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株细胞适应毒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BH120鸡胚毒适应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出IBH120细胞弱毒株。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IBH120细胞弱毒株经细菌、霉菌、支原体、鸡白血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且具有IB病毒特异性。CEF单层接毒后48h左右病毒增殖达到高峰。随着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C4~C10代H120株细胞毒的毒价(TCID50)逐步增高而趋于稳定,C4~C120代细胞毒的TCID50稳定在107^7.35-8.0mL之间,而C5~C10代IBH120细胞毒的EID50呈下降趋势,变动范围在10^7.3~10^6.5mL。以10^3.5 TCID50/只和10^4.5 TCID50/只的剂量,C4,C8,C10代毒分别滴鼻接种3日龄敏感鸡,免疫鸡的攻毒保护率为80%~100%,病毒分离回收率分别为20%和0。  相似文献   

2.
2010年4月从河南省某疑似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场中分离到一株病毒。通过SPF鸡胚致侏儒实验,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增殖试验和RT-PCR试验确认该病毒为一变异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该病毒尿囊液凝集鸡红细胞的HA价为0,经胰酶处理后为27;E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为10-5.5/0.1 mL;能够显著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可致SPF雏鸡出现肾脏肿大,呈花斑肾。其S1基因全长为1617 bp,经序列分析发现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Massachusetts株、T株、4/91株亲缘关系较远低于78%。  相似文献   

3.
评估不同代次IBV M41株种毒是否可以作为生产用种子。将M41株种毒用SPF胚连传8代,从中选出第3、第5、第7代,测定其EID50。并用此3代M41株鸡胚尿囊液制毒的油乳苗免疫易感鸡,以HI试验检测其抗体水平。3种疫苗免疫鸡均保护9/10以上,对照鸡全发病;对免疫后与免疫前HI抗体水平的比较表明,免疫后抗体平均滴度提高3倍以上。不同代次的M41毒株的免疫原性仍然保持良好,可以正常用来制造疫苗和建立种子批。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表达鸡IL-18的重组禽痘病毒,将含痘病毒启动子IP2EP2驱动的鸡,IL-18基因插入到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681中,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SY681/ChIL-18。将pSY681/ChIL-18转染已感染亲本禽痘病毒S-FPV-017株的鸡胚成纤维细胞,使其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内与禽痘病毒基因组发生同源重组,产生表达鸡IL-18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ChIL-18。在含有X—gal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蓝斑筛选后,对重组病毒rFPV-ChIL-18又进行了多次蚀斑克隆。以重组禽痘病毒DNA为模板,利用鸡IL-18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出1条约0.6kb的带。收集含鸡IL-18蛋白的细胞上清液进行MTT试验,表达的产物能明显提高鸡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5.
中药紫草注射液对鸡胚接种后抗新城疫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紫草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作用。用鸡胚培养法和血凝试验,测定了4组试验中药紫草对鸡新城疫病毒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第Ⅰ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中药紫草混合液,HA滴度0;第Ⅱ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盐酸金刚烷胺混合液,HA滴度4 log2;第Ⅲ组接种病毒尿囊液与生理盐水混合液,HA滴度8 log2;第Ⅳ组不接种病毒尿囊液、不给药、HA滴度0。第Ⅰ组与第Ⅲ组差异极显著(P<0.01),第Ⅱ组与第Ⅲ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紫草对鸡胚无毒性作用;紫草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从临床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点/斑块状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病死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麻鸭肝脾组织中分离到8株病毒。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胚体充出血、胚肝肿大出血坏死;人工感染1-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经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浆中增殖,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对乙醚、氯仿、FUDR不敏感;病毒核酸为dsRNA,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L1-3、M1-3 和 S1-4);应用MDRV特异性引物不能从分离毒中扩增出任何条带;鉴于分离毒的上述特性,暂将此分离毒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了淫羊藿苷对鸡胚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加入第二代成骨细胞中,分别于培养24、48、72h时,使用MTT法和PNPP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率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淫羊藿苷促进鸡胚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但增殖作用不显著。其中当淫羊藿苷浓度为20ng/ml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最强。【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显著促进鸡胚成骨细胞分化,对成骨细胞增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不同宿主上的培养特性,从河南省某疑似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初步筛选出IBDV毒株,并将毒株回归易感鸡,在SPF鸡胚及DF1细胞上培养。结果显示:培养出的病毒作为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均出现阳性沉淀线;回归SPF鸡试验显示发病率达100%,死亡达60%,病死鸡只出现法氏囊肿大、出血甚至出现紫葡萄样;该毒株能引起鸡胚CAM增厚、胚体出血,引起DF1细胞变圆脱落;ELD50与TCID50分别为10-4.6/0.1 mL、10-5.5/0.1 mL。试验证实IBDV分离株,属于超强毒株,该毒株可以在鸡胚和DF1细胞上适应增殖,将其命名为HN12号分离株。  相似文献   

9.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三联油乳剂苗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ND La Sota株,呼吸道型,IB(RIB)H120株或肾型IB(KIB)SN9301株和EDS XN9203株制苗毒株,分别经鸡胚和鸭胚增殖后甲醛灭活。灭活毒液依毒价按比例混合加入油佐剂中,乳化剂成“ND-RIB-EDS”和ND-KIB-EDS两种三联油乳剂苗。测试结果表明:三联疫苗安全性好,无毒副作用;乳化度、稳定性和通针性良好;免疫效果即,用三联苗免疫20日龄鸡,免疫后14、28、58d、ND、RIB、KIB、EDS的HI抗体均可达7.0和9.2log2以上,于免疫后60d用相应强毒攻击,83.3%-100%的鸡获有效保护。疫苗保护期长,常温避光180d和4℃左右360d,免疫效果与新制苗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自流产奶牛粪便及血液中分离得到的非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为了解分离毒株的特性,进行回归动物试验;【方法】将此分离毒回归2月龄健康犊牛,接毒25天后扑杀剖检,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自犊牛体内采取脾、骨髓、肠淋巴结及血液接种MDBK细胞进行培养,分离病毒,进行细胞传代,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结果】犊牛表现为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腹泻症状和病变。自病料分离病毒经MDBK细胞盲传至第9代,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将此细胞毒进行RT-PCR检测,扩增出相应的665bp的片段;【结论】将分离株接种易感犊牛以复制出BVD-MD病症,并从试验牛体内分离得到BVDV,从而进一步确证分离到的毒株属BVDV。  相似文献   

11.
从暴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死亡率63.51%的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901株,经检测,901株是一株IBDV超强毒株,可使31日龄健康雏鸡71.4%死亡,10日龄SPF鸡胚和30日龄SPF雏鸡100%死亡。死亡鸡再现了自然暴发IBD的典型病变。  相似文献   

12.
摘要:将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接种9日龄SPF鸡胚尿囊腔(0.2 mL/胚)进行增殖,制备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并分别运用CELD50法和TCID50法测定DHV的感染力。结果表明,DHV-Ⅰ在SPF鸡胚内成功增殖,致死鸡胚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表特征,所增殖病毒的CELD50和TCID50分别为10-5.6/0.2 mL和10-5.12/0.1 mL。  相似文献   

13.
麻杏石甘汤中抗新城疫病毒有效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禽传染性疾病。麻杏石甘汤方剂对目前生产中常发的呼吸道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也有抗病毒和抑菌作用。通过对麻杏石甘汤中4味药物的不同剂量比例组方,采用煎煮的方法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测定提取液对鸡胚的最大致死浓度和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以药液的不同浓度直接作用于病毒,接种鸡胚检验病毒滴度的变化,观察发现8种配方都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其中麻黄是发挥抗病毒作用的主要成分。药物对病毒的抵抗作用与药物本身对红细胞的凝集作用没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HQ0806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阜新近郊某鸡场数群 15 日龄左右的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纯化、动物回归、血清学检测、病毒形态观察等检测, 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并命名为HQ0806。研究表明:该病毒效价达到10-5.8/ 0.2ml,在动物回归试验中其引起发病率为100%,死亡率达83%,剖检可见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胸腺萎缩,骨髓脂肪化等病变,表现了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1C7株的全基因组cDNA,确定其分子进化关系。以IBDV J1C7株细胞培养液为材料,用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法提取IBDV基因组dsRNA,利用特异性引物将基因组A、B节段分两段进行RT-PCR并通过融合PCR方法将具有部分重叠序列的A、B节段的上、下游基因组进行拼接,从而构建出完整的A、B节段基因组,利用pMD-18T载体快速克隆PCR产物。结果表明:获得了3260 bp的A节段全长(Genbank登录号EF646854)和2827 bp的B节段全长(Genbank登录号EF646853)。氨基酸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J1C7株与弱毒疫苗株CEF94(芬兰)、P2(德国)、JD1(中国)、HZ2(中国)的亲缘关系最近(蛋白同源性为VP5:99.3%;VP2:99.3%~100%;VP4:97.9%~99.2%;VP3:96.4%~98.1%;VP1:99.2%~99.9%)。BDV J1C7株属于弱毒疫苗株,且与欧洲和中国的弱毒疫苗株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在进化树上归为一簇。本研究为构建IBDV的感染性cDNA,了解IBD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玉米粗缩病(MRDV)是七十年代以来河北省部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病田因病绝收毁种.经研究明确了此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病原是具双层衣壳的球形病毒.田间冬小麦上的“绿矮型”病株,包括与丛矮病毒(WRSV)混生的矮缩病株是玉米粗缩病的初侵染来源.在玉米上传毒并造成危害的主要是灰飞虱的第一代成虫.此病在玉米不同主育期的感病程度差别较大,芽鞘期至七叶一心期的病情指数为55.0—67.9%,八叶一心期为35.0%,而十至十二叶期极轻,仅2.8%.为此提出了以调整播期为主的农业措施结合药剂的综合防治.包括:治麦保秋;选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即春玉米提前在四月份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扩大麦收后毁茬播种的面积;结合定苗拔除病株;加强管理及药剂防治.经一万一千余亩大面积防治示范,病株率由防治前的58.3%压低到15.0%,病情指数由防治前的29.6%压低到4.4—5.3%.与不防治田相比,病株率降低78.1%,病情指数降低7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