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为探究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由逐步试点到政策升级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运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对农业保险政策渐进式改革与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政策改革通过提高保费补贴和保障水平增加农户预期收入进而激励其扩大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分政策阶段看,具有高保障水平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政策”在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方面优势明显;3)分作物看,政策显著扩大三大主粮作物的种植面积,缩减薯类作物种植面积;4)分区域看,政策改革仅在粮食主产区出现种植结构“趋粮化”现象。据此,建议继续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扩大最新政策试点的覆盖面,给予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更多保险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约束条件,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收入之间的作用逻辑进行研究,建立以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业技术进步均正向影响农民收入,对工资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强于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效果。农业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民增收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为4.5%,农业技术进步的中介作用在粮食主销区中最大,远远高于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的技术进步更容易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整体上,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随着人均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民总收入与工资性收入提升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规律,而服务对经营性收入的提升不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尤其在粮食主产区,当人均经营土地规模跨过一定门槛后,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增收效应的发挥。因此,目前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与产销平衡区,进一步重视并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服务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劳动替代性技术的引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全程托管等形式的规模经营来缓解人多地少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基于粮食主产区1979-2010年粮食产量、农业贷款和农业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农业贷款和农业财政支出对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期农业贷款和农业财政支出对主产区粮食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农业贷款大于农业财政支出对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农业贷款大于农业财政支出对主产区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主产区农业生产的农业金融和财政政策,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河南是农业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粮食主产区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建立粮食主产区保障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实证检验表明:农业保险是影响化肥施用的重要因素;农业保险对化肥减量施用具有显著的总效应和总间接效应,且农业保险对化肥减施主要发挥间接作用;农业保险对化肥减施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说明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引导规模经营、调整种植结构,而且可以通过中介效应来减少化肥施用,而收入效应表现为减量但不显著。建议在坚持"保主粮"为主、兼具"保特色"的承保方针基础上,通过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保费补贴力度、提高保障水平、转变财政支农方式等措施加强农业保险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6.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8—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对农业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2)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中部、西部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作用要高于非粮食主产区;(3)农业保险发展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途径抑制农业碳排放,环境规制在农业种植结构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探索主粮作物收入保险是新形势下完善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支持保护政策、保障粮食安全、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以河北省小麦为例,对小麦收入保险的可行方案和费率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1)开展小麦收入保险试点不仅意义重大,且试点条件基本成熟;(2)相较于传统小麦成本保险,收入保险保障水平更高,且费率水平更低;(3)小麦收入保险需由政府保费补贴,但不建议县级财政承担配套责任。  相似文献   

8.
正财政部近日公布,从2018年开始,我国将用3年时间在6个省份,每个省份选择4个产粮大县,面向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开展创新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试点。试点保险标的为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试点保险品种为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即保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2015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业保险赔付水平2个维度实证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针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子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可以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但在不同分位下其影响效应存在差别,在较低分位上,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促进作用较大,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然而农业保险赔付水平对农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应当努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扩大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地区的农业保险覆盖面,着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和赔付水平,增加农业保险险种。  相似文献   

10.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了研究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广西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会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农村道路设施与农业经营规模对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增收对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起到中介效应。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双百双千”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两步聚类法优化了农户分化类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及内在机理,探讨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水稻单产的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农户响应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仅为47.4%,传统农户和专业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比例偏低。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的家庭水稻单产为7.087 t/hm2,高于未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显著提升了水稻单产,这一结果通过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农户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通过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实现集约化生产、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采纳新品种提升水稻抗病害性能的渠道来提高水稻单产。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粮食主产县、双季稻种植均显著强化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水稻增产作用。因此,在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下,建议要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降低农地流转、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的获取成本,加大对从事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粮食主产县和双季稻种植区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2.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不同粮食作物产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农业基础设施被视为推进"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载体,研究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不同粮食作物产出的差异效应,有利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于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产出影响的理论分析,以三大主粮作物的主产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FGLS等计量方法,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田水利、农业电力、农村交通等三类主要基础设施对三大主粮作物的产出效应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对水稻与小麦两种作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052 3和0.110 8;农业基础设施对玉米作物产出则不明显。细分农业基础设施的类型来看,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与玉米两种作物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673 4和0.288 0;农业电力设施对小麦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066 0。因此,提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向水稻与小麦主产区域倾斜;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稻和玉米主产区域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小麦主产区域加强农业电力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在数量上依赖农业产业化进程与规模,在质量上依赖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优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路径,并测算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差异性。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分布于0.3~0.7,此时处在一个拮抗和磨合的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每年上升的趋势,展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据悉,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200个产粮大县将在今明两年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工作,以增强适度规模经营农户防范和应对大灾风险的能力。此次试点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份。其中,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三的黑龙江、河南、山东三省各选择20个试点县,其余省份各选择14个试点县,试点保险标的首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产量和80%左右的商品粮,其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整体产能,在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6—2016年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研究的方法,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产、主产区省际差异等多个角度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并对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中"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粮食生产中仍存在产销区利益分配失衡,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科技贡献不足,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粮食主产区北移加剧了资源约束和灾害风险,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造成主产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以及粮食主产区省际间粮食生产水平差异大等问题。因此,提出加速向粮食功能区转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和推动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农业发展新理念,加大利益补偿力度增强主产区种粮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吉林农业》2015,(4):24-27
<正>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  相似文献   

17.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由政府引导、组织和推动,以支农、惠农和服务“三农”为目的,按照保险规则运作,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或政策扶持的农业保险。是国家免除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后.又一项重要的惠农新政策。全市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主要承保玉米、大豆、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几年来,全市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农民参保意识,全市承保面积逐步扩大,参保农户逐年增加,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农户增收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险保障。截止到2012年末。全市共承保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面积2161.6万亩。承保农户达32.53万户。受灾面积1050.4万亩,占保险面积48.6%。共为受灾农户16.32万户、赔偿损失22514.6万元.获赔的农户占参保农户总数的50.2%。  相似文献   

18.
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探寻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对于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四川省邛崃市"合作联社+种植大户"模式为例,总结了其"三种方式"推进粮食规模经营、"三个环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三种途径"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的发展特色,以及实现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三大成效,并提出了重点加强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保障合作联社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底,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印发通知,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2022年实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全覆盖。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扩面、提标。将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纳入保障从2018年开始,中央财政在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粮食主产省份的24个产粮大县开展了为期3年的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众多农户尝到了甜头,要求政策扩面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20.
在我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河南省陕县农业结构调整对粮食产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陕县近15年(1987~2001)粮食总产量减少了48.6%,粮食播种面积年均减少率6.1%,陕县作为粮食主产区,存在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