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种植桑树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社会生态作用,又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文章对桑树的几种主要病虫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桑树在山东省沂水县多有种植,桑树对生活环境要求不高,平原、丘岭山地等均可栽植,桑树浑身是宝,桑叶可以喂蚕,桑皮更是桑皮纸的原料。对桑树种植管理以及桑皮纸制作的各个环节技术规程进行了具体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水库消落带种植饲料桑树的试验,观察饲料桑树的生长过程,总结饲料桑树在水库消落带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中的成果及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桑树作为生态林树种在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渐被发掘,发展桑树生态产业,研究构建桑树生态产业工程的核心技术以及典型脆弱生态区的桑树生态治理模式逐渐成为蚕桑方面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桑树生长特性,阐述了桑树在净化大气、水土保持、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方面的生态功能,以期为促进桑树生态模式的研究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桑树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对于桑树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和现状及开发利用实践知识,知识经济的创新,中国桑产业新思路的拓展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其经济价值和生态效能进行论证。桑树经济价值不仅仅是桑叶养蚕,桑树的果、叶、枝、皮皆为良药,桑树的叶、皮、根含有多种氨基酸。桑果除含多种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以及矿质元素等。桑树在防沙、治沙、节水、保土等生态功能也优于其他树种,它是北方众多省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首选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桑树作为辽宁地区优质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其栽培管理及产业前景逐渐被人们看好。文章根据辽宁省桑树育苗和栽培管理的生产实践,以及对已有桑树栽培技术进行总结,提出适合辽宁省的桑树繁育技术体系及容器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7.
防治桑树害虫,是为了保护桑树资源。桑树害虫是桑园生态系统中的亚系统。在桑园生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桑园害虫管理模式,按照此模式进行害虫管理,可以提高保护现有桑树资源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北麓桑树生长期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豫南大别山北麓的伏山、长竹园、上石桥等3个桑树种植基地的农业气候资源考察及对桑树发育期的物候观测,发现桑树生长深受大别山区气象条件的制约,揭示了桑树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大别山北麓桑树生长发育的早春低温连阴雨、盛夏伏旱、秋季低温和冬季冻害等4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当地蚕桑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和措施,为合理利用大别山区气候资源、科学发展桑蚕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在全面论述桑树经济价值、生态作用及生态产业开发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桑树生态产业开发的模式,即:蚕用桑、果用桑、饲料桑、城市绿化、材用与纤维利用等多种模式.把治理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探讨桑树的多用途开发渠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蚕桑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蚕桑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泱泱桑文化     
我国五千年的桑树种植史,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桑品种,也孕育了多彩的桑文化,一部《诗经》,反映了多少桑文化!《秦风》《车粼篇》:“阪有桑,隰有杨”,其意是高坡干旱处有桑树生长,低湿处有杨树长着,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对杨树、桑树生态特点和造林时适地适树的认识。《魏风·十亩之间》(今山西):“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在十亩之间的农地上,桑树形成条状间作的状态,既保护了农田作物,又充分利用了空间;既是一种经济作物,又是一种水土保持树种。《幽风·七日篇》:“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缓求柔桑。”一幅养蚕女携筐细心采摘嫩桑的劳动场景。12个…  相似文献   

11.
以大叶桑(Morus alba L.)为材料,对其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大叶桑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BA2.0~4.0+IAA0.5,增殖系数为4;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3MS+IBA0.6,生根率达93.3%;无菌苗使用珍珠岩与腐殖土混合基质炼苗效果最好,生长情况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利用分光光度法和极谱法测定植物中葫芦巴碱含量时时间较长,以及样品的制备和提取比较繁琐,操作复杂等问题,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树不同方位叶片中葫芦巴碱的含量方法。以氨基键和柱为固定相,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柱温为室温,可快速准确测定桑树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本方法样品预处理简单、分析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速度快,尤其适应批量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桑树东南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较高,西北叶片中葫芦巴碱含量较少,这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快速获得沙地蛋白桑优质种苗,以本地引进的适应性沙地蛋白桑种苗为材料,取顶梢或侧芽为外植体,研究了沙地蛋白桑组培高效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选3~4月刚萌动的侧芽为外植体,污染率低且易于启动;在MS+2.0 mg/L 6-BA+0.1 mg/L 2,4-D+0.1 mg/L NAA培养基上启动培养,启动率为89.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MS+0.1 mg/L 6-BA+0.1 mg/L 2,4-D+0.1 mg/L NAA培养基上继代扩繁,增殖系数为4.0,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1/2MS+0.1 mg/L NAA上进行生根培养,生根率为90.2%;1~3月驯化移栽,成活率达96.5%以上;4~5月大田移栽,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横断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横断山区有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但生态环境退化,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高固氮植物篱技术在水土保持、土壤培肥、饲养特畜、发展蚕垒、生产烤烟、供给薪柴和沼气、恢复植被、综合利用农业土地资源等方面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可作为横断山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并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研究抽取了济南南部山区具有典型植被群落特征的18个标准样地,通过对样地植被群落的调查,挖掘了山区植被群落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植被群落类型、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分析基础之上,又研究了优势树种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最后综合提出南部山区山体植被群落优化的5种植被搭配模式:(1)侧柏+黄栌-黄荆-羊胡子+日本乱子草;(2)黑松+黄榆-连翘-地榆+黄花菜+大丁;(3)侧柏+黄栌+桑-雀儿舌头-旋覆花;(4)黄连木+大叶白蜡+黑松-扁担木-茜草+委陵菜;(5)侧柏+刺槐+桑-黄荆-桃叶鸦葱+茜草+荩草;  相似文献   

16.
银(银杏)桑(桑树)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桑养蚕投资少、见效快,比较效益高,但受茧价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面积发展蚕桑生产难度较大,而且桑园的丰产期仅为二三十年。栽植银杏的效益既高又稳,一次定植,长期收益,但投产较晚,前5a几乎无收益。为将银杏和蚕桑两种产业实现优势互补,探索出银桑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省白城市对向海1号、冀桑2号等7个桑树品种进行了物候期和抗旱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向海1号桑抗旱能力最强,可在降雨量200 mm的年份正常生长而基本未出现旱象;冀桑2号、辽育8号、辽鲁11号次之,藤选1号、龙桑1号、桲椤桑的抗旱性相对较差,但均未出现干梢、枝条枯死现象。向海1号桑的物候期和物候相均早于其它品种,桲椤桑、龙桑1号、辽育8号、冀桑2号次之,对当地气候均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四种常见桑树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种常见桑树病害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针对4种病害的致病机理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湖桑超短期轮伐专用林集约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其内容主要有:土壤质地、施肥量、湖桑品种、栽植密度,以及株龄、每株幼条数目对其生物量的影响,尤其是创亩年产湖桑一龄材2667 0kg的全国最高记录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该研究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为我国栽桑养蚕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沿海围垦河道生态建设树种筛选及种植辅助措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用于浙江沿海围垦河道种植的树种和提出提高苗木成活率的辅助技术措施,在椒江区九条河建立了试验区,开展植物种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侧柏(Biota orientali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石榴(Punicagranatum)、美国红梣(Fraxinus pennsylvanica)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适宜种植在新围垦河道的岸顶,侧柏、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num)、蜡杨梅(Myrica cerifera)、海桐、桑(Morus alba)和女贞适宜于种植围垦河道常水位以上至坡顶区域;苗木种植穴底部放入10 cm厚的砻糠隔盐层能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