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90)中鉴别牛黄的内容提出了补充意见,并建议把在微镜下观察到的“牛黄颗粒被网状结构所包围”作为鉴别牛黄真伪的特征性结构列入药典。  相似文献   

2.
朱砂散为由朱砂、党参、茯苓和黄连4味药材制成的中兽药散剂,具有清心安神、扶正祛邪之功效,收载于<兽药规范>(1992版)二部,其中以性状、显微鉴别和散剂通则项下的检查方法来检定朱砂散的质量,缺乏控制内在质量的方法和指标,尤其缺乏控制有毒药材朱砂含量的检定项目.本文参考<中国药典>(1995年版)万氏牛黄清心丸等制剂中朱砂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朱砂散中朱砂的含量;同时采用TLC法对处方中有效成分清楚的主药黄连进行了鉴别.试验结果表明拟定的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可为朱砂散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管理科学院牛黄培植研究中心研究工作者经过多年努力,在牛黄培植、牛黄保鲜、水解牛黄等方面取得突破,这将极大促进我国牛黄培植及牛黄产品开发业的发展。牛黄是牛的干燥胆结石,珍稀昂贵,药用价值极高。从70年代起,我国科学工作者就开始了培植天然牛黄的探索研究,但进展一直不大。1990年,中国管理科学院成立了由陈裕容研究员牵头的牛黄研究机构,几年来,经过360次牛黄菌种提纯驯化,他们成功地把牛黄菌核培植技术由原来的第三代提高到第八代,在家养牛体中培植出高纯度,高质量天然牛黄。这个研究中心还突破了牛黄保鲜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系作者在完成中国兽药典委员会下达的“木香槟榔散薄层色谱复核试验”任务时所人的研究,该研究结果现已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部(2000年版)P.346“木香槟榔散”的[鉴别]项下。在本项研究中,作者对处方中大黄,黄连,黄柏三味药材进行了薄层色谱试验,其方法选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95年版)P.415“木香槟榔丸”中的[鉴别](3),(4)和P.16大黄项下的[鉴别](3),P.273黄连项下的[鉴别](3)进行,试验中采用处方样品,缺味阴性样品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木香槟榔散中大黄和黄连的薄层色谱均可以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95年版)“木香槟榔丸”中大黄和黄连的薄层色谱方法,只改变其取样量,其余不变。  相似文献   

5.
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过人工提取制成的浅棕色或金黄色的粉末,主要成分包括胆红素、胆酸、胆固醇、无机盐等。人工牛黄是牛黄的代用品,制作工艺简单,价格还不到天然牛黄的0.5%,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百姓的用药需求。目前,人工牛黄占据了98%的市场份额,成为天然牛黄的主要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48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胆总管结扎术、胆囊插管术、十二指肠插管术和体外安装牛黄发生器,将原胆汁流通径路改建为肝脏→胆管→胆囊→引胆汁管→牛黄发生器→十二指肠,在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和胆囊内同时培植牛黄。结果表明,植黄牛胆汁pH值降低,胆酸含量下降,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粘度低于胆囊内胆汁粘度。胆囊内注入新洁尔灭,可减少胆汁中细菌数量,减轻胆囊炎症反应。全棉材料牛黄床的牛黄产量高于锦纶66和涤纶材料牛黄床,以网眼状全腔充盈型牛黄床的牛黄产量高、质量好。在5~7个月的培植期内,每头牛能生产牛黄14.1~19.6g,牛黄胆红素含量为29.05%±7.51%。  相似文献   

7.
采用比较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了中胆红素培植牛黄,低胆红素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及蛋白胨所致大鼠发热体温和正常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3种牛黄均能寺降低大肠杆菌内毒素和蛋白胨所致大鼠的发热体温,其中,低胆红素培植牛黄的解热作用强于天然牛黄和中胆红素培植牛黄。  相似文献   

8.
《饲料世界》2004,(11):72
我国消费者今后不必再为买不到传统天然牛黄而发愁了。由武汉生物化学制药厂主持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体外培育牛黄原料药项目”取得成功,“体外培育牛黄”不久前已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国家一类新药正式生产。有关中药专家指出,体外培育牛黄质优价廉,与天然牛黄具有相同的疗效,是天然牛黄理想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9.
利用5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了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手术和肝脏内胆管插管手术,以探讨牛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牛黄菌种的作用下,胆汁的理化特性首先在肝内胆管发生改变,转变为成黄胆汁;胆汁进入胆囊后,黏蛋白含量和细菌的数量迅速增加,结果导致胆汁的黏度升高,胆酸含量和pH值下降,这加速了牛黄小颗粒的形成;在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的黏度和pH值下降,这促进牛黄小颗粒的沉降、聚集和附着,从而减少了牛黄的丢失,提高了牛黄产量。牛的体重大,分泌的胆汁多,牛黄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体外植黄牛胆汁分泌和排空规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之后最新发展的一项培植牛黄技术。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首次截断胆总管,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相似文献   

11.
采用肠管运动实验的在体法和离体法研究证明,天然牛黄、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对家兔在体肠管和离体肠管平滑肌的收缩强度和收缩频率均无明著,中胆红素培植牛黄,低胆红素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三者之间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亦无显著性差异。采用大鼠胆管插管法,观察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对大鼠胆汁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低胆红素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相似,三者均能显著地增加大鼠胆汁的分泌量。从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胆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例国内外产地不同的天然牛黄和53例内蒙古不同地区生产的培植牛黄中胆红素、胆酸含量测定及含量分析表明,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含量为32.55~67.70%,平均含量为48.39%;胆酸含量为0.93~15.16%,平均含量为7.35%。培植牛黄中胆红素的含量为16.8~44.30%,平均含量为11.46%;胆酸含量为4.98%~49.16%,平均为16.76%。天然牛黄中胆红素的含量高于培植牛黄中的含量,而胆酸含量则明显低于培植牛黄。  相似文献   

13.
1牛黄的药用价值牛黄是牛胆囊中形成的结石,历来被誉为中药之上品.《责具有清热化痰、利胆镇静及开窍的功效,能治疗热病神昏、濒病发狂、小儿惊风抽搐、咽喉肿痛以及痈疮肿毒等症.因此,牛黄供求紧缺,价格贵于黄金.2有牛黄牛的特征根据各地经验证明,有牛黄的牛大多数具有以下特征:特别瘦弱,眼睛发赤,毛管发亮,夜间常吼叫,食欲减少,喜饮水.具备此特征的牛,大多数有牛黄.取牛黄要及时,迟则易被胆汁浸润染成黑色.3采收与加工牛黄全年可产.越是瘦牛,在屠宰时,越应注意牛的胆囊、胆管、肝省三处有无硬块、结石,如有即为牛…  相似文献   

14.
武汉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体外培育牛黄技术,经过近半年的投产运行,其体外培育牛黄的年产量可达到5000kg,数量和品质可替代全国的名贵中成药天然牛黄。昨日,武汉市委宣传部对外宣布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湖南省培植牛黄的研究与生产现状,影响培植牛黄产量与质量的因素,并对湖南省培植牛黄研究的潜力进行了正确的估价。  相似文献   

16.
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培植牛黄产量的影响罗炳泰,潘淑英(新疆塔里木农垦大学动物科学系,阿拉尔843300)牛黄是名贵中药,70年代末期我国首次在牛胆囊内培植牛黄试验获得成功,80年代中后期我国广泛开展牛体胆囊内培植牛黄实验与推广。1992年福建植黄手术队...  相似文献   

17.
通江牛黄菌种的分离、鉴定和驯化李富育,余伯贵,吴厚明(四川省通江县畜牧局,635700)陈尚林,王珍兰(四川通江县卫生防疫站)人工培植牛黄是一项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如何培育优良的致黄菌来提高牛黄产量和质量成了研究的核心。本文从产天然牛黄的黄牛胆汁...  相似文献   

18.
天然牛黄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然牛黄形成机理探讨任成林(河北省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075131)天然牛黄是牛体内胆囊、胆管和肝胆管中的结石,是名贵的中药材。天然牛黄形成率很低,仅在0.1%左右;产量少而医用需求量大,历来供不应求。因此,国内许多单位推广应用在活牛体内培育牛黄...  相似文献   

19.
发黄牛胆囊炎的病理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天然牛黄形成机制,对10例形成天然牛黄的胆囊和1例健康牛胆囊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和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形成天然牛黄的胆囊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多数表现为慢性腺体增殖性胆囊炎,个别为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型。胆囊腺体分泌机能增强,分泌物以粘蛋白和粘多糖为主,尤其硫酸化糖蛋白分泌增多构成了牛黄形成的网状支架,从而促进牛黄的形成。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牛胆囊炎发生时,不仅腺体和腺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药典(2010版)中正品药材南柴胡和北柴胡的性状及显微特征比较,完善药典(2010版)中未收录的南柴胡的形态鉴别特征。方法:本实验通过对南、北柴胡原药材的性状,根横切面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比较鉴定,明确两种药材的形态鉴别特征并比较两者的不同,完善南柴胡的显微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