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德珍老师离开我们两年了。冯德珍老师当过《中国花卉报》总编辑,也当过《中国花卉园艺》杂志社执行总编。按我国现行的称呼习惯,当称她“冯总”才是。然而,在我国花卉界,几乎所有认识或不认识她的人,都称呼她为“冯老师”。我也称呼她为“冯老师”。我想,人们之所以称呼她为冯老师,完全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尊重、敬爱和亲切的感情。我也是这样。冯老师去世时,我不在北京,没能向她作最后的告别,我很遗憾,更多的则是痛苦和悲伤!冯老师去世一周年时,我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然而一想到文章的题目,又陷入了无比的痛苦之中。因为我离开《中国花…  相似文献   

2.
由我发现收藏用毛泽东诗句命题的奇石《寂寞嫦娥舒广袖》是一块冷色调的五彩石。图案酷似一位仙女正飘然飞起。她正是月宫嫦娥,但不是奔月,而是奈不住广寒宫的寂寞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只见她长袖轻舒,裙带飘舞……此石完整,色调和谐,达到了色彩与主题的统一,突出了广寒宫的冰冷之感和嫦娥的寂  相似文献   

3.
细读谢公望先生《对<古榕>的看法》(1996年8期)后,笔者认为《古榕》枝体结构得体,颇有苍古大树的风韵,诚如谢先生所誉“不愧为上乘之作”。然作者又因有感《古榕》的“散”及“乱主”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欣喜地读到《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创刊号,她像一枝出墙的红杏,为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给我国的花卉业带来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细读这本创刊号,感到有三大显著特点: 一、办刊方向正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无庸讳言,当今有的杂志以“媚俗”谋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以庸俗不健康的内容来“吸引”或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新创刊的《中国花卉园艺》杂  相似文献   

5.
《劫后余生》(见贵刊1989·2·插四)的主题思想,毋须多加说明。不过将重大政治内容融于盆景艺术之中,隐约透视出这一历史事件的豹斑,很值得一睹。粗略接触作品,只觉得它浑厚端庄,刚柔相济,象磁铁般地吸引人们的视力;但当临池一步,细细品味之后,又觉得它是一个深受创伤而又好强的拟人化形象,有浓浓的人情味。作者为了点明“劫”的残酷性,采取截主干、同一方位留两个侧枝的技法,大刀  相似文献   

6.
根艺品《重逢》,反映了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见面时“母女拥抱”的情景。制作的根材是很普通、平淡的剌槐。据作者介绍,他按这个根料,曾设想出五个造型方案,即可以做成《母爱》、《激情》、《热恋》、《归根》(即重逢)和《隔代亲》。作者本着“重在发现”,从好中选好,精心琢磨,反复比较,多方面的联想,最后决定表现人们喜于“重逢”这个难得的场面。他首先在造型上花了力气,在根状原有天然结构条件下,不添、不接、不着色、不涂漆,以磨为主,以刻  相似文献   

7.
花几根艺品     
以树根桩头制作花几自古以来都有,近来似乎多些,但是大都是四平八稳的,缺乏“艺”味。其实,一件好的花几根艺作品,它可以当主角,使花几上的摆件成配角。如图中的根艺花几《仙女散花》,是一件完整的根艺作品。抽象的象形仙女,下凡时有动感的彩带,云层的飘逸,手托花盆在头上,似作把美好的鲜花散向凡间。它的第一主题已经确立,意境深长。如果配上一盆花,特别是悬崖式花桩盆景,就更加深其第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佟屏亚 《种业导刊》2006,(10):17-18
强行收取“保护费”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管理部门“创收”的手段。2006年2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以“谁在强收‘保护费’”为题,报道了南方某县(以下称某县)工商部门发布“红头文件”,向全县所有经销商户征收“保护费”。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作者与该县几位种子经销老板联系,他们的反映却异常平静。一位老板说: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县里管我们种子经销的“婆婆”就有十几家,工商部门只是其中的一家。即使在全国曝光,要彻底解决还要看政府怎么下大决心啊。发“红头文件”为乱收费“保驾护航”据《焦点访谈》报道,2006年年初,某县许多经销商…  相似文献   

9.
《林冲夜奔》的初作,刊于《中国花卉盆景》1987年第三期。事隔一年零四个月,又发表了修改作。两相比较,足见作者在追求艺术中的苦心。但以修改作图版视之,似乎在盆景的背后,衬有一幅明月当空的挂图,对此,发点议论。一、盆景艺术不同于戏剧舞台。戏剧舞台可以借助布景来言明天时,地利,渲染情节,烘托气氛,显示出舞台美术特有的功能。盆景之所以是盆景,顾名思义即盆中之景,以盆外之景来补充盆内之景,实非盆景之本义。二、“林冲夜奔”是《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  相似文献   

10.
创刊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人类迈步跨入21世纪之际,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花卉协会主办的《中国花卉园艺》杂志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她如一枝出墙红杏,报告着中国花卉业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近读《晨报》刊登的《致癌花木惊现京城人家》和《花木致癌确有证据》二文,为之既惊且愕,坐立不安。“二文”一出,已在花卉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此,宛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在审视与花卉教学科研打了60多年交道的基础上,近日又向京、沪名家咨询、请教并认真思量之后,现在我得出了初步结论性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闲情记趣》,清代沈复所作。沈复,江苏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一书,系作者的自传体文字。《闲情记趣》即为“六记”之一。沈复一生非常喜爱花卉盆景艺术,由于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他特别注重追求造景、赏艺活动的高层境界,并适时记叙下来,因而留下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篇章。《闲情记趣》就是这样一篇以记述作者有关花卉盆景创作、欣赏等活动为主的文字。在这本书中,他于插花之道有着特别的偏好。不仅讲述了一些方法,而且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观点。所述皆极平常的一些材料,但却能达到“精微韶秀而又明莹自然”的艺术效果,颇有可观览之处。一、瓶花插花首先,关于花数、配色和用瓶皆应有所讲究。每瓶之中,花朵数“宜单不宜双”,花的种类则宜“取  相似文献   

13.
毕节地区种茶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大定县志》、《平远州志》等资料记载 ,在清朝时期 ,勤劳的茶农就凭借丰富的制茶经验和智慧 ,创制出了享有声誉的“大方海马宫竹叶青茶”、“金沙清池茶”、“织金平桥茶”、“纳雍姑箐茶”等贡品。 90年代 ,又创制出了“乌蒙毛峰”、“道开佛茶”等名茶产品 ,为茶叶生产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步伐的迈进 ,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作为毕节地区农业的主要产业———茶业 ,如何在 2 1世纪得到持续发展 ,已成为茶叶工作者研究的重点。1   茶叶生产现状解放前 ,全区仅有茶园…  相似文献   

14.
根艺称得上是一门独特的发现艺术,它以普通植物根桩为笔墨,表现出其它材料所不及的艺术魅力。陈兴旺自幼酷爱绘画、文学,兼攻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后同根艺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其艺术领域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意识,使作品更具艺术及欣赏价值。在他诸多的作品中就不难看出,如作品《古篮》取材奇特(用的是槐树树瘤),造型古朴、拙雅,天然处之,整体凝聚自然。而作品《飞天》仅是常见的一普通山枣树根,在创作中就材取意,把飞天仙女表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玫瑰     
作家丁玲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作家孙犁在悼念她的文章中写道:“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巷的,举国若狂的……” 她是鲁迅写了七言绝句《悼丁君》的作家,是毛泽东特意题赠《临江仙》的作家(见附注),是叶圣陶吟赋《六幺令》的作家。新中国成立后她是文化界最走红的女作家,但不久就变成了罪名最  相似文献   

16.
《古榕丰姿》右图可谓是一首无言的好诗。作者用诗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表现出“古榕”和“丰姿”的神韵。比如,作者在根部借用诗歌的“据实构虚”手法,表观“古榕”的伟岸高大。君不见,结板的根蔓,到盆边土而嘎然而止,给观赏者留下了想象余地。因为榕根与树龄成正比,“深入土里的根,应该如何如何!”所以怎么想象也不为过。倘若将大根盘绕在盆面周围,或是由它伸出盆外,长长地生  相似文献   

17.
正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步伐,《农药市场信息》也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携手并进,我们高兴地看到《农药市场信息》砥砺前行,见证了她不平凡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她为农药植保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做出的非常大的贡献。我们为之高兴,为之振奋!在三十年喜庆到来之际,我作为她的读者和作者,在此表示热烈地祝贺!《农药市场信息》是一支精英聚集的团队。翻开我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史册,处处可以看到我伴随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盆景》2010年11期发表了《长颈君子兰》一文,作者对“长颈”现象提出了疑问。我对此有些自己的看法,愿与花友交流。  相似文献   

19.
创作优秀盆景作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我以为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作者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意识。那种以为得到一根好的树桩,便可以事半功倍地创作出优秀盆景作品的想法,是一种极片面的误解,可称之为唯素材论。对于习惯制作树桩盆景的人来说,把扦插的幼弱枝条组合成一件作品,比驾轻就熟地对“生桩”造型还要难。难在哪里?正如沈荫椿先生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的信《请勿“东施效颦”》中指出的那样:“培植者大多缺少翰墨文化艺术修养。”(见《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4期)。  相似文献   

20.
收到90年第十期《中国花卉盆景》,翻开封页,一个醒目的标题《百花园中的奇葩》映入眼帘。我反复阅读多遍,越读越觉得文章情真意切。作者赞《养花与健康》栏目“常常从香花翠草中推出治病良药”,对此,我深有体会。前年我就用仙人掌捣烂外敷治好了多年缠身的老疾。那是六年前,我的右脚拇指节间突然发生酸痛,约半月酸痛自然消失,但在患处长出蚕豆大小的一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