯萎落叶。由于黑刺粉虱若虫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取食方式,在对其进行毒力测定的过程中存在死活判...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掌握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特点,对纵卷叶螟绒茧蜂在单作稻田和水稻-玉米邻作类型田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玉米模式中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在玉米的扬花期明显高于单作稻田,最高值为单作稻田模式的3.36倍,但是田间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率并不高于单作稻田模式.在单作稻田未施药系统田,纵卷叶螟绒茧蜂的数量显著高于施药系统田;并且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数量密切相关.不论在何种种植模式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雌性比一直处于低水平,在单作稻田下,雌性比为0.2~0.3,在水稻-玉米邻作田,其雌性比为0.25左右.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北方落叶果树产区的寄主范围、发生规律及为害程度等,对橘小实蝇在郑州地区果园的发生、为害及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橘小实蝇性诱剂对成虫进行监测;测定了菊酯类、有机磷类、烟碱类、微生物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共12种杀虫剂对橘小实蝇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诱杀法田间防治橘小实蝇研究。结果显示,橘小实蝇在郑州地区一年发生4~5代,为害时期为6月-11月。敌百虫和毒死蜱对橘小实蝇成虫毒力最高。诱杀法中性诱剂黄板和实蝇生物诱捕剂的引诱作用持效期约为7 d。在苹果采收前后,香蕉精油和苹果精油对橘小实蝇的诱集效果最佳。在郑州地区需要在6月前对橘小实蝇的发生做好监测防范工作,单一使用诱杀法效果不佳,需在高峰期使用化学防治配合其他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四种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浙江省不同种植模式茶园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于2013—2014年对松阳县4种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数量、时空格局和茶丛上层益害生物比及其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林间茶园害虫、天敌物种数和总物种数显著大于其它3种茶园;林间茶园天敌个体数最多,丰产茶园害虫个体数和总个体数最多。在垂直分布上,天敌个体数在母穗园、林间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在丰产茶园和两行密植茶园中以中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母穗园和林间茶园以中层最多,在两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60%、56%、42%和51%;4种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皆以上层最多。在水平分布上,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两行密植茶园、林间茶园皆以朝北方向最多,分别占其全株的35.0%、26.0%和26.3%;害虫个体数以茶丛内层较多,天敌个体数以外层较多;地上部分林间茶园益害个体数比约是丰产茶园的2倍。表明种植模式可改变群落空间格局和益害比。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模式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山27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农户模式(目标产量11.25 t.hm-2,以NH表示)、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2.75.thm-2,以GC表示)和再高产模式(目标产量14.25 t.hm-2,以ZGC1、ZGC2表示,ZGC1和ZGC2密度相同,施肥时期不同)下春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进行描述,2个品种籽粒的终级生长量,除先玉335中下部籽粒外均表现为NH>GC>ZGC1>ZGC2。2个品种起始生长势均表现为NH>GC>ZGC,其中,金山27表现为ZGC1>ZGC2,先玉335则为ZGC2>ZGC1。4种栽培模式下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表现为NH>GC>ZGC2>ZGC1,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均以NH最快,ZGC2最慢;有效灌浆期总体上表现为ZGC1>ZGC2>NH>GC。籽粒平均灌浆速率的大小,在灌浆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灌浆渐增期和快增期均表现为NH>GC>ZGC,而灌浆缓增期则表现为ZGC>NH>GC。灌浆快增期积累的干物质量对产量的贡献率为ZGC2>ZGC1>GC>NH。脱水速率前期表现为NH>GC>ZGC1>ZGC2,授粉后32~60 d的脱水速率为ZGC2>ZGC1>GC>NH,且模式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 (Coleoptera: Scarabaeidae)已经成为吐鲁番葡萄、桃等果树成熟期的重要害虫。为明确其在吐鲁番葡萄上的发生规律,连续两年调查了新疆吐鲁番亚尔镇白星花金龟成虫的发生时期,并对日活跃高峰期和产卵高峰期进行了分析,同时开展了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星花金龟成虫在新疆发生时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高峰期为6月中旬;产卵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日活跃高峰期有两个,分别为10:00-12:00和16:00-18:00;不同寄主对白星花金龟成虫繁殖的影响不同,该虫单独取食葡萄不产卵,取食番茄、西瓜、桃和杏的成虫繁殖能力高于取食桑葚的试虫。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辽宁省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innaeus)的发生规律,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辽宁省彰武县哈尔套镇10个村59个不同梨园采用三角屋胶粘式诱捕器进行了雄成虫数量消长动态的监测,并对幼虫蛀果率、老熟幼虫数量及化蛹行径、蛹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辽宁省彰武县,从4月下旬至9月下旬,苹果蠹蛾成虫共有2次发生高峰:第1次为5月下旬,第2次为7月中下旬;苹果蠹蛾在2016年全年内有3次明显的蛀果高峰期:第1次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次为8月上旬,第3次为8月下旬。老熟幼虫更趋向于脱果后直接掉落到地上再从地上沿着树干往上爬并在老翘皮下寻找合适位置化蛹;苹果蠹蛾经人工饲养的蛹期为9.95 d。研究表明,苹果蠹蛾在辽宁省彰武县1年发生2代,第1代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越冬代从7月中旬到翌年6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作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为了明确青海省春麦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对生产中应用的6种轮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小麦与马铃薯、油菜、蚕豆轮作两年或以上能有效降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土壤中的孢囊量减少39.31%~84.39%,单孢虫口数量减少73.21%~95.35%,虫口密度减少83.76%~97.82%;不同作物间,小麦与马铃薯或蚕豆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74.39%~79.37%)显著优于小麦与油菜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67.16%)。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油菜、蚕豆、马铃薯、小麦4种作物,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均能正常孵化,4月底土壤中的2龄幼虫(J2)量增加,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土壤中的J2、孢囊量、虫口密度和单孢虫口数量均急剧下降,6月至7月份下降幅度小,趋于稳定;田间空孢囊率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急剧增加,7月份趋于稳定,8月份以前,4种作物田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动态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致,8月中旬,小麦田随着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开始上升,小麦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增加28.62%,虫口密度增加41.30%;而油菜、蚕豆、马铃薯田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减少32.27%~48.36%,虫口密度减少70.91%~81.73%,8月中旬至10月份小麦田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油菜、蚕豆、马铃薯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