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沈慧 《江西饲料》2011,(5):45-45
种鸡在放牧条件下产蛋期饲养管理方法和笼养鸡产蛋期饲养管理方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现重点介绍种鸡产蛋期放牧饲养管理技巧。1建设牧场放牧场地可以利用天然草场改良牧场。若在一块牧场上长期放养鸡可使牧场过载,会引起植被破坏或死亡,因此应定期轮换使用,给牧场上  相似文献   

2.
定居游牧     
定居游牧亦称“定居移场放牧”,是牧区畜牧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定居,是指牧民有固定的定居点,并有较好的棚圈设备;游牧,是指有计划地移场放牧,它将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三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两季牧场,按季节进入不同的牧场放牧。定居有利于牧区建设和提高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计划的游牧有利于草场的公理利用和增畜保畜,并为划区轮牧建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肇州县是半农半牧县,全县有草原92万亩,占耕地面积一半左右,其中采草场27.5万亩,放牧场64.5万亩。这个县于1984年总结了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突出地搞了放牧场的承包。目前,放牧场承包面积已达54.3万亩,占放牧场总数的84%。被承包的放收场由于认真落实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一块,管、改一块的措施,使这部分草原得到了治理,植被得到了恢复,提高了生产能力,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这个县在实行放牧场承包中,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4.
放牧系统单元是放牧过程中形成的草地、家畜、人居三位一体的稳定格局,具有移动性、适应性、灵活性、多样性、地带性(地理地带性和时间地带性)和脆弱性,可以提供支持(如土壤保持)、供给(如草畜产品)、调节(如气候调节)、文化(如文化传承)等多种服务功能。放牧系统单元的组分?草地、畜群、人居之间的相互割裂是放牧管理不当的严重问题,容易造成草地退化和牧民贫困等生态和经济问题。放牧系统单元的重建对我国草地畜牧业转型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放牧系统单元的重建可以采取3种模式:1)联户/合作社为单位的现代游牧模式;2)家庭/小型牧场为单位的定居放牧模式;3)合作社/大型牧场为单位的划区轮牧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天然牧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80%的牧场位于哈萨克和中亚西亚地区。它们分布在沙漠、半沙漠、草原和山区,为畜牧业提供70%的粗饲料。在西北、远东、西伯利亚东部和外高加索共和国都具有大面积牧场。放牧期的平均时间,在国家中部为半年左右,东南区为7—8个月,中亚西亚全年均可放牧。  相似文献   

6.
了解放牧场的生产力是合理利用放牧场的前提。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东北的羊草放收场,研究了它的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以及如何采取灌水、施肥、补饲和烧荒等问题,供作放牧场合理利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苏联国营农场集体农场的一系列家畜头数说明,只有保证每公顷牧场的最佳载畜量严格遵守放牧制度,并培育出优良牧草的前提才能保持牧草的稳定成份,增加载畜量提高生产力,若破坏放牧场制度就会导致有价值的牧草迅速退化,降低放牧场生产力,其结果是经济效益很差。  相似文献   

8.
<正>1放牧育肥1.1概念环湖牧区的夏秋牧场一般来说海拔都比较高,牧草生长期比较短,到八月底牧草开始枯黄,养分含量也随之下降,此时放牧家畜的增重速度也开始转缓。但是海拔较低的冬春牧场,此时牧草养分含量正处在顶峰时期。放牧育肥就是利用季节草场牧  相似文献   

9.
秦巴山区林下养鸡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林下养鸡的概念及优缺点1.1林下养鸡的概念林下养鸡又叫生态养鸡、林地散养鸡、林地放牧鸡等,它属于放牧鸡的范畴。放牧鸡是与舍饲笼养、舍内平养相对而言的饲养方式。欧盟的标准是鸡每天至少在放牧场中放牧8 h才叫放牧鸡。我国放牧鸡的饲养方式包括建植人工草地放牧饲养;在灌木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野古草无性系种群的营养繁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野古草是典型的无怀系禾草,分蘖节存活时间最多为4a。割草场和放牧场野古草无性系种群的分蘖株为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放牧能增加2、3龄分蘖株的形成与存活;野古草无性系种群1龄级分蘖株的生产力明显高于2龄级;割草场和放牧场的野古草无性系潜在种群均于增长的年龄结构。以硌潜在种群的数量估计,割草场将保护翌年群落的优势种地位和作用;放牧场具有向优势和演替的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放牧场的利用方式有两种,即自由放牧与划区轮牧,而公认为后者是最佳方案,比传统的自由放牧提高牧草产量25%~30%,可消化蛋白质增加54%,防止践踏及寄生虫危害,提高了载畜量30%~35%,增加畜产品.为了进一步对在放牧条件下草地利用的认识,我们多年来作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就放牧草地利用中生理基础的调查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1牧场选择应根据季节和地形选择牧场,平原按"春洼、夏岗、秋平、冬暖"原则选择牧地,山区按"冬放阳坡、春放背,夏放岗头、秋放地"的原则选择牧地。一般春季应选择洼谷、盆地或河流旁的坡地放牧,这些地带的牧草返青较早,有利于羊群的保膘,并可防止气候多变引起发病。羊每日先放阴坡,后放阳坡,或先放黄(枯)草,后放青草。春季放牧应勤换草场,避免羊群啃苗过狠,影响其再生。夏季气候炎热,蚊蝇多,放牧地应选在凉爽、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畜牧业非常发达,这与该国对畜牧业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对牧场的改良、羊群的管理、品种的改良等都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采取围圈草场分片放牧的方法。即用围栏把牧场一块块圈起来,当一块草场的牧草吃得差不多时,就把畜群赶到另一块草场上去。除了转移草场、药浴、剪毛时需要把畜群赶出围圈外,平时就在草场里放牧,一般不需要人去管理,这已成为那里经营牧场的主要方式。在澳大利亚北部养牛牧场,有的面积大到一千平方公里以上,养上万头牛,在这种情况下,只划地段,不修围栏,就让它们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14.
草原放牧系统的类型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扶江  宁娇  冯琦胜 《草业科学》2016,33(3):353-367
根据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划分了高寒、荒漠、半荒漠、亚热带森林灌丛、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温带森林灌丛、热带森林灌丛8个类型的放牧系统。放牧系统经历了原始游牧、粗放游牧、过度放牧和现代化放牧4个演替阶段,根据3个类型放牧系统生产力长期动态,我国主体仍为过度放牧系统,但开始向现代化放牧系统转变。我国放牧系统生产力平均18.04APU·hm~(-2),总计63.50亿APU,每年可产肉295.9万t。我国放牧系统存在结构性超载,即整体超载,但是部分区域、部分季节存在放牧利用不足。目前,我国草原增产潜力为0.5~2倍,关键途径是实现草原放牧系统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1草场分割过小20世纪80年代以前,内蒙古草原利用方式主要是常年轮牧,那时牧民把全部草场分为放牧场和打草场。放牧场又按季节划分,每个季节都备有专门放牧场,春季接羔保育在春营地,夏季在夏营地渡过,秋季抓膘在秋营地,过冬则有冬营地。  相似文献   

16.
<正>1984年4月13日15时,某单位在防治松毛虫喷射溴氰菊酯乳液时,飞机误入我县境内谷里乡周村的耕牛放牧场,使在场地上放牧的水  相似文献   

17.
放牧季节及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海北高寒草地进行了7年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试验,并用围栏控制放牧进行对照.试验显示,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在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出现不同的变化.在夏季牧场,物种丰富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而均匀度则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冬季牧场,物种丰富度和放牧之间呈现驼峰反应模式,说明植物的丰富度在中度放牧强度时达到最大.不同牧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模式说明夏季牧场放牧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18.
草原是草食家畜赖以生存的场所,通过放牧采食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经济形式。阐明放牧牲畜对草场植被的影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就此,本文进行研究探讨。一、基本情况研究地点为安达市先锋牧场红星分场的放牧场。北靠明沈公路,以畜舍为中心向南放牧奶牛540头,采取自由满天星的放牧生产方式。地势平坦,为羊草十杂类草草场,以羊草为优势种。近两年连续发生洪涝灾害,而本年代初则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19.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天山北麓,周边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在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长期以来,依赖天然草场大规模牧养牲畜的牧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对四季牧场的区分和利用,形成了在一定的草原范围之内,按照季节搬迁流动放牧的习俗。游牧成为牧民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今天,牧民虽然逐渐定居和半定居,但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20.
发展牧业,草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治理草原的沙化、碱化和退化,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呢?吉林省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三家子种牛繁育场建于1958年,建场目的是为了培育草原红牛。目前种牛场共有草原红牛1500多头,草原75000亩,其中采草场40000亩,放牧场35000亩。对于草原的管护和利用,他们形成了一整套办法。 一是把采草场和放牧场严格分开,采草场不放牧,放牧场实行轮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