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隆泰盆景园     
唐尚喜,安徽省无为县人,1951年生,现任无为县盆景协会会长。2000年开始创建隆泰盆景园,有各类松、柏、杂木盆景近千盆,为提高盆景制作技艺,他七下江南,到江、浙一带名园拜师学艺,三次上广东、福建学习交流。近年来,盆景水平不断求精,其作品蕴涵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受人们喜受。  相似文献   

2.
正厦门柯成昆先生对榕树情有独钟,多年来,经手柯先生的上品榕树盆景不在少数,花木盆景杂志上期封面刊登的柯成昆先生收藏榕树作品——《十八罗汉》,堪称榕树盆景之典范。此期刊登的榕树盆景高115cm,基部直径42cm,也堪称榕树盆景之佳构,殊为难得。榕树以其强健的生命力、舒展的树形、苍古虬曲的根干而备受福建、两广一带盆景人的喜爱,榕树也是中国盆景界最具地域特色的树种之一。本期作品整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钟祥市的肖文华先生多年来痴迷于盆景艺术,其从中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之后,更是厚积薄发,数年来频频有诸多佳作问世,《花木盆景》杂志上经常可见其清新气质、颇具文人风范的盆景佳作。本人与肖文华先生交往多年,对其作品感悟颇多,启迪颇深,2005年本人见到肖文华先生一件尚未成熟的对节白蜡作品《犹忆黄山别离情》时,眼睛为之一亮,为肖文华先生其独特的构思而叫好,其雄浑大器、宛若天成的气势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扉,久久不能忘怀。数年来,我与肖文华先生一直共同关注着《犹忆黄山别离情》的创作、养护经历,时至今日,其依然尚不成熟,但我却日益渴望与更多读者共同交流该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相似文献   

4.
岭农 《花卉》2008,(3):38-39
岭南树桩盆景源千南粤珠江三角洲一带,由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宜于植物牛长,有不少制作盆景的良材。岭南树桩盆景风格于上世纪50年代前后才形成一个地方流派,它充分吸收其他流派之长,并以岭南国画的技法为章法,作品蕴含诗情画意,为世人所赞赏。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广州的孔泰初、素仁、陆学明、刘仲明、苏伦以及后起之秀陆志伟、谢荣耀、黄就伟等。  相似文献   

5.
喻荣品 《花木盆景》2003,(9):18-18,4
王宜泉同志系安徽含山县人,他在盆景界名不见经传,是一位新人。但他制作的盆景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特点,清秀、自然,寓艺术美于自然之中,在当地已受到盆景爱好者的广泛认可和赞同。现品读他的一组盆景,意在抛砖引玉,希望盆景界关注新人的作品,注重对新人的培养,使盆景界新人辈出,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6.
在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会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向全体盆景界人士提出了“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展雄风”的要求.这是中国盆景从恢复、普及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后的奋斗目标。作为一位盆景工作,怎样将这个精神具体落实在一件件作品上?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的评委,用什么样的审美取向去评价盆景作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淦河春晓     
在各门类艺术创作中,故乡始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艺术家们借助各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来表现故乡之美和怀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桑梓之思总是如此情深意切。盆景艺术以树石为材料,与乡土贴近,在这个主题的表现上更得先机。本期封面选用了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冯连生先生的树石盆景作品《淦河春晓》,材料为对节白蜡和龟纹石。淦河是冯连生家乡咸宁的"母亲河",自然景观秀美,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山水盆景《长江之水天上来》是在《过尽千帆尽西陵》(原载《花木盆景》2000年第3期,见图1)基础上修改得来的作品。《过尽干帆尽西陵》是本人的前期山水盆景作品,石材采用丹阳石。由于受当时文化底蕴、制作思路、制作技艺的制约,此作品还是很不成熟的。近年来,本人认真阅读了一些绘画专著,观摩中国古代山水画名家所创作的作品,很有收获。2007年下半年,对此作品重新审视,觉得此作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按题名,此盆景应表现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长江山峡风光,盆景画面左上方虽有群山绵延,逶迤起伏之势,  相似文献   

9.
盆景作品枯死部分的防腐、防蚁、防虫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防腐技术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品格的高低。有了卓有成效的防腐技术,方才有了盆景作品中的“神枝”、“舍利干”,才有了盆景作品的生死相依,枯荣相济,也才有了盆景作品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0.
杨修 《花木盆景》2007,(1):18-23
这些盆景作品选自台湾2006年11月的名类盆景展,有华风盆景展、全台榕树展、全台松树展、7县市盆景联展等;这些盆景作品各具创意,脱离轮廊式树木盆景的局限。台湾的盆景展览中盆景一般是不题名的。最近几年的大型展览都移往室外,去除了室内严格摆设,增加与欣赏者的互动,使盆景已经不是完全单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权法》规定,署名权就是表明作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是作权的一部分,署名权属于作。因此,盆景作品的署名权属于盆景作。所以,不是盆景的创作,其身份是不能在盆景作品上表明的,否则就是侵犯了创作的署名权。  相似文献   

12.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4,(12):12-13
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提出“创新、求精、重振中国盆景雄风”的口号,精准地指明了当代盆景的发展方向。“创新”是期盼多元化的盆景风格,求精是期盼盆景艺术水平的提升。我们欣赏一件有新意的作品常谓其为“有个性”,对一件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常称其为“精品”。新而不精是“怪”,精而不新易“俗”,所以创新与求精必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欣赏者希望看到更多动人心魄的新作,  相似文献   

13.
徐鹏 《花木盆景》2000,(4):20-21
盆景鉴赏作为盆景艺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用信息论的语言进行描述。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盆景鉴赏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盆景鉴赏者对盆景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作为盆景鉴赏者,了解盆景鉴赏信息系统的构成,认识盆景作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表现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无疑有助于把握盆景作品的艺术本质,使鉴赏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光生 《花木盆景》2007,(10):12-13
朱祥勇先生,1967年生,安徽合肥市人,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合肥市盆景协会理事,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杰出盆景艺术家u0他钟爱盆景艺术事业,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盆景的研究与创作。师从安徽盆景艺术大师朱秀文先生,在前辈梁永贵会长的悉心爱护下,多年来在杂木类盆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品以“端秀”见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松柏类盆景创作上,将杂木的“端秀“与松柏的“气韵“充分相融合,形成了“端庄、清秀、飘逸、大气“的作品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市大奖。  相似文献   

15.
许德恭 《花木盆景》2004,(10):14-15
在第三届中国盆景学术研讨会(武汉)期间,与会代表在座谈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盆景作品的原创作和改作或收藏在权属方面应该如何界定?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盆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盆景艺术无疑是富有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的,其创作必然应该享有相应的权益。但是盆景艺术不同于美术、音乐和学等艺术,它是具有生命力和可塑性的,一个盆景作品完全有可能经过一次、二次甚至多次改作而成为另一件不同于原作的作品,这种情形下,原创作和改作创作的权属该如何界定呢?——但这还只是比较理想的设想,更多的情形是改作基于原作的架构来进行,二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而并非去旧换新,因而权属界定就更趋复杂。确切地说,这里的“权属界定”应该主要是针对作权中“署名权”而言的,虽然“署名权”的界定会涉及到其它的权属问题,但“署名权”首当其冲,因此成为探讨之关键。在讨论会座谈期间,编曾听到三种意见:其一是应当给每件盆景作品建立相应的盆景档案,将原作、改作和收藏一一录入,有据可查;其二是认为署名应以周期为标准,作品未转售之前,署名权应属于原作,被收购或收藏后,购买或受赠必定会对作品进行养护、改作,因而应当以出售或转赠时间为限,更换为购买或受赠的署名;其三则认为盆景作品的原创作的创作时间历时较久,而收藏或收购所进行的改作仅仅限于细枝末节,因而不可享有署名权。众说纷纭,未能统一。《盆景赏石》版自本期起,在“盆景论坛”栏目就“盆景作品的原始创作和改作或收藏的权属界定”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业界学和广大读能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6.
打开从福建寄来的邮件,喜接丁德仁先生《绿满中华》盆景照。该盆景作品立意深刻,寄寓了全国人民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是一件政治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刘洪 《花木盆景》2003,(7):18-23
从《世界盆栽》杂志上看到MR.ROBERT先生的盆景作品,就被其盆景作品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吸引,进而了解到ROBERT STEVEN先生是一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盆景艺术家,也是印度尼西亚盆栽协会对外联络部部长。今年我们有幸相识于北京,ROBERT STEVEN先生豪爽洒脱的性格和激情恣意的盆景理念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磨砺,生发出“意境”一词,提出了艺术作品,特别是诗词书画作品,必须具有意境的高度。派生于园林、书画的中国盆景,在布局、立意和作品成型上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何为意境?什么样的盆景才是具有意境的盆景?有意境的盆景如何来创作?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与读者一起,来认真地讨论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意境是中国盆景所追求的目标。题名应该服务于意境,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盆景作品的题名没有为意境服务,甚至损伤了意境。究其成因,固然与作者的学识修养有关,但客观上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为了题名而题名,不充分考虑联系盆景作品实际情况而去寻章摘句、堆砌词语,结果是题名脱离作品,背离意境。  相似文献   

20.
《花木盆景》2008,(6):78-78
本刊讯5月10日,为时一周的“海派精品赏石盆景展览”在上海闸北公园举行。此次展览是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十件观赏石、微型盆景、山水盆景、树桩盆景等精品作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无论是千奇百态的奇石,还是造型各异的树桩、山水盆景,或是娇巧玲珑的微型盆景,无不使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