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实现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规划,提高牡丹江市大豆质量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牡丹江市大豆生产的发展。牡丹江市农技推广总站特选出高油大豆品种10个,做品种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牡丹江市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的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临奥1号玉米为试验品种,研究肥料养分含量相等,N、P、K配比及施用量不同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分A、B因子,选用复因子试验组合随机排列,结果得出A1肥料配比最佳比例为N14∶P2O57∶K2O9配方;A1B2组合玉米产量最高达635.98 kg/667 m2,施肥量以施用50~60 kg/667m2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优质酒用高粱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施肥比为N:P2O5:K2O=12:8:1产量最高;肥料配比以N:P2O5:K2O=18:8:14经济效益和产量最好,配比为N:P2O5:K2O=12:12:14比例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优质酒用高粱产量及经济效益 ,开展了不同配方施肥试验 ,结果 ,施肥比为N∶P2 O5∶K2 O =12∶8∶1产量最高 ;肥料配比以N∶P2 O5∶K2 O =18∶8∶14经济效益和产量最好 ,配比为N∶P2 O5∶K2 O =12∶12∶14比例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正>大豆品种不仅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内因,也是大豆品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大豆产业化升级,市场对大豆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突出表现为要求高油或高蛋白专用大豆,而生产者的终级目标为高效益。对此,我们开展了高产、优质、高效大豆品种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优质高产的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从而实现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稻田种植秋大豆不同施肥试验 ,指出稻田种植秋大豆氮磷及氮磷钾配施比单施氮的产量效益高 ,以施纯N 75kg/hm2 、纯P2 O53 6kg/hm2 和纯K2 O 37.5kg/hm2 为最佳经济施用量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振宁  李晶  段兴武  王英 《作物杂志》2012,28(5):135-139
对于一直靠经验施肥的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鹤山农场来说,精确量化氮磷钾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可科学指导当地施肥,为作物模型参数本地化提供依据。设计了氮(N)、磷(P)、钾(K)肥3要素5水平共25个处理的正交试验,经2010~2011年小区试验,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N肥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导因子,大豆产量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施N140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为2883kg/hm2。(2)N肥和K肥是影响结荚数的主导因子,结荚数随着施N量和施K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结荚数最多的施N量和施K量分别为180kg/hm2和60kg/hm2。(3)N肥和P肥是株高的主导影响因子,株高随着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但随施P量逐渐增加。施N和施P分别为100kg/hm2和120kg/hm2时达到最高。(4)百粒重随施N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摸清了土壤中N、P、K及微量元素Zn和Mn的含量,再根据目标产量,通过3416试验获得温泉县春小麦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黑河19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9个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黑河19脂肪、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和单株粒数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显著差异,单株荚数和产量在各肥料组合间有极显著差异,其它性状在各肥料组合间无显著差异。C、E和F等3个肥料组合具有增加大豆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的作用,能使高油大豆绥农20极显著增产。尤其是F、E两个处理,还具有提高黑河19脂肪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平塘县水稻施肥“3414”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施肥“3414”小区试验,经方差、多重比较及回归分析,氮磷钾不同肥量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氮磷钾肥量与产量成正相关,且钾肥量更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本试验水稻667m^2最佳施肥量为:氮(N)13.72kg,磷(P2O5)7.46k,钾(K2O)12.86kg。试验还计算了肥料利用率、土壤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等基础数据,为今后平塘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