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茶叶保鲜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茶叶贮藏保鲜的研究结果,认为茶叶贮藏中陈化劣变的主要内在实质是茶叶内含膳类、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的自动氧化和降解。造成茶叶陈化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因此.茶叶的保鲜贮藏首先要严格控制茶叶的含水量;其次是选择优良的包装材料;再次是运用先进科学的贮藏方法。  相似文献   

2.
不同保鲜剂对碧螺春茶保鲜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碧螺春具有“纤细多毫,卷曲呈螺,嫩香持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的品质特点,相对于其他茶叶,为保持其品质特色,要求茶叶水分含量不低于6%。影响茶叶贮藏保鲜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水分、氧气、温度和光线四大因素,其中水是化学反应的媒介,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茶叶中生物化学成分氧化劣变的速度,是茶叶品质变化的内在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茶叶品质劣变的因素很多,如制茶过程中技术上之不当会产生烟焦,保管不妥会染上异味或发生霉变,但这些都是属于人为因素的劣变,还是容易避免的。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的自然劣变问题,由于茶类很多,作者仅就炒青绿茶予以讨论。一般认为,茶叶在贮藏中产生劣变的原因,是过高的含水量。这虽然是对现象的表面认识,但在生产上据此采用控制茶叶含水量的方法来减缓或基本避免茶叶品质劣变,还是较为有效的。因此,各个产茶国  相似文献   

4.
茶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峰  骆耀平  陈一心 《茶叶》2008,34(1):2-5
本文介绍了茶叶贮藏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及贮藏中茶叶品质成分,如含水量、氨基酸、茶多酚、叶绿素和维生素等的变化;并对目前生产与研究提出了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5.
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鼎大自茶、槠叶齐和白毫早三个品种早春一芽一叶鲜叶所制炒青绿茶为材料.研究炒青绿茶在不同温度、含水量及光照等贮藏环境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度越高,下降得越快;经太阳光照射和暴露在空气中的茶叶更容易陈化劣变,使茶叶失去其品质特征。且供试的三个品种绿茶各品质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6.
乌龙茶烘焙技术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龙茶香高幽雅,茶汤浓厚,回味甘甜,耐于冲泡。而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因素在于品种的优良和初、精制精湛的工艺。制造过程中由于气候或制茶技术的影响,再加上包装贮存过程中,由于茶叶具有吸湿吸味的特性,初制茶叶经拣梗、筛分及拼配掺和后,茶叶烘焙是一道必经的工序。烘焙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茶叶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带陈茶味,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增进茶香,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降低农残等作用。因此,茶叶烘焙包括去异、去水及产生茶叶香气滋味等,  相似文献   

7.
茶叶保鲜贮藏包装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和广东省农垦商业总公司自身在贮藏保鲜包装方面所做一些研究结果。分析了茶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氨基酸,脂类物质,维生素C等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陈化质变机理,以及水分,温度,氧气,光线等环境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茶叶包装材料及茶叶保鲜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茶叶除氧保鲜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保鲜技术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经保鲜贮藏的茶叶,色泽、滋味、香气尤其是新鲜度,可基本保持原有的品质,使消费者周年享受新茶风味。当今,更重要的是可增强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对促进茶叶经销,提高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一、茶叶贮藏劣变的成因(一)茶叶内含物的自动氧化是茶叶品质劣变的主体日本学者研究指出,茶叶贮藏变质的原因是:茶叶中某些物质,由于受空气氧气的作用,而发生自动氧化。吴小崇研究认为,绿茶在贮藏中内含物被氧化是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最易被氧化的成分有:叶绿素、维生素C和多…  相似文献   

9.
绿茶贮藏中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氨基酸对成茶色、香、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对茶汤的滋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茶叶氨基酸被公认为茶叶滋味物质。在绿茶长炒青贮藏过程中,茶叶品质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茶叶内含化学成份受外界温度、水份、氧气和光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致使内质趋向“陈化”。而茶叶中氨基酸在茶叶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则更为复杂,主要的化学变化概括起来可归纳为蛋白质的水解与氨基酸的降解,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茶汤的滋味与鲜爽程度。当贮藏过久叶底变暗、汤色  相似文献   

10.
茶叶存放时间过长,品质将会显著下降,香味失去新鲜感、汤色加深,并日趋陈化,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但是,关于茶叶存放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影响品质变化的基本因素却缺乏基础资料。目前,红碎茶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成茶水分含量偏高,精制加工不及时,周转时间长,在存放过程中引起品质的大幅度下降。为此,我们进行了红碎茶的贮藏试验,研究不同含水量、不同  相似文献   

11.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将成品普洱茶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分析其茶多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时茶叶含水量和周围环境温度升高,最佳品质出现时间提前,55℃/12%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45天左右,37℃/9%的处理最佳品质出现在贮藏135天左右,处理后感官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多酚、可溶性糖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且茶叶含水量高者下降幅度大。氨基酸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贮藏温度提高而下降,但与茶叶含水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茶叶在普通的条件下贮藏,其内含生化成分易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导致品质的降低。这些化学变化是由环境条件所引起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氧气,温度、湿度、光线等。人们为改进茶叶贮藏保管方法,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如:低温冷藏,真空和抽气充氮、辐射贮藏,  相似文献   

13.
名优绿茶常温保鲜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郭桂义  王广铭  罗娜 《茶叶》2001,27(3):48-49
茶叶是季节性生产、全年消费的产品,特别是名优绿茶集中在春季生产,一般具有较长的贮藏期.若贮运保管不当,极易发生褐变陈化.研究证明成品茶由于受到水分、氧气、温度、光照等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茶叶水分含量与茶叶贮藏品质最为密切.茶叶对光的反应也很敏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速度,温度高,茶叶陈化速度快.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英德市高香型茶叶采用不同包装材料、贮茂温度、遮光和脱氧方式处理,经过一年的贮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阻隔性良好的材料,低温、脱氧和遮光处理,都有效减缓茶叶品质的劣变,有利于茶叶的贮藏。  相似文献   

15.
水稻贮藏性能研究现状及今后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贮藏性能是稻谷在流通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品质性状。贮藏性的好坏会影响到稻谷的出米率、食味和营养价值等。稻谷在贮藏过程中 ,使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病虫为害 ;二是微生物的侵染 ;三是稻谷自身呼吸引起的消耗 ,导致品质变劣。发达国家对稻谷的贮藏 ,主要是以改进贮藏设施来延缓稻谷的陈化和劣变发生。从育种学的角度对贮藏品质投入的基础研究很少。在我国 ,粮食部门长期以来 ,一直习惯采用气控、温调以及药剂使用等手段来延缓稻谷的陈化或食用品质的劣变 ,存在储藏成本的提高以及药剂残留等问题。因此 ,从稻谷的基因型入手提…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绿茶贮藏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影响品质劣变的因素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绿茶保鲜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绿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登良 《茶叶科学》1998,18(1):61-64
分析了大叶种绿茶贮藏过程中多酚类与茶叶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多酚类下降率与滋味、汤色、香气得分的下降率基本一致;当多酚类下降5%时,即能引起茶叶汤色、滋味、香气的明显下降.当下降率达到25%时.茶叶质变严重,失去原有饮用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将茶多酚作为绿茶质变的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前言茶叶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流通,直至消费,大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些甚至要跨年度。在这段时间内,就有一个贮藏过程。在贮藏过程中,将要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变化过量就会导致品质劣变,出现陈味、异味和霉变,使茶叶的饮用  相似文献   

19.
茶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水分、氧气、光照、湿度等影响,其品质常出现陈化以及变质,这将大大影响茶叶的饮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能控制这些条件,茶叶的变质问题即可防止,笔者在总结前人各种试验的基础上,用变色硅胶、还原性铁粉、硫代硫酸钠进行茶叶贮藏试验。  相似文献   

20.
吴小崇 《中国茶叶》1989,(3):25-25,9
在一般贮藏条件下,绿茶品质会逐渐下降,甚至劣变而失去饮用价值,实质上这是绿茶品质成分不断变化(尤其是易氧化物的氧化作用)的综合反应,其中维生素C因其氧化还原电位较低而特别容易变化。探明绿茶贮藏过程中这些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是控制和延缓品质劣变的前提。迄今,国内外已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针对我国茶叶生产实际情况,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绿茶内含维生素C与品质变化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