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的产量差异,探讨适宜于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控释BB肥,化肥减量高效施用技术均较农民常规施肥增产,其中以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效果最显著。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技术既减少了施肥次数,又可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增大穗型,提高穗实粒数,两造均稳定增产,建议在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释肥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4造应用水稻控释肥进行一次性施肥技术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施用50%水稻控释肥穗数增加0.35%,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分别提高10.73%和7.13%,4造平均增产1.99%;施用生长调控型水稻控释肥在显著减少氮磷钾用量情况下,株高降低3~4 cm,穗数增加2.99%~9.67%,每穗实粒数增加3.51%,产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持平。由于减少施肥用工,降低肥料用量或增产,使50%、40%及30%控释肥处理每667 m2年增收节支分别达65.85、69.70、44.35元。说明一次性施用水稻控释肥具有较显著而且稳定的省工节肥和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缓释肥方肥在上海市青浦区逐渐推广应用,为进一步验证缓释配方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肥、增收效果,2018年特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实施了缓释配方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配方肥与常规施肥相比,可在减少1次施肥、减少肥料纯量的情况下,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维持水稻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处理(2)的水稻产量、净收益最高,分别比常规施肥增产0.14%、增收2.29%。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以绥粳27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不施氮肥和几种不同聚脲甲醛施用量处理,研究聚脲甲醛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减少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下降趋势,等量施肥情况下,施用全量聚脲甲醛的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减量施肥,且MU70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MU50处理;减量施肥下氮肥利用率低于常规施肥,全量施肥氮肥利用率较减量配合尿素处理高;各聚脲甲醛减氮处理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均低于常规施肥,施用全量MU50、MU70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常规处理;各减施氮肥处理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全量聚脲甲醛下,MU50处理比常规施肥产量高,MU7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低。说明施用全量MU50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不低于常规施肥,且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  相似文献   

6.
生产实践证明,施用硅肥可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针对这一情况,共设6个处理研究不同硅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的穗粒数、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平方米穗数、结实率影响差异显著。适量硅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结实率。由产量可知,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施硅肥450kg能够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华南水稻品种香粘米为供试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缓释肥、专用配方肥、农户习惯施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减肥增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和专用配方肥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株高、分蘖数均较不施肥及习惯施肥处理呈显著差异。施用缓释肥比习惯施肥处理水稻产量增长23.9%~29.2%,与专业配方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但施用缓释肥较习惯施肥节省总养分8.9%,较专用配方肥节省总养分20%,科学施肥既增产也节肥。一次性施用缓释肥水稻产量略低于缓释肥分2次施用,意味着在缓释肥施用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稻草还田条件下减少基蘖肥对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为300万株/hm2时,基肥不施氮、分蘖肥减半,小麦产量增加;基肥、拔节孕穗肥不减,分蘖肥减氮50%提高了小麦有效穗数与成穗率;基肥、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并增加了每穗粒数;基、蘖肥减量施用提高了小麦氮肥农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有机肥及其用量对有机水稻的作用和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有机肥及用量对有机水稻生长分蘖动态、经济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水稻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产量,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作用不尽相同,油菜籽饼肥作基肥施用能通过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增加总粒数来提高产量;商品有机肥作基肥施用时,能少量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农家栏肥适量作基肥施用时能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以便为大面积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四种不同的水稻绿色施肥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施饼肥、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4种绿色施肥方法对水稻株高及剑叶长度等营养生长没有影响,对千粒重也没有影响,对水稻总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量。基施饼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增加了总有效穗数、穗粒数多,提高结实率,增加每穗实粒数,获得最高产量,但增产不增收,纯收入略低于常规施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这种绿色施肥方法总有效穗数减少,却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结实率、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拥有最多的穗粒数、最高的结实率、最多的每穗实粒数,取得了较高的产量,纯收入高于常规施肥,经济效益也最佳。基施商品有机肥、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最终获得最多和较多的总有效穗数(二者总穗数相近),但穗粒数较少、结实率低,每穗实粒数也少,产量皆低于常规施肥,纯收入比常规施肥减少较多,经济效益最差。本试验结果认为从增产增收兼顾环保角度考虑,以一次性基施缓释肥和基施饼肥搭配无机肥这2种绿色施肥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稻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明确其应用前景,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的分蘖速度更快,分蘖早发优势使其在基肥减量40%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不低于人工撒施处理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各施肥处理间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肥料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根侧深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人工撒施处理,且以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在单产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比人工撒施常量基肥处理每667m~2增效32.9元。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专用控释BB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测土诊断计量平衡施肥原理,制成水稻专用I型和Ⅱ型控释BB肥。结果表明,控释B具有养分释放的平衡性和缓释性,可实现水稻整个生育期一次性施肥技术,植株N、K含量增加明显,水稻分蘖数、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显著提高。与常规施肥技术比较,施用I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9.0%-14.6%,晚稻增产4.3%-9.2%,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53.29%-79.47%;施用Ⅱ型控释BB肥早稻增产7.5%-12.1%,晚稻产量略有增加,肥料养分效率可提高17.41%-25.07%。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缓释肥在上海市青浦区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在上海玉胜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缓释肥应用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青浦区水稻生产上用缓释肥作基肥,能起到减氮、节本、增效的效果。其中,缓释肥施用处理在比常规施肥处理化肥减量20%时,可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每667 m~2实际产量增加7.6 kg,且减少施肥1次,每667 m~2节省施肥成本51.2元。  相似文献   

17.
锌硅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品种淦鑫602为材料,进行锌、硅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施锌肥有利于水稻分蘖,基施硅肥对水稻分蘖数影响不明显,但基施锌、硅肥均能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水稻产量分别较不施肥增产64.0%、63.0%。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稻侧深施肥试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侧深肥可以增加水稻分蘖和穗粒数,从而使水稻增产,但增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连续3年研究了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绿肥下,水稻生长对减量氮钾肥施肥时期比例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每年翻压18 000kg.hm-2,单季稻氮钾肥施用时期与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0∶5∶5的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基肥∶分蘖肥∶穗肥=3∶4∶3、基肥∶分蘖肥∶穗肥=5∶5∶0、基肥∶分蘖肥∶穗肥=0∶7∶3、基肥∶分蘖肥∶穗肥=0∶10∶0的增产3.6%、4.9%、3.0%、6.1%,均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其增产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显示紫云英翻压为水稻幼苗期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及水稻减量化施肥条件下,氮钾肥施用时期后移,增加孕穗期施肥比重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温凉区大麦化肥减量的空间及途径,2019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同时研究化肥减量、复合微生物菌剂、氮缓释配方肥对大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加施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大麦生物学和经济性状均有所改善,籽粒产量增加2.00%,经济效益降低73.84%,产投比减少17.19%;常规施肥减量 10%~20%并加施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大麦有效穗减少9.76%~11.25%,籽粒产量降低0.31%~8.49%(其中与常规施肥减量20%的处理差异极显著),经济效益减少78.91%~108.96%,产投比降低17.97%~23.44%;氮缓释配方肥及其减量的处理大麦有效穗减少14.22%~18.25%,籽粒产量降低5.31%~12.33%,经济效益降低3.03%~16.78%。因此,常规施肥减量导致大麦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和籽粒产量降低,降幅随着减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以减量20%的处理降幅最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改善大麦生物学性状、增加有效穗、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但由于成本高导致经济效益极显著降低;氮缓释配方肥一次性作底肥施入,严重影响大麦分蘖、成穗,导致有效穗、籽粒产量极显著降低,但由于节约了劳动力成本,经济效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