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基地的短期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氮素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施用控释氮肥稻田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尿素处理低;周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处理,真菌数量略低于尿素处理.50%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和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控释氮肥和70%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处理土壤的好氧和厌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氮肥投入对不同土壤类型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电导率在不同氮肥浓度投入后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了解土壤电导率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DDSJ-308电导率仪对3种类型土壤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时间的电导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3种类型土壤的电导率随氮肥投入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氮肥投入浓度条件下,沙土各土层电导率变化较大,15~20 cm土层的电导率值最高;壤土与黏土不同土层间电导率变化较为一致,在低氮肥浓度投入时,同一土层电导率变化幅度较小,且黏土的电导率稳定性高于壤土.在氮肥累积条件下,不同土壤类型电导率随时间的延长表现为沙土各土层电导率不断下降,表层土壤下降幅度较大,底层土壤变化不显著;壤土各土层土壤电导率逐渐升高,表层土壤增加幅度最大;黏土各土层电导率增幅不大.本研究表明,过高的氮肥投入会显著增加不同类型土壤土层的电导率值,进而加重土壤盐渍化程度,制约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结合土壤电导率监测并适当减少氮肥投入是降低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玉米土壤培肥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常规氮肥(T1)、秸秆还田+常规氮肥(T2)、秸秆还田+控释氮肥(T3)、秸秆还田+控释氮肥减氮15%(T4)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相比,T...  相似文献   

4.
氮肥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点监测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夏玉米土壤NO-3-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增施氮肥,可导致土壤NO-3-N含量增加,且0~20 cm土层的NO-3-N含量增加最明显;各土层的土壤NO-3-N含量基本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变化趋于平稳.河北平原夏玉米田正常施用氮肥,尚不会产生NO-3-N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5.
培养筛选出一种能够将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微生物氮,减少硝态氮形成及N_2O排放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并通过小麦盆栽试验探索该微生物抑制土壤N_2O排放的效果。结果显示:1)高氮肥浓度下,B.megaterium提高土壤中活性微生物数量、种群的相对丰度,降低高浓度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2)B.megaterium降低土壤中硝化菌(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继而减少硝态氮的形成。3)施加B.megaterium后土壤N_2O排放通量整体小于普通氮肥处理。试验期间B.megaterium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相同氮肥水平下普通氮肥减少4%~53%,且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N_2O减排效果逐渐加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可减缓氮肥对气候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草甸黑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氮肥土壤p H降幅最大,交换性酸及交换性氢铝含量最高,其次为配施氮肥土壤,并且单施或配施氮肥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最低,添加玉米秸秆后土壤p H降幅减缓,交换性酸含量稍有降低,并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稍有增加;在不添加玉米秸秆组,单施氮肥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值最小,为2. 13,不施肥对照组酸碱缓冲容量值最大,为4. 58,添加玉米秸秆后单施氮肥组土壤缓冲容量值为3. 06,不施肥对照组酸碱缓冲容量值增加至5. 84,说明在土壤中添加玉米秸秆提高了土壤酸碱缓冲性能。这说明,不同施肥处理方式对土壤p 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酸碱缓冲性能等化学性质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氮肥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旁边高寒草原,通过持续1年对土壤进行不同量的氮肥添加处理,对不同氮肥施加量导致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氮肥施加量的增加,土壤pH值降低,土壤总氮含量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幅下降;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总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脲酶的活性与土壤总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β-葡糖苷酶活性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蛋白酶、L-天冬酰胺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显著变化.氮肥的添加改变了高寒草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可能会对高寒草原土壤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相似文献   

8.
据测定,我区土壤中的氮肥严重缺乏,磷肥次之,钾肥较充足;土壤中有机质极少,结构差,盐渍化严重.核桃树合成脂肪等有机物,需要大量的氮肥供给.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丰富氮肥含量,最有效的办法是种植绿肥和使用有机肥料,同时结合使用化肥,提高土壤中磷、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秸秆的质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后氮素矿化的重要因子.玉米秸秆C/N比较高,还田后往往造成对土壤氮素的固持,因此秸秆直接还田要补施氮肥,而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为满足对粮食产量的需求,氮肥的施用越来越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危害了土壤质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一个关键问题.该试验在可控条件下,研究苜蓿秸秆和玉米秸秆共同还田对氮矿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比较豆科作物秸秆或者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相同C/N下(25:1)还田对土壤供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室内实验共设置4个处理:(1)对照(CK);(2)玉米秸秆单施(M);(3)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 (MM);(4)无机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调节C/N为25:1(MF),在25℃下共培养270 d.玉米秸秆单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均表现为对土壤氮素的固持作用,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米秸秆均缓解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固持作用,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苜蓿秸秆配施相比于氮肥配施延长了氮素的可利用性.苜蓿秸秆与氮肥配施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转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并且以苜蓿配施处理最高.与玉米秸秆单施相比,苜蓿秸秆配施对脲酶活性影响没有差异,氮肥配施显著降低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输入量显著影响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具有较高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因此,我们认为相比于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苜蓿秸秆配施玉米秸秆还田是一个比较好的农业生产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化学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是由于氮肥施入土壤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可造成多方面的损失,归结起来主要是: 1.化学氮肥全为水溶性的,施入土壤表层后,很快被水溶解,施肥后,如遇天雨或排灌管理不善,作物和土壤还未来得及吸收,就很快从地表或向下渗透造成直接的流失.  相似文献   

11.
增施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随着氮肥工业的发展,我省和全国一样氮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是,现在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只有50%左右.因此,研究减少氮肥损失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氮肥利用率,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氮素肥料施到土壤中后,以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态氮三种形态存在,而有机态氮一般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必须通过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成铵态氮才能成为作物的养  相似文献   

12.
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投入,对实现中国提出的"化肥零增长"目标至关重要.氮素可通过植物根部以硝态氮或者铵态氮的形式从土壤中被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转运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生命必需物质,是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必要性元素.然而,氮肥过量则会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导致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污染;减少氮肥用量难以发挥当前...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下中国典型农田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土壤小麦氮肥利用率时间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典型农田土壤-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塿土和红壤设置的15-18年长期试验的小麦氮肥利用率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麦多年平均氮肥利用率在长期偏施氮肥(N处理)条件下最低,为6.5%-14.4%,在平衡施肥(NPK处理)条件下可达到20.5%-78.5%.N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以每年0.61%-2.32%的速率下降,NPK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在褐潮土、轻壤质潮土和填土上呈上升趋势,而在红壤上呈下降趋势.红壤上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较NPK处理增加了15.9%,且年际间保持持平.长期单施氮肥土壤氮、磷、钾养分呈亏缺或者持平趋势,均衡施用氮、磷、钾肥土壤养分逐年上升,氮、磷、钾养分的均衡供应有利于提高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结论]长期偏施氮肥会导致小麦氮肥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增加而降低,施用有机肥不但可以保证土壤的可持续供氮能力,而且在南方红壤地区还可以防止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4.
大豆根瘤菌剂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多年化肥的连续作用,尤其是氮肥的施用,使水体受到污染,造成了土壤板结.大豆根瘤菌剂作为一种土壤微生物菌肥,可减少氮肥施用量,能够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利于土壤结构改良.江滨分公司生产部进行了大豆根瘤菌剂应用效果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分别通过6个氮水平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剖面硝态氮(NO-3N)动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土壤剖面NO-3N含量则具有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在同一氮水平下,从土壤表层到深层(100cm),则有递减的趋势.在冬小麦生育期中,尤以开花期80cm-100cm土壤剖面累积的NO-3N量最多,因此最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6.
盐渍化土壤上不同类型氮肥氨挥发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采用"磷酸甘油-海绵通气法",对不同类型氮肥在典型非盐渍化土壤、盐化土壤,碱化土壤上的氨挥发损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施氮量情况下,占施入量1.34;~27.74;的氮以NH3的形式挥发损失;(2)除硝酸钙外,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增加,不同类型氮肥氨挥发损失均随之增加,挥发速率与盐渍化类型有关;(3)不同盐渍化类型土壤上的氨挥发量均为碳酸氢氨>尿素>硝酸铵,硝酸钙几乎不发生氨挥发;因此盐渍土上选择硝态氮肥不失为降低氨挥发损失的一种选择;(4)过量盐分的存在对于氮肥硝化作用的抑制是导致盐渍化土壤上氮肥氨挥发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试验基于30a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非石灰性潮土全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无机氮肥、单施有机肥及有机肥配施无机氮肥、氮磷钾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全硫含量,且施用的有机肥和氮肥越多,土壤全硫含量增加的幅度越大.单施高量有机肥和低量有机肥的处理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39.9%和20.2%.高量有机肥配施高、低量无机氮肥,低量有机肥配施高、低量无机氮肥土壤全硫含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92.2%、115.6%、70.6%和115.1%.氮磷钾配施和氮磷配施土壤全硫含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57.8%、116.8%,而且氮磷配施土壤全硫积累量最高,0~20cm和20~40cm土层分别为883.3mg/kg和265.2mg/kg.  相似文献   

18.
以宜香1577和II优838为材料,在四川南部地区根据不同水稻品种植株一生需氮量和土壤供氮能力对杂交水稻生产中的氮肥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播种到成熟过程中,不同水稻品种植株体内氮含量不断增加,一直处于吸氮过程.四川南部地区杂交水稻生产中所需氮肥除化肥供给外,土壤也能提供比较丰富的氮素养料.四川南部土壤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供氮能力极强,适合于水稻等耐肥农作物的生产.在杂交水稻生产过程中,施氮肥水平不应设计太高,必须将土壤供氮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以免因氮肥过量而倒伏和减产.  相似文献   

19.
1氮肥深施 对于根系发达的蔬菜,氮肥应穴施于15厘米以下的根层;一般蔬菜,氮肥应深施于10~15厘米以下土壤中.氮肥深施不仅可以减少蔬菜对硝酸盐的积累,还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稻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田土壤是最重要碳库之一,农田管理措施影响着稻田土壤碳排放.本文综合论述了本课题组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其它相关研究,分析和讨论稻田养鸭,灌溉方式、氮肥施用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指出,稻田养鸭有效降低稻田温室效应,间歇灌溉降低CH4排放,施氮肥不影响土壤碳排放,而免耕有效降低土壤碳排放.由于土壤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