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087份国家甘薯品种资源的调查、鉴定与评价,筛选出盆栽观赏甘薯品种资源10份,其中包括观叶甘薯品种资源4份,观花甘薯品种资源3份,观赏药用甘薯品种资源1份,观赏菜用甘薯品种资源2份。发掘了甘薯品种资源的观赏价值,创新了甘薯品种资源的利用途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丰富了中国甘薯育种的优、异、稀、特等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106份特色甘薯品种资源品质性状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自不同育种单位的54份橘肉甘薯和52份紫肉甘薯品种资源为材料,测定块根中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粗蛋白、β-胡萝卜素和花青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橘肉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通常高于紫肉甘薯,淀粉含量低于紫肉甘薯,粗蛋白含量与紫肉甘薯类似;橘肉甘薯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为0.4~280.7μg/g,紫肉甘薯的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31.8μg/g,花青苷含量为15.0~20.0μg/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淀粉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6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分别将橘肉甘薯和紫肉甘薯品种资源聚为5个和4个类群;其中,二者均为第II类群种质资源综合品质较好.本研究结果为这些甘薯品种资源的加工利用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高原甘薯地方品种征集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3年以来,分别深入到云南省的14个地、州、市,45个县、区实地征集甘薯地方品种资源。1995~1996年将收集到的105份地方品种材料进行田间比较鉴定。对地区来源相同,名称相似的品种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初步认定。根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对一些同名异种,异名同种的品种材料进行了认真的区分、整理、归并。将全省所征集到的105份甘薯地方品种材料归并为40份。并经生产力鉴定,筛选出“瑞丽紫红皮”、“普洱黄山芋”等一批具有推广潜力的优良地方品种,可在云南省甘薯生产上逐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形态标记水平了解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消除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为甘薯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择33项性状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收集的136个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进行性状测量及鉴定,利用DPS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36份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可被分为4类:第Ⅰ类包括7份材料,第Ⅱ类包括2份材料,第Ⅲ类包括60份材料,第Ⅳ类包括67份材料,其中包括24对同物异名和3对同名异物的材料.[结论]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选择与甘薯特征特性密切相关的形态标记作为鉴定参数对甘薯种质资源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和筛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类型甘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传播途径分析、分类鉴定、有效利用及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利用其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通过DPS 7.05计算不同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筛选获得的20条ISSR引物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23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14%,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1.60条条带.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637,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05.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688、0.4618和0.4643;而在124份栽培种中,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2024),引进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1673),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完全区分开;5份野生种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又被划分为4个类别;124份栽培种在遗传距离为0.2000时可划分为6个类别,其中,新种花、福菜薯18号和黄皮9号3个品种各自单独组成一个类群(第Ⅰ、Ⅱ和Ⅴ类),金山57、豫薯8号和瑞薯1号组成第Ⅲ类;第Ⅳ类包含93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第Ⅵ类由25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结论]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地的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以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而栽培种间又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间差异较大,即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甘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6.
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保存的甘薯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为甘薯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4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5个ISSR引物在34份甘薯种质材料中共扩增出2 18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 099条,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3.27条多态性带,多态性百分率为50.25%;聚类分析将34份甘薯种质材料划分为4大类。【结论】明确了具有代表性的甘薯种质材料的遗传背景,为今后甘薯杂交育种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甘薯育成品种遗传系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了国内育成的581个甘薯品种的亲本信息和主要性状,构建了品种遗传系谱图,分析了育成品种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国内甘薯品种近亲繁殖系数高,遗传背景分布狭窄,集中分布在A、B、C 3个杂交不亲和群体;甘薯育种目标由早年的高产转变为优质专用高产高抗,育成品种类型比早年更为丰富;新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丰富了甘薯育种材料,为培育甘薯新品种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我国甘薯品种选育的种质基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甘薯育种遗传背景单一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30份海南地区引种甘薯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热带地区甘薯引种和新品种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农艺性状比较筛选出在海南地区适应性较好的30份甘薯引种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份甘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其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可扩增出57条清晰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多态性百分率93.0%,平均每对引物5.18条。经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30个甘薯品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2~0.96,平均为0.62,甘薯品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0.61的相似系数为阈值,30份材料聚成3大类。  相似文献   

9.
宋吉轩  李云  雷尊国  丁海兵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615-2617,2622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贵州省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长期栽培形成了丰富的甘薯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45份贵州省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平均欧氏距离为5.00,榕江红苕与桐梓红皮心的欧氏距离最近,为0.99;铜仁黄皮橘红心和天柱红皮的欧氏距离最远,为8.50。可将45份贵州省甘薯地方种质资源分为6类,第一类包括20个品种;第二类包括18个品种;第三类包括3个品种;第四类包括两个品种;第五与第六类都只有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21份新引入甘薯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特性,采用田间比较鉴定、室内检测分析等方法对材料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主要性状和薯块的主要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性状优良的品种,为甘薯育种提供优异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21份新引入甘薯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特性,采用田间比较鉴定、室内检测分析等方法对材料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主要性状和薯块的主要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性状优良的品种,为甘薯育种提供优异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甘薯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为海南地区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引进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海南省及周边地区收集甘薯种质材料,从中筛选出长势较好的64份甘薯种质材料,利用30对SSR引物对其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及遗传距离分析,以期阐明其亲缘关系.[结果]30对引物共扩增得到161个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35个,多态条带百分率达83.9%,平均每对引物扩增5.37个等位基因,各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75,平均为0.4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4份甘薯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4~0.98,平均为0.78,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5处可分为I、II和III三大类,86%甘薯种质材料归为第I类,遗传相似性系数总体较高;大部分采自海南的未知甘薯种质材料与采自江苏的材料关系较远,来自同一地区的材料分散于各个分支,无明显的地域性.64份甘薯种质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0.37,平均为0.22,遗传距离整体较近.[结论]海南地区甘薯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狭窄,可能是海南地区高温高湿、高光照等气候条件自然选择的结果.海南地区可适当引进亲缘关系较远的优质甘薯品种,促进种质创新,丰富海南甘薯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多个甘薯种质资源的17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和通过SSR分子标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而对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全面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2.69%,主成分1和2直观反映了地上部性状,可以解释表型差异的32.84%;聚类分析显示,144份甘薯材料在遗传距离0.198 2处,划分为5个族群,遗传距离0.298 8处将第Ⅴ族群分为两个亚群(V-1、V-2)。其中,瓦尔图努2号和福建武平农家种两个材料表型独特,可以在今后的甘薯育种中作为亲本材料。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4份甘薯材料均可以分为5个类群,两者结果一致,即来源地相近的品种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对广西保存的476份国内外不同甘薯种质资源的形态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保存的甘薯种质资源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7个形态性状在不同甘薯种质材料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0.14%,平均多样性指数达到了0.6012;来源于广西的甘薯种质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其平均多样性指数比整个群体平均值高88.24%;从国内三大薯区和国外甘薯种质资源群体划分来看,国外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应更好地保护和加以利用;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72.41%,它们代表了全部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可为甘薯新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本实验用30对SRAP引物研究了39份用于甘薯高淀粉育种的品种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各引物组合产生10~40个扩增带,30对引物共产生87个多态性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2.9个多态性带。在遗传距离(GD)为0.585处,可将39个甘薯品种分为A、B、两类。A类21个占整个实验材料的59%,其中A类有高淀粉型材料12个(57%),B类18个占整个实验材料的41%。A类中的高淀粉材料明显B类,A、B两大类中的低淀粉材料大致相等,B类中的一般型材料明显,从聚类图来看四川省用于甘薯高淀粉育种的品种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
同功酶是生物体内结构和物理性质不同而执行功能相同的酶。同功酶电泳在作物的分类、鉴定及起源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在甘薯作物方面,Kokubu,T.等(1978)对日本国内甘薯品种,国外引进甘薯品种,甘薯属中近缘野生种的种间杂种等进行了酯酶同功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测定,比较了它们的差异。薛启汉等(1986)对甘薯与四倍体野生种海滨野牵牛的种间杂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进行测定,观察了变异;1988年薛等又对23份甘薯属中不同倍性野生种和栽培种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酶谱分析。本文则以甘薯品种的辐射材料进行酯酶同功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从湖南及其他地区引进的61份甘薯品种(包括27份育成品种和34份地方品种)进行形态多样性聚类分析,探讨了湖南甘薯地方品种遗传变异程度及其与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并对甘薯遗传变异程度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甘薯地方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2.596 0,湖南甘薯育成品种平均遗传距离为2.839 4,湖南甘薯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2.547 2。湖南甘薯地方品种与广东地方品种平均遗传距离最远,为3.002 0;湖南甘薯育成品种与巴西甘薯西蒙1号遗传距离最远,为3.547 3。  相似文献   

18.
以甘薯茎段苗为材料进行甘薯品种资源室内耐盐性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并对109个甘薯品种资源进行耐盐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白皮新来妹、大垌红、鸡而仔、吊丝红和广薯88-70等5个高耐盐品种,约占筛选资源的4.6%;同时还初步筛选了耐盐品种22个,约占筛选资源的20.2%.  相似文献   

19.
构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部分营养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薯品种资源电脑管理分析系统分析了298份南方甘薯品种资源的食味、干物质、淀粉、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扮布基本上遵循正态分布这一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紫色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差异,为紫色甘薯遗传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引进的10份紫色甘薯为材料,利用形态学性状和ISSR 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20项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图,在欧式距离为9.97处,可分为两大类群,第一大类为宁紫1号、山东紫薯、渝紫2号、徐紫8号、越南紫薯 ;第二大类为鄂12、宁紫4号、渝紫3号、渝紫11、南紫018 。紫色甘薯种质资源的观测等位基因为(Na)为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19 0,期望杂合度(He)为0.237 5,香农指数(I)为0.433 3,在遗传距离为0.96时,10份供试紫色甘薯材料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部分供试材料的ISSR标记聚类结果与形态学标记在遗传背景和类群划分上具有一致性,但是两种鉴定分类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紫色甘薯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丰富,将形态学及ISSR标记结合能有效提高品种间特异性的鉴定,更能客观、准确的确定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