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库力农场隶属于内蒙古海拉尔农场局,地处大兴安岭支脉西坡,属高寒地带,无霜期为90~110天,9个农牧业结合生产队,总人口6140人,1138名职工耕作56万亩耕地。7年前,农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企业负债1.34亿元,部分职工外出打工寻找出路,农场发展举步维艰。2001年,王延生临危受命到上库力农场任场长。这位思路清晰、富有开拓精神的中年农垦人,带领干部职工坚持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决赛路上     
2020年11月的呼伦贝尔已是银装素裹,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度,让出行的人们瑟瑟发抖。18日晚,在海拉尔火车站,一行人却聊得热火朝天,这12人就是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上库力农场的参赛队员,他们将带着参赛歌曲《草原明珠上库力农场》赶赴浙江省“中国村歌大赛”决赛现场。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中旬,初冬的呼伦贝尔由于干旱迟迟没有下雪,但严寒依然早已奔袭到达内蒙古东北部这片辽阔的大地。小孤山脚下,根河之畔,一个名叫巴甫洛夫的屯子,是呼伦贝尔市俄罗斯族同胞聚居地之一,这里是海拉尔农垦上库力农场二队。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在二队职工杜青山的家里,蒙古族女主人白华正兴奋地跟我们聊着这几年生活的变化:“2000年左右,青山在农场开胶轮车每年只有1500元的收入,而今年预计有4万多呢!”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海拉尔农管局上库力农场五队工人宋厚树貌不出众,语不惊人,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是农场响当当的机械修理行家。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将扶助弱势群体、解决民生问题列为工作的重要日程,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启动惠及民生的系列工程,制定了多项惠民政策和措施,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使弱势群体就医、教育、生产、生活有了保障.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王延生临危受命,担任了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的职务.七年间,在他的带领下,使一个负债高达1.34亿元,濒临破产的企业,一举扭亏为盈,利润指标每年以超千万元的速度递增,连续四年各项经济指标位列海拉尔垦区榜首.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始建干1956年,全场现有人口6140人,职工1298人,耕地面积53万亩,年播种面积35万亩,生产粮油1.5亿斤,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机械机具1666台(套),机械总动力  相似文献   

8.
7月5~7日,农业部农垦局在海拉尔垦区上库力农场举办粮食发展调研活动,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吴恩熙,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湖北、辽宁等农垦局的主要领导19人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9.
在海拉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110标准化生产队,一排排各类现代化农业机械整齐划一,标准化机车库、油料库、零件库、农机具停放场、修理间与花园式单位相得益彰,这是拉布大林场农机标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该场通过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农场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了农场农机装备水平,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技术集成创新,强化了管理人员和机务人员的培训,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管理与作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谢尔塔拉是蒙古语"金色草原"的意思。海拉尔垦区谢尔塔拉农牧场始建于1955年,建场60多年来,三代农垦人在方圆578.5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建起了林、田、路、水、机、电配套的国有中型农牧场。近年来,农场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民生建设也走在垦区的前列,呈现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几年的倾心打造,由场部宜居生活中心区、现代农业管理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等构成的新型农垦品色小镇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1.
正1954年,在中、俄、蒙边境的呼伦贝尔大地上,10万转业官兵奉命开赴边疆,建立海拉尔农垦,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海拉尔农垦是农业部三个直供垦区之一,2004年初,按照"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改革发展要求,开始整体推进集团化、股份化改革,组建海拉尔农垦集团。2012年,在海拉尔、大兴安岭两个农垦集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夕,呼伦贝尔农垦上库力农牧场有限公司邀请额尔古纳市乌兰牧骑文艺队深入农场第四、第五连(队),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下基层演出活动。演职人员以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为职工群众送去了文化和欢乐,送去了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  相似文献   

13.
2001~2005年,内蒙古上库力农场经过五年的奋斗,终于走出低谷,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被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场”称号;2004年、2005年粮油总产、经营利润、职均收入、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名列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榜首。这个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奥秘在哪里?  相似文献   

14.
农垦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信息化水平在整个农业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本文介绍了农垦国有农场信息化发展概况,结合农垦国有农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对农垦国有农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20日至23日,部农垦局在北京召开“2005年度农垦扶贫开发课题论证会”。农垦局巡视员龚菊芳、农垦局财务处处长张国,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农业工作部于蓉洁处长、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新疆兵团、黑龙江、广东、海南、云南、江西、内蒙古(海拉尔、大兴安岭)、湖北、湖南、新疆畜牧等13个垦区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对《农垦“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和《中国农垦扶贫绩效评价(1991~2004年)》两个课题报告进行研讨,对课题报告的修改和最终完成提出了积极意见。会议肯定了农垦扶贫开发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垦区和贫困农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显著成绩;重申了农垦扶贫任务的艰巨性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总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下属企业,于2008年6月农场体制改革由广西农垦北海片6大农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农场、广西农垦国有星星农场、广西农垦国有三合口农场、广西农垦国有滨海农场、广西农垦国有前卫农场、广西农垦国有珠光农场)合并成3大农场,总部设在星星农场,下属有三合口农场和滨海农场(由滨海农场本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有机会再到广东农垦,先后看了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农垦管理局十多个农场和局直企业,目睹了垦区发生的巨大变化。近年来,广东省农垦总局提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和以农场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思路和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始建于1949年,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西南部,总面积6.9万亩,总人口5400余人,是全国农垦"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贫困农场。2015年以来,农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垦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将农垦改革与现代农业建设紧密结合,按照"生态立场、林果兴场、产业强场"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以企业化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已实现脱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9.
正"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在继承老农垦精神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新时期农垦精神的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开展工作的驱动力。"在全场工作会议上,王士奇如是说。干过门市部会计、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农场副场长,36岁那年,王士奇成为海拉尔垦区格尼河农场场长,是当时全垦区最年轻的场长。在他的带领下,近年来格尼河农场无论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是职工群众的生活水  相似文献   

20.
陈文江是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拉布大林分公司120管理区的一名职工,他所经营的家庭农场以种植小麦和油菜为主,现有劳动人口30人,总耕地面积1万7千亩,2001——2003年三年共生产粮食770万公斤,粮食商品率达92%,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海拉尔垦区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尤其是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这样恶劣的情况,陈文江始终坚持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