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指数施肥对栓皮栎容器苗生长和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个施肥量,研究苗木生长和氮积累对指数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大,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均无显著变化;根系、整株生物量则先增大后减小,施肥量为75、125 mg/株时,苗木生物量趋于最大,而施肥量增至150 mg/株时,苗木生物量显著下降.施肥量由25增至75 mg/株时,茎氮质量分数由0.88%提高至1.05%,继续增大施肥量,茎氮质量分数趋于稳定;根系、整株氮质量分数则随施肥量的增大持续增加.施肥量由25增至125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逐渐增大;施肥量为125 mg/株时,苗木的整株氮质量较25mg/株的苗木提高了51.4%;施肥量增大至150 mg/株,茎、根、整株氮质量均下降.栓皮栎容器苗充足施肥量、最优施肥量分别为75、125 mg/株,施肥量超过150 mg/株时,苗木受到毒害.  相似文献   

2.
氮素指数施肥对白桦播种苗养分承载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改善白桦苗木质量,本文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2 指数施肥(HEF)、2 倍指数施肥(DEF)以 及对照(CK)处理,研究容器苗中不同N 施肥处理对白桦1 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分配、养分含量动态和养分承载以及 苗木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结束后,EF 处理提高了苗木生物量,同时改善了苗木根系生物量所 占比例。EF 处理苗木总生物量较CK 提高23.87%(P 0.05),同时EF 处理较CF 和DEF 处理苗木根茎比提高均 为26.09%(P 0.05)。2)EF 处理提高了苗木体内的养分承载,与DEF 处理苗木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EF 处理 苗木养分含量较CF、HEF、CK 处理分别增加29.65%、33.42%、113.74%(P 0.05)。3)苗木生长高峰期,EF 处理 提高了苗木叶片的光合能力。EF 处理苗木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较CF 处理分别提高15.2% (P 0.05)、7.3% (P 0.05)。EF 处理苗木叶面积高于CF 处理14.3%(P 0.05)。4) 5 种施肥处理苗木N、P 养分浓度及N、K 养 分浓度呈线性相关(P 0.01)。指数施肥提高了苗木P、K 吸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P、K 吸收效率由高到低均为 EF DEF HEF CF CK。EF 处理有效促进了苗木生物量积累,提高了苗木养分承载,同时明显提高了苗木体内 P、K 的养分利用效率,因此EF 处理为最佳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猴樟苗期生长规律及其养分动态变化规律,为猴樟苗期培育合理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猴樟一年生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及苗体氮、磷、钾含量的年变化,利用Logistic非线性模型对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猴樟一年生苗苗高有2次生长高峰,高峰期净生长量占全年净生长量的55.87%;地径有3次生长高峰,高峰期净生长量占全年净生长量的47.4%,地径生长高峰滞后于苗高生长高峰.9月为苗木生物量积累高峰期,6—8月中旬幼苗以地上部生物量积累为主,其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67.1%升至84.4%;根系生长于8月中旬以后开始加速,生物量占整株比例从15.6%升至20.2%.利用Logstic方程建立猴樟一年生苗高、地径生长规律的拟合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达0.985和0.994,可靠性较高;将猴樟一年生容器苗生长划分为3个时期:渐增期、速生期、缓增期.生长初期,植株根、茎、叶的氮磷含量均有所增加,而钾含量表现为根部下降,茎叶上升;生长后期根部的磷钾含量上升,氮含量下降;氮元素主要分布于叶部,钾和磷元素主要分布于根茎部.[结论]猴樟一年生苗地径生长滞后于苗高生长,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且苗木各器官氮、磷、钾含量随时间而发生动态变化;建议在猴樟苗期管理过程中氮、磷、钾应配合施用,生长后期应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方施肥对楸树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氮、磷、钾配施对楸树Catalpa bungei苗木生物量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方法】选2年生楸树苗木无性系1-4为试验材料,设定12个不同N、P、K配方施肥处理,对苗木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及养分利用进行监测.【结果和结论】N、P、K配施对生物量累积及分配影响显著,总生物量最大[(331.05±5.21)g·株-1]为处理10(T10)(尿素、钙镁磷肥、硫酸钾均为12 g·株-1),是不施肥对照(CK)的3倍,是单施N肥12 g·株-1处理(CK12)的2倍.当N肥、K肥量固定时,随着P肥施肥量增加,苗木根系生物量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当施P肥12g·株-1时,苗木根系生物量比例达到最大.不同处理对苗木N、P、K含量影响显著,其中T10的N、P、K含量最高,分别为(5.32±0.17)、(0.84±0.07)和(4.89±0.11)g·株-1,是CK的5、6和8倍;N最高施肥效率为T10[(57.11±0.94)g·g-1].综合分析得出,适当比例N、P、K配施能够有效提高楸树苗木生物量,提高苗木N、P、K含量和氮肥利用效率,P肥对苗木根系生物量的积累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氮肥不同追肥时期对黄檗一年生播种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施肥总量相等条件下,黄檗播种苗氮肥进行四次追肥后(幼苗期一次、速生期两次,生长后期一次),根、茎、叶以及整株苗木生物量的积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1年生多穗柯容器苗最优培育组合,采用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三因素析因试验设计,测定各处理多穗柯全部苗木株高、地径、高径比,计算苗木根、茎、叶和整株生物量,检测苗木氮、磷质量分数和苗木根系生长指标,依据试验数据分析不同因素及交互作用对多穗柯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各器官氮、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容器规格、缓释肥用量、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对多穗柯容器苗生长影响最大,三者除对苗木根冠比无显著影响,对其它所有生长指标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次之;基质配比、基质配比×容器规格对多穗柯容器苗生长影响最小.基质配比是影响多穗柯容器苗根系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对全部根系指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次之;三者交互作用对全部根系指标的影响最小.基质配比是影响苗木组织N、P质量分数的最主要因素,其对苗木根、茎、叶中N质量分数和整株全N、P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容器规格、缓释肥用量次之;各主因素交互作用最弱.基质配比A2(V(泥炭):V(稻壳、木屑):V(黄心土)=3:6:1)、缓释肥用量B3(4.0 kg·m-3)、容器规格C3(15.0 cm×20.0 cm)组合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为0.763,是育苗效果最佳组合,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优质种苗的培育是水杉造林成功的基础。通过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水杉幼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水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一年生水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常规施肥(CF,纯氮用量5.0 g·株~(-1))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纯氮用量分别为1.0,3.0,5.0和8.0 g·株~(-1))。苗木生长结束后,测定水杉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及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水杉的苗高、地径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差异,E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杉根、茎生物量的积累(P0.05),其中EF3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为115.2 g·株~(-1);水杉茎、叶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施肥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CF相比,EF处理的根、茎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9.2%~84.4%,32.5%~34.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EF3处理的氮积累总量为最大值,达2 938.9 mg·株~(-1)。施氮量为5.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水杉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8.
无患子苗期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量分析无患子苗期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规律,并通过SPSS进行回归分析,拟合苗木根与茎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与苗高、地径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无患子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积累可划分为幼苗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3个阶段。幼苗期根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少,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大,分别占全株生物量的16.85%和58.80%;进入速生期后,生物量的积累中心逐渐转移到根、茎,而茎是生物量积累的最主要器官,占全株生物量的61.55%。进入生长后期,根、茎进一步木质化,而叶片由于脱落生物量分配比例骤减,仅占全株生物量的11.44%。根与茎生物量的异速积累、苗木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与苗木地径、苗高生长量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的数学模型W=0.05(D2H)0849可靠性较高,可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9.
不同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科学制定栓皮栎播种苗氮肥管理措施,在砂培条件下,采用指数施肥的试验方法,设置4个供氮水平(0、120.6、216.4和329.2mg/(株·a)),探求不同的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供氮量的差异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有所差别。生长初期,氮素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通过每天将光周期延长至约18h的处理对罗汉松和鸡爪槭容器苗木进行培育,以自然光周期为对照,研究2种苗木在养分吸收和利用方面的响应。结果表明:和自然光周期处理相比,在延长光周期培育下罗汉松和鸡爪槭的苗高增幅分别达到17%(P=0.004 8)和20%(P=0.023 0),但新根数分别下降了31%(P=0.044 2)和21%(P=0.026 5),地径和根长均未出现显著响应;光周期延长也使鸡爪槭苗木的生物量(P=0.005 5)和氮(N)(P=0.018 3)、磷(P)(P=0.012 5)、钾(K)(P=0.001 4)含量均显著增加,却并未引起罗汉松体内P和K含量发生变化;试验结束时,罗汉松体内N、P、K质量分数分别为(1.57±0.14)%、(0.93±0.25)%和(1.21±0.15)%,分别比鸡爪槭高8%(P=0.045 8)、87%(P0.000 1)和110%(P0.000 1);延长光周期会同时提高苗木对N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但是不会影响养分淋溶。总体上,虽然延长光周期处理对2种苗木的生长和养分吸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容易导致苗木出现"头重脚轻"的形态,并且在苗体养分浓度稀释方面存在极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缺钾对香蕉苗期地上部、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探讨缺钾和恢复供钾对香蕉苗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平衡的影响,为香蕉苗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石英砂培养试验,以正常的完全营养液为对照,观察记录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及出现时间,对比研究缺钾和缺钾后恢复供钾条件下香蕉苗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吸收等变化。【结果】缺钾的表型症状为:老叶发黄,中部叶片主叶脉先呈现橙黄色,并逐渐向叶缘蔓延,然后部分叶片叶缘出现近椭圆形小枯斑,叶柄呈现浅红褐色,缺钾严重时,橙黄色叶片近叶脉处的叶肉发黑,进而干枯死亡,枯叶呈褐色,完全展开的新叶不挺立,上部叶片柔弱、下披。缺钾显著抑制香蕉苗生长,缺钾处理较正常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降低了31%和39%,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少了30%、31%和34%,且细根减幅大于中根。缺钾同时改变了香蕉苗氮磷钾平衡,其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21%和19%,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12%和38%,钾含量分别降低了73%、56%和72%,氮、钾吸收量降低,根系的磷吸收量降低;缺钾处理的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N/K、P/K显著升高,地上部和全株N/P显著降低,根系N/P显著升高。缺钾后恢复供钾,香蕉苗缺钾表型症状消失,但香蕉苗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能同步恢复,香蕉苗生物量仍低于正常处理,各部位的氮含量、根系的磷、钾含量仍高于正常处理,地上部和全株的钾含量和吸收量也未增加至正常水平。供钾后地上部和全株的磷吸收量显著降低,且低于正常处理。【结论】缺钾对香蕉苗营养状况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表型性状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恢复滞后于表型性状的恢复,香蕉苗施肥要针对其营养特性施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作物根茬还田不仅促进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农田系统,而且可以培肥土壤。然而,在双季稻区,有关不同施肥措施下根茬生物量的变化及养分积累特征则仍不明确。【方法】基于1981年开始的进贤双季稻长期定位试验,于2012年分别采集早晚稻成熟期不施肥(CK)、氮磷钾肥(NPK)、2倍的氮磷钾肥(2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处理的水稻秸秆、籽粒、根茬和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影响根茬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关键肥力因子。【结果】根茬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及占总植株的比例均呈现出早稻季明显高于晚稻季,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以显著提升水稻的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NPK处理相比,NPKOM处理的早稻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了20.58%、17.34%、270.66%和37.89%,晚稻季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积累量的增幅为23.85%、17.88%、262.55%和37.96%。但是,在早稻季,NPKOM处理的根茬生物量及氮钾养分积累量占总植株的比例则分别比NPK处理降低了22.18%、33.90%和26.70%,晚稻季NPKOM处理的降幅分别为4.91%、39.41%和27.06%,而根茬磷素的比例则呈增加趋势。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所有肥力指标中,土壤全磷和有效磷是影响水稻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的关键肥力因子(P0.05)。【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根茬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但却显著降低了根茬氮钾养分占总植株的比例。且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土壤磷含量调控早晚稻的根茬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油茶苗期不同器官的生物量积累及营养元素分布情况。【方法】对150株油茶苗期的各种生长性状指标、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油茶苗期各单株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不同苗高分级的苗木株数及其生物量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14.00~15.90 cm的苗高分级的株数和生物量百分比最高,分别为38.67%和34.19%。在油茶根、茎、叶中均以N含量最高,其次是K和Ca,Cu和B含量最低;N、Mn含量以叶片最高,P、K及Cu、Zn、Fe、B含量均以根部最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K、Mg、Cu、Mn和B元素含量在根、茎、叶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油茶苗期叶片生物量积累最高,单株生物量随幼苗的生长而明显增加;不同器官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该结果可为油茶苗期施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草莓体内氮磷钾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莓“宝交早生”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和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在开花结果前期氮磷钾含量均维持较高水平,4月25日(开花期)后氮磷钾含量开始降低;植株磷含量5月13日前,维持低磷不水平,以后呈缺乏状态。氮在各器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片、果实、茎和根,根和茎氮含量一直呈降低趋势,叶片和果实氮含量变化趋势相似;5月13日(结果期)后,果实中氮和降低。磷在各器官含量由高低到依次为果实、叶片、茎和根,各  相似文献   

15.
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P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千年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育苗密度D1(10 cm×10 cm)、D2(15 cm×15cm)、D3(20 cm×20 cm)、D4(25c m×25 cm)、D5 (30 cm×30 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之间的千年桐幼苗,同一生长部位的N、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养分含量受育苗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N、P利用率的影响显著.随千年桐育苗密度的增大,幼苗的N、P吸收率均减小.随时间的推移,N利用率呈增加趋势,P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幼苗N利用率越高;生长初期,高密度下P利用率较大,生长后期则相反.随育苗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在9月最大;在一个生长季,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先减后增(均小于1).在自然状态下D5密度最适宜千年桐幼苗的生长,结合施肥及光合作用、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考虑,也可在D5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分别混种稗草、红蓼、小飞蓬、千里光4种农田杂草对水果玉米幼苗生长和锌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种稗草及小飞蓬的水果玉米根系、茎鞘、叶片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水果玉米单种,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较水果玉米单种分别显著提高了58.89%和8.76%,且叶绿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也较水果玉米单种有所提高;混种红蓼及千里光降低了水果玉米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就锌吸收而言,混种稗草及小飞蓬的水果玉米根系、茎鞘、叶片及地上部分锌含量均高于水果玉米单种,其中地上部分锌含量分别较水果玉米单种提高1.24%和3.89%,而混种红蓼及千里光的水果玉米锌含量低于水果玉米单种。因此,混种稗草及小飞蓬能够促进水果玉米的生长及锌吸收。  相似文献   

17.
以一年生树番茄(Cyphomandra betacea Sendt.)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100%、75%、50%、25%自然光照),测定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以及C、N、P、K含量,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面积、叶片含水率、比叶面积在50%自然光照下最大;全光照处理下,树番茄幼苗叶片C含量大于其他遮阳处理的;遮阳处理下,叶片N、P、K的含量大于茎、粗根和细根的;除粗根外,树番茄幼苗各器官的K含量随遮阳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树番茄幼苗叶片的氮磷比随遮阳程度的增加不断增加;叶、细根的碳氮比和碳磷比小于茎和粗根的,而茎的氮磷比、氮钾比小于叶、粗根和细根的;遮阳处理下,树番茄生长受N、P限制,不受K限制;树番茄幼苗主要通过改变叶片的N、P含量以及茎的N含量、粗根的K含量来适应光照变化。室外栽培、林下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阳环境,并适量施用N、P肥。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缺乏对甘薯前期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甘薯生长前期氮磷钾缺素诊断积累资料。【方法】选取生长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甘薯品种,通过营养液砂培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CK, -N, -P, -K)和4次重复,薯苗移栽后在蒸馏水和1/2 Hogland营养液中分别预培养3 d和7 d,至3片新叶后开始处理,4周后甘薯出现明显缺素症状,取全株样研究氮磷钾缺乏条件下的生长性状、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分配和植株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氮磷钾缺乏可显著降低甘薯茎叶和总生物量(P<0.01),其中以缺氮影响最大,缺钾次之,缺磷影响最小。氮钾缺乏可显著降低根系生物量(P<0.05 或P<0.01),缺磷对根系生物量无影响(P>0.05)。氮磷缺乏可显著降低甘薯的冠根比(P<0.05 或P<0.01),缺钾对冠根比没有影响。(2)氮磷钾缺乏均可显著降低甘薯的单株分枝数、单株叶片数和单株叶面积(P<0.01),但以缺氮的影响最大,并显著低于缺磷和缺钾处理(P<0.01)。对主蔓长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缺氮可显著降低主蔓长度(P<0.01),磷钾缺乏对甘薯主蔓长度的影响与品种有关。磷钾缺乏条件下,匍匐株型品种苏薯11的主蔓长度显著降低(P<0.01),而半直立株型品种苏薯14的主蔓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3)甘薯第6—8功能叶片的SPAD值在氮钾缺乏时显著减少、磷缺乏时显著提高(P<0.01),净光合速率在氮磷钾缺乏时均可显著减少(P<0.01),气孔导度只在氮钾缺乏时显著减少(P<0.05)、不受缺磷影响(P>0.05),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均不受氮磷钾缺乏影响(P>0.05)。(4)氮磷钾缺乏可显著减少植株各部位相应养分含量(P<0.01),并对其它养分吸收产生影响。缺氮可显著降低地上部分叶片、叶柄和茎蔓的钾含量(P<0.01),促进磷在根系中的积累(P<0.01)。缺磷可显著减少叶片(P<0.01)和叶柄(P<0.05)的氮素含量以及叶柄和茎蔓的钾含量(P<0.01),增加钾素在根系中的积累(P<0.05)。缺钾可显著减少叶柄的氮磷含量(P<0.01),促进叶片和根系对磷的吸收(P<0.01)。(5)根据本试验结果,正常生长的甘薯叶片含氮量为25.0—44.8 mg•kg-1(平均为(34.9±9.1)mg•kg-1),含磷量为2.7—6.3 mg•kg-1(平均为(4.2±1.3)mg•kg-1),含钾量为17.4—32.7 mg•kg-1(平均为(25.2±6.3)mg•kg-1),当叶片中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0.0、1.3和5.1 mg•kg-1时甘薯会出现明显的氮磷钾缺乏症状。【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甘薯氮磷钾营养的前期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ge.)为试材,研究了生长期内矿质营养(N、P、K、Ca、Mg、Fe、Cu、Mn和Zn)在叶片、新梢和根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杜梨叶片、新梢和根中各矿质营养含量差异较大,且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动态。除Fe外,N、P、K、Ca、Mg、Cu、Mn和Zn 8种元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均高于根;根中N、P、K、Ca、Mg、Cu、Mn和Zn元素在7月2日均有一个峰值,而叶片中仅有K同期出现峰值,P、Cu同期为含量较低点;新梢中P、K、Cu、Zn 4种元素含量与叶片中的含量相近,且变化趋势相似,新梢中Fe的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始终低于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