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两脚麻痹无力、行走困难、下痢、流泪和头部肿大为特征,农村俗称"大头瘟".本病在普觉镇已发生多年,且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养鸭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等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因有些病鸭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鸭群感染本病后,传播迅速、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常导致大批死亡,从而对养鸭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须做好鸭瘟的正确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疗鸭瘟的有效方法,所以本病当前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3.
鹅的鸭瘟病毒病又称鹅病毒性溃疡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流行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并有一定周期流行性等特点的传染病。本病流行于夏季,往往是鹅、鸭共养或共用一个水  相似文献   

4.
鸭瘟     
王群 《湖南农业》2007,(1):16-16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大头瘟”。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等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大头瘟".本病流行广、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往往对受传染的鸭群造成毁灭性打击,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鸭瘟又名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病毒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粘膜有小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由于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严重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1流行规律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当鸭瘟侵入易感鸭群后,一般在3~7d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再经3~5d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7.
<正>1.鸭瘟 俗称“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鸭体温升高,两脚发软,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本病传播迅速,常引起大批死亡。本病治疗效果不佳,重在预防,在鸭20~25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瘟弱毒疫苗,保护效果很好。考虑我地蛋鸭生产实际情况,青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80年代以来,在诸如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鸭瘟、小鹅瘟等病毒病已用有效的疫苗加以控制后,禽大肠杆菌上升为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其发生和流行给各层次的养殖户都造成了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9.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其特征为头肿大(大头瘟)、流眼泪、腿发软、拉绿屎。 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 所有鸭瘟病毒分离株的抗原性相似.但彼此间存在毒力上的差异。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也可经过病鸭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物品的间接接触而感染。鸭、鹅和天鹅对本病易感。成年鸭发病率与死亡率高.30日龄内雏鸭较少发病。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鸭疫病在我省的流行情况,对部分地(市)鸭群进行鸭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基本掌握了我省流行的主要鸭疫病为鸭病毒性肝炎、鸭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禽)霍乱、鸭大肠杆菌病和鸭副粘病毒病等疫病,并对我省当前养鸭和鸭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作以阐述,同时针对鸭病防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验鸭32只分4组,第1组接种鸭瘟强毒,第2组接种鸭瘟弱毒,第3组先接种鸭瘟弱毒,2周后再接种鸭瘟强毒,第4组为对照。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鸭瘟病毒对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鸭瘟强毒和鸭瘟弱毒对鸭淋巴细胞的PHA反应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鸭瘟强毒的作用迅速而且强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造成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剧烈下降,并很快导致动物死亡,出现典型的鸭瘟病变,但也有个别鸭能够耐过强毒的攻击而生存下来,耐过鸭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逐渐恢复正常,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鸭瘟弱毒的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宿主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性很快即恢复正常,剖检也未见有鸭瘟病变;对于接种鸭瘟弱毒以后再攻强毒的鸭,其对PHA刺激的反应性未受到影响,攻毒后2周,宿主还表现出对PHA的反应能力有增强的趋势,剖检未见有鸭瘟病变。此结果与其他病毒所致的PHA反应抑制和加强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对SPF鸭的致病性。【方法】将DPV分别通过点眼滴鼻和皮下注射接种途径人工感染SPF鸭,以未攻毒健康SPF鸭为对照,观察各组鸭的发病情况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随机剖杀试验组和对照组SPF鸭,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气管、食道、肠道、胸腺、法氏囊、脑和泄殖腔等组织,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器官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对DPV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并进行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了DPV对SPF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结果】DPV接种后,引起鸭高热、下痢,组织器官出血、坏死,食道、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血管壁损伤为主,肝、脾细胞变性、坏死,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DPV感染后,在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肝脏、食道、泄殖腔、肠道、肾脏、肺及气管中均检测到DPV抗原,且以肝脏、脾脏等组织中荧光最强;在脑和心脏中均未检测到DPV抗原。DPV感染组鸭血清中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小板总数(PLT)和总蛋白(TP)、血红蛋白(HGB)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大多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DPV感染主要引起SPF鸭各组织器官广泛性出血;脾脏、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首先受到攻击和损害,并造成免疫抑制;皮下注射接种DPV比点眼滴鼻接种对SPF鸭的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四川广汉、华阳等养鸭密集地区流行鸭肿头败血症(Duck Swollen Head Septice-mia,DSHS)。本研究对临床诊治的10余万鸭肿头败血症病鸭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分析,用4种防治方案对病鸭进行防治效果观察。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品种的鸭均可发病,无性别及季节性差异,发病急,发病率达90%~100%,死亡率达40%~80%。从典型病例分离的2株病毒(DSHS-XD株和DSHS-NF株),与鸭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用鸭瘟弱毒疫苗紧急预防,鸭瘟卵黄抗体紧急治疗,无明显效果。用鸭肿头败血症XD株蜂胶灭活苗紧急预防,或同时配伍搏抗素、干扰素、黄芪多糖等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卵巢病变标准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产蛋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卵巢病变产生的进程和卵巢病变规律,为采用产蛋鸭卵巢病理变化检查法进行疫苗效力检验提供依据。【方法】70只260日龄产蛋樱桃谷鸭,以0.5mL/只(含100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接种鸭坦布苏病毒(HB株)强毒。观察试验鸭的临床症状,统计每日产蛋数和采食量。攻毒后2 d,每只鸭经翅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经卵黄囊途径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每胚0.1mL。接种后置37℃条件下继续孵化,24 h死亡鸡胚弃去。采用RT-PCR方法测定24-72 h死亡鸡胚的DTMUV核酸,将1/5或以上鸡胚死亡且DTMUV核酸阳性的鸭判为DTMUV感染鸭。攻毒后4-10 d,每日剖杀10只鸭,观察和分析生殖系统病变。统计病变率,检查输卵管内是否有蛋,卵泡是否变形、出血和破裂,依据病变率和病变,确定检查内容和病变卵巢的判定时间和标准。【结果】(1)攻毒后3、4、5、6 d,鸭几乎不采食,产蛋数明显下降。攻毒后7 d,鸭精神状况好转;攻毒后8 d,采食量开始回升。(2)70只鸭中,除1只鸭的病毒分离结果为阴性外,其余69只鸭的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阳性,病毒分离阳性率为98.6%(69/70)。(3)攻毒后4-10 d,共64只产蛋期鸭的生殖器官可以判定。(4)攻毒后4、5、6、7、8、9和10 d,卵巢病变率分别为66.7%(6/9)、100%(10/10)、100%(10/10)、100%(9/9)、100%(9/9)、100%(9/9)和100%(8/8)。(5)除攻毒后4 d有2只鸭输卵管中有蛋外,其余62只鸭输卵管中均无蛋,无蛋率为96.9%(62/64)。(6)攻毒后4-10 d,96.9%(62/64)鸭的卵泡变形,96.9%(62/64)鸭的卵泡出血,95.3%(61/64)鸭的卵泡变形和出血,34.4%(22/64)卵泡破裂。【结论】(1)确定卵巢病理变化检查时间为攻毒后7-8 d;(2)具有变形或出血病变之一,判病变卵泡。输卵管内无蛋且有3个及以上病变卵泡,判为病变卵巢。  相似文献   

15.
黄河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51-1852,1863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烈性传染病,具有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和死亡率大等特点。介绍了鸭瘟病毒和鸭瘟诊断方法及鸭瘟(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鸭瘟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7例雏鸭,30例成年鸭人工感染鸭瘟病毒后病料中的抗原,能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从肝脏、脾脏、粪便和血液中检出病毒,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用本法检测了鸭瘟病毒在四种病科中的出现情况,找出了临床采样检测的最佳部位和时间。该方法具有特异性(不与NDV毒株,DPV弱毒株及巴氏杆菌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雏鸭最高检出率可达94.6%,成年鸭最高检出率可达100%)可行性(样品易保存、结果易观察、试剂设备简单)、快速性(一天能得出结果)。可用于现场诊断及检疫。比目前常用于诊断鸭瘟的方法更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樱桃谷种鸭不同生长饲养阶段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对中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不同日龄的樱桃谷种鸭开展了重要病原的感染调查。结果显示,4周龄内的育雏期樱桃谷种鸭主要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鸭Ⅰ型病毒性肝炎和鸭大肠杆菌病,5~21周龄的育成期樱桃谷种鸭主要为鸭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圆环病毒感染,鸭霍乱和新城疫也时有发生,产蛋期樱桃谷种鸭主要发生鸭大肠杆菌病,同时还有坦布苏病毒病和鸭圆环病毒感染。可见,近年来中国南方樱桃谷鸭群疫病发生日趋复杂,形势严峻,且不同生长阶段的疫病发生情况不尽相同,为樱桃谷种鸭主要流行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郑州地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可使7日龄健康鸭100%发病,90%死亡,死亡鸭具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鉴定该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20.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可引起种(蛋)鸭高热、采食量和产蛋量骤降的新病毒。本研究以麻鸭为动物模型,测定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其免疫器官指数、重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活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会侵害麻鸭的免疫器官,第1~3d脾脏明显肿大,第7~10d试验组胸腺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14d法氏囊出现萎缩;与仅免疫疫苗的对照组鸭相比,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再注射疫苗的试验组鸭产生抗体的时间延迟、抗体的峰值降低,抗体下降加快,且在整个试验期内产生的抗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鸭的抗体水平,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可抑制鸭对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