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3份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旱地品种(旱肥地、旱薄地)、水肥地品种以及水旱兼用品种(系),以小麦品种的抽穗期、全生育期、最高分蘖数、株高、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等8个农艺性状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为22.6时,参试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1个类群属旱地中高产型品种,株高较高,在旱地生产上表现为高产、稳产和抗旱,是黄淮冬麦区旱地主要推广的品种;第2个类群是一个抗旱性较好的旱肥地品种(系),是适宜河南丘陵旱地麦区种植的抗旱性较好的小麦品种;第3个类群主要属水肥地品种,株高较矮,可作为黄淮(南片)麦区灌溉地区主要推广的中高产型品种;第4个类群是高中水地高产型小麦品种,其综合表现较好,主要表现为千粒质量大,穗粒数多,公顷成穗数较多,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稳系数法对参加2003-2004年度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的10个品种进行高产稳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多数产量较对照高,稳定性顺序为洛旱6号>漯优7号>科旱1号>佃庄9433>浚旱1号>豫麦2号>商5283>金麦6号>洛麦9775>周麦18,即洛旱6号、漯优7号、科旱1号的丰产稳产性较好;结合抗旱性分析,洛旱6号和科旱1号的抗旱性较好,是目前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上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稳产、抗旱小麦新品种.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参试品种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产3因素中有效穗的变异系数较大,在生产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栽培措施,使小麦品种达到理想穗数,是保证旱地品种取得高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整体情况,对2017—2019年黄淮冬麦区132个区试品种(系)在干旱胁迫下的产量及抗旱指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等性状及抗旱系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黄淮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区试品种(系)近年来品种的抗旱性趋势大体相同,胁迫情况下产量总的变化是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且呈逐年稳中有升的趋势,从抗旱指数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整体还处于偏弱的水平;抗旱性状表现为干旱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均以千粒重的受损程度最小,有效穗、穗粒数、株高受损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旱地冬小麦抗旱性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冬小麦抗旱性与生育期叶片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拔节期最显著,并且在抗旱性能不同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准。抗旱性强的品种保水能力强,抗旱性弱的品种则反之。抗旱性能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间与其株高、拔节期苗高、穗茎节长度、抽穗度等差异显著,并呈正相关关系。这些性状可做为鉴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较可靠的形态指标。小麦受旱后降低指数,以单株穗数对干旱反应最敏感;其次是株高、拔节期苗高。因此筛选抗旱材料以单株穗数、株高等性状对干旱不敏感的材料为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小麦种植资源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差异。[方法]设置了大田条件下设置灌溉和干旱2个处理,调查了50个小麦品种的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等13个性状,对不同品种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有效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变异较大,说明不同处理下主要通过穗部因子来影响产量;在干旱处理下,有效穗数、最高茎数与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有效穗数、最高茎数是提高干旱条件下产量的主要途径,可作为抗旱鉴定指标。[结论]中麦4072、长麦6686、晋太9923的抗旱指数与抗旱系数均较高,说明这3个品种兼顾丰产与抗旱,可以作为抗旱丰产优选亲本。  相似文献   

6.
云南旱地小麦抗旱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云南省近期育成和大面积推广的3个旱地小麦品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3个小麦品种及10个性状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抗旱性关联度大小为结实小穗数〉千粒重〉根数〉茎节数〉穗长〉退化小穗数〉穗粒数〉株高〉茎粗〉不实小穗数。在选育抗旱品种时应注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根数等性状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到茎节数、穗长、穗粒数、退化小穗数、株高等其他性状的选择。各品种抗旱性的强弱依次为靖麦11〉云麦50〉云麦42。  相似文献   

7.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②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③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成极显著正相关。④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结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较低、有效穗数较高、千粒重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6—2017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长治试点的区试结果,通过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分析目前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育种的难点,以期为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2 a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遗传进展30.29 kg/hm~2,但年度间产量变幅较大;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是,有效穗数、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株高有所降低,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前,年平均进展分别为0.24%、0.16%、-0.04%、-0.39%、-0.11%、-0.078%和-0.105%。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为了适应山西省生产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的选育应是在确保品种的丰产性同时提高品种抗旱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年型,通过选择灌浆期和成熟期长的品种提高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旱性形态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小麦抗旱育种及其抗旱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2002~2003及2003~2004年度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抗旱性鉴定的22个参试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对其进行棚内干旱试验和棚外露天试验,并对各品种最高群体、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和小穗密集度的水分胁迫敏感因子(Csi)与籽粒抗旱指数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所分析9个数量性状的Csi均大于0,其中株高和千粒重的平均Csi较高(分别为22.6和20.3),穗长和不育小穗的平均Csi较低(分别为0.6和1.0);有效穗、千粒重、小穗数、小穗密集度的CSi与籽粒抗旱指数均达显著相关水平,这4个指标可作为判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形态指标。[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冬小麦品种的形态抗旱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挖掘旱地小麦育种中可选择的表型性状,以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长6878×长4738)F3的220个株系为试验材料,在旱作雨养(drought stress,DS)和正常灌溉(well-watered,WW)2种条件下种植,在旱作雨养条件下测量成株期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分蘖数、千粒质量和小区产量,正常灌溉条件下测量其小区产量,计算抗旱指数,并分析农艺性状与旱作产量、抗旱指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群体各性状指数表型变异广泛,由大到小依次为抗旱指数>不育小穗数>干旱产量>灌溉产量>分蘖数>穗粒数>穗长>千粒质量>株高>每穗小穗数;旱作雨养条件下的产量与株高、千粒质量、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58,0.331,0.169,0.211,与分蘖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48;旱作雨养条件下株高与千粒质量、穗长、不育小穗数、抗旱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1,0.193,0.138,0.242;旱作雨养条件下分蘖数与产量、千粒质量、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0.155,-0.157,-0.242,-0.326;抗旱指数与株高、千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分蘖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2,0.306,0.141,-0.212。表明旱作条件下的株高、千粒质量、穗粒数、每穗小穗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可以作为旱地小麦品种选育的表型指标;旱作条件下分蘖过多会影响小麦穗部性状的发育,降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旱地品种选育中,应选择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的品种;旱作条件下品种的抗旱性对最终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旱地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选择旱作丰产性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法 ,对 2 0 0 1~ 2 0 0 2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区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气候年型下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不尽相同 ,一般旱年为 :最高茎数 >穗粒数 >公顷穗数 ;丰水年为 :千粒重 >最高茎数 >容重。参试品种 (系 )中 ,2 0 0 1年以长 6878表现最好 ,其次为对照西峰 2 0号 ;2 0 0 2年仍以长 6878表现最好 ,其次为晋太 170 ,说明在不同年型中 ,长 6878均表现旱作高产、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等优点 ,适于在北部冬麦区广大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1—2015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旱地小麦区试年份的推进,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茎变少,生育期缩短,产量、穗粒数、穗数逐渐提高,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主要性状与抗旱性、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对3种类型30个冬小麦品种的15个性状与抗旱性、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认为良好的群体结构和高度的抗寒性是旱地冬小麦抗旱性和丰产性的基础性状。稳定穗数,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则是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出适于河北省及北方冬小麦区域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方法]以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为试材,对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进行不同区域多点抗旱性鉴定和产量性状分析,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品系)的抗旱性、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1个冬小麦品种(品系)中同时兼具抗旱、丰产和稳产的品种(品系)为中麦12、沧麦6002和沧麦6003,临旱536具有很好的抗旱性和稳产性,邯郸00-4015具有很强的抗旱性,稳产性较差。[结论]该研究为北方区域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油菜抗旱性产量指标及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出油菜品种抗旱性产量指标和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为选育抗旱油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在旱棚鉴定条件下,比较25个油菜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分析各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分析供试材料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选取适宜的抗旱鉴定产量指标,在供试材料中筛选抗旱性较强的油菜品种。【结果】25份供试材料油菜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其株高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各材料间差异较大,具有代表性。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中,抗旱系数和干旱敏感指数可用于评价品种稳产性,但不能反映品种旱地的产量;抗旱指数在考察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同时,兼顾了品种旱地产量,并与同组旱地平均产量相比较,更适合用于油菜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抗旱指数修订式利用了对照品种的产量,与抗旱指数所反映的供试油菜品种的抗旱能力大小趋势相同,兼顾供试品种在旱地和水地的绝对产量和抗旱系数,评价供试品种的丰产性和抗旱性。抗旱指数和抗旱指数修订式适合于油菜品种的综合抗旱性鉴定。【结论】3类供试材料中根据各品种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修订式及2种生境(旱区和水区)于对照品种比较共筛选出青杂12号、青杂11号、大辣芥、姚328-331和大黄油菜5个抗旱品种。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市藁城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石家庄市是资源型缺水的典型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加小麦产量,设计并进行小麦灌水次数试验研究。试验采取了2个限水模式设计,明确不同限水条件下小麦品种的节水抗旱性、丰产性、稳产性、综合抗逆性和适应性等主要性状,为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9-2020年度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一年度偏多,群体发育明显多于常年,同时由于4月22~23日出现倒春寒天气,此时正值试验区小麦孕穗和抽穗的关键时期,造成试验区小麦品种出现冻害,穗粒数明显少于常年,但灌浆期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对小麦灌浆十分有利,千粒重明显高于常年。参试的32个节水小麦品种,生育进程差异不大,均可在藁城区正常生长和成熟。大部分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最终产量差异不显著;32个参试品种表现最差的是藁优5766,无论是春浇一水还是春浇二水产量上表现都不佳,尤其是抗寒性方面表现较差;表现最好的是河农6119,无论是春浇一水还是春浇二水亩产都在600 kg以上,在抗旱性、丰产性、抗冻性方面优于其他品种,因此该品种适合在本区进一步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目的】探讨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ay correlation analysis),对分别种植于干旱棚和大田自然降水两个条件下的65个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生化性状与其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各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气孔导度(0.7995)、光合速率(0.7909)、蒸腾速率(0.7556)、可溶性糖含量(0.7467)、丙二醛(MDA)含量(0.7336)、游离脯氨酸含量(0.7267)、穗长(0.7102)、穗粒数(0.7095)、千粒重(0.7005)、水势(0.6959)、有效分蘖数(0.6951)和株高(0.6866)。并依据各品种的加权抗旱指数对参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品种的选育及适应地区。参试品种中较抗旱的品种有洛旱6号、晋麦47、陕麦168、小偃6号等。【结论】与抗旱指数关联度最大的是和叶片气孔相关的生理生化性状,它们在作物受到干旱胁迫时所受的影响最大,与作物抗旱性关系最为密切。因而可以选用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小麦抗旱性的以性状为基础的选择,以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较对照增产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进,小麦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逐渐降低,最高群体逐渐变小,产量、穗粒数、千粒重逐渐提高,穗数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表明,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旱地小麦新品种中麦36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64。该品种具有下列明显优点:①丰产稳产,大旱年份较河南旱地区试对照品种洛旱7号表现突出。②抗旱指数达3级且抗旱指数好于河南旱地区试对照品种洛旱7号。③抗倒性较好。④品质优于目前河南省旱地推广的旱地品种,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种标准。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盆栽在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控水模拟干旱,分析干旱对各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然后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与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品种灌浆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浆期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都表现出株高降低,穗长变短,单株粒重、千粒重下降,每穗总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减少,而且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品种“Tornado”对灌浆期干旱具有强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3)单株粒重、主茎穗粒数、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度大,可作为灌浆期抗旱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