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LMDI模型的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分解各因素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及影响强度,识别其主导因素,对提升粮食产量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1980-2010年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变动的区域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0年间,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1.01亿t,县域粮食产量“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苏北、皖北、豫东和鲁西地区的粮食增产显著;2)4个因素中,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复种指数次之,而粮作比例和耕地面积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黄淮海地区粮食产量的增加;3)县域粮食生产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县域之间在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效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使苏北、皖北和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显著增加;而粮作比例效应、复种指数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的叠加使鲁西县域的粮食总产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耕地流转价格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究耕地流转价格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该文以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关联分析研究了耕地流转租金的空间集聚状况和空间布局,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去揭示耕地流转租金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局趋势上,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在东西方向呈现明显的倒“U”型,在南北方向上总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全局Moran’s I达到0.63,表明耕地流转租金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聚现象;热点分析发现耕地流转租金的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南太行山前平原和豫东平原地区,次冷点区域分布于次热点区外围,冷点区主要布局在豫西伏牛山区和豫东南大别山区;相关分析表明耕地流转租金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影响因子具有显著的统计相关性和空间耦合性;空间计量模型结果显示,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拟合效果优于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其中耕地平均质量等别、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模型中分别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GDP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共线性,从而解释了GDP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系数为负的原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当模型只引入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和农民人均纯收入2个变量时达到最优。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耕地流转租金在省域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耕地流转租金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上,耕地流转租金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耕地平均质量等别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较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对耕地流转租金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段健    徐勇    徐小任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5):381-388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是否会引起区域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利用1985—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县级单元人口、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单产等数据,采用分级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探讨不同时期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分别达4.45×107 t和396.53 kg,分别为1985年的1.97,1.39倍;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平衡,284个县级单元之间粮食产量相差较大,1985—2015年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呈现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转移趋势;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单产支撑,1985—2015年粮食增产2.19×107 t,其中单产贡献率达94.25%,面积贡献率仅5.75%,但近几年单产贡献率下降应引起重视。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的认识,为区域制定粮食生产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耕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银贵  程烨  付梅臣  边振兴  郝银 《土壤通报》2007,38(6):1123-1126
耕地的人口承载潜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耕地粮食单产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每千人粮食单产量来反映耕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将历年千人粮食单产量分成5个等级来反映耕地的人口承载力的年景状况。然后采用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运用加权马尔科夫链预测未来耕地人口承载潜力状况。本文以三峡库区开县1960 ̄2004年的粮食产量、耕地面积、人口数量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考察数据,运用加权马尔科夫链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加权马尔科夫链在耕地人口承载潜力应用上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庄浪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施了以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林草植被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人饮工程建设、生态能源建设、移民工程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县粮食总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995年的7.6万t、640.5元增长到2006年的13.9万t、1 658元,分别提高了82.9%和158.9%,其中2001—2005年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递增率为7.8%。庄浪县的水保生态建设,为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之间的空间相关性,选取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和翻耕作为农业碳排放源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和谷物单产作为农业经济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各指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2001年、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和谷物单产之间均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和低—低聚集区较多,而低—高和高—低聚集区较少。2001—2015年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谷物单产变化之间为空间负相关关系,与单位耕地面积农业GDP变化之间为空间正相关关系。农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与农业经济各指标变化之间LISA聚集区空间异质性突出。  相似文献   

7.
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了揭示粮食生产的异质性,应用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和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深入分析了1980-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3647×104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平原区和产量大县集中;县域粮食总产量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空间差异增大,人均粮食极化态势加剧;粮食生产热点区向内陆平原区偏移,辽宁中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明显增加,坝上高原区和冀北辽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总产量下降,县域粮食供需矛盾的区域差异加剧。最后,SEM模型分析表明,县域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前期粮食产量是县域粮食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和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2004年太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873元,比2003年增长15.4%,增幅高出2003年6.3个百分点,创下了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新高,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在全省位居第一。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结构来看,非农纯收入占到81.5%。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潜力来看,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亲民政策的落实,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县域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和GIS技术相结合,揭示了1980-2009年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空间格局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明显缩小,空间结构呈纺锤型(中间集中型),集中于中上收入区、中下收入区和低收入区3种类型,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县域之间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集中分布,高收入区集中于浙赣铁路及京九铁路北段沿线,低收入区集中在赣南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53.85%、69.23%、65.93%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以渝西地区11个气象站点2004-2010年的连阴雨、洪涝、高温累积天数,以及各区(县)相应年份统计年鉴中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为原始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县域尺度上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累积天数的空间特征及其对渝西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渝西地区县域层面的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的累积天数和年际波动幅度差异明显;同时,连阴雨、洪涝、高温灾害的累积天数每增加1%,将导致渝西地区粮食单产分别减少0.036%、0.015%和0.31%.针对连阴雨、洪涝、高温三类气象灾害制定相应的减灾政策,有助于保障渝西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平原粮食均衡增产潜力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当前区域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向压力下,为了了解粮食主产区增产潜力、区域内部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该文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均衡增产途径分析,初步研究了黄淮海平原均衡增产潜力及其空间分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黄淮海平原增产潜力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粮食增产潜力达到3 304.57万t,空间上表现为南部平原区高于西北部平原区;黄淮海平原粮食增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型和低低集聚型;在增产潜力及增产潜力空间分布模式引导下,黄淮海平原土地整治类型区划可分为中低产田改造区,包含258个区县;农用地整理区包含24个区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区,包含20个区县;土地开发区,包含7个区县。通过均衡的思想,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的产量,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均衡增产方向和途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的特点,随后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区县尺度对重庆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呈周期性波动特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均粮食占有量起伏较小,基本维持在356.5 kg/人左右,人口增幅略小于粮食产量增幅。2009年重庆市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都市发达经济圈的8个区县以及渝东北翼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粮食亏缺、人口超载,渝东南翼的大部分区县以及渝西的大部分区县表现为人粮均衡,只有合川区、南川区、黔江区、石柱县和秀山县5个区县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因此必须加强重庆各区县以及重庆市与其他省市之间的粮食贸易和调配来满足人口超载区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该文从自然条件因素、环境条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因素中选择了34个影响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因子,利用隶属度函数对其进行标准化,通过障碍度计算详细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可持续土地利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34个因子中人均农业总产值、粮食单产、芦苇地占地率、农业用地率、城镇化水平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其中芦苇地占地率在1996年以后始终是第一障碍因素,而人均农业总产值的限制主要出现在1998年之前,之后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未构成障碍;粮食单产和农业用地率的影响主要出现在1996年以后;林草覆盖率、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和农村电气化水平在一半以上的年份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构成障碍;在1994年之前,农民人均收入障碍度较大,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分析对比全国123个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1991−2017年观测产量与所在县统计产量的年代际、变异系数和倾向率的差异;利用2006−2010年各县冬小麦种植面积平均值省内占比作为权重因子,将县观测产量与县统计产量加权集成为省级尺度观测产量和省级尺度统计产量,并与统计局发布的省公布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省级尺度三种不同产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倾向率差异。结果表明:(1)县观测产量和县统计产量均表现为高产县数量增幅明显,低产县数量减幅明显;21世纪10年代两者均为高产年代,21世纪00年代两者差值达到峰值。(2)县尺度变异系数观测产量离散程度高于县统计产量,49个县观测产量的变异系数小于0.20,仅8个站大于0.40;72个县统计产量变异系数小于0.20,仅9个站点变异系数大于0.30。(3)各县观测产量中有73个站点倾向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大多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冬小麦主产省;100个县统计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4)21世纪00年代为各省观测产量和统计产量的高产年代,20世纪90年代为低产年代;山东、安徽、河北、江苏、陕西和山西等省10a观测产量的平均值在各个年代均高于省统计产量平均值。(5)除新疆和山西外其余省份省级尺度观测产量倾向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所有省份省统计产量和公布产量倾向率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产量增幅均为正值。总体来说,基于观测产量的冬小麦产量序列可以为产量预报提供新的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中的农业水资源经济价值核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水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是科学管理水资源、制定合理水价和形成灌区有序水市场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无关于水资源经济价值统一而权威的核算方法,更不必说针对粮食生产中的农业水资源经济价值核算的研究.该文依据收益还原法基本原理,采用C-D生产函数理论构建了粮食生产中的农业水资源经济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生产中,水稻生产的水资源纯收益最高,玉米次之,小麦最低;黄淮海地区农业水资源的平均经济价值为1.02 元/m3,各省(市)之间略有差别;当前,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农业水资源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陕北黄土高原分为6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笔者从土地利用结构、生物群落、产值结构、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和转化效率、粮田氮素循环、作物水分利用率、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来分析各系统的生产力,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从现状分析结果来看,以延安市庙沟为代表的梁状丘陵果林农牧系统,由于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经济效益最高,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1166.7元,比周围村高1.9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44.6人,比百亩草地供养人数高8.3倍,至1995年可供养217人。以米脂县泉家沟为代表的峁状丘陵果粮副牧系统,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退耕还林种草,年土壤侵蚀模数由60年代的16000t/km2降低到3000t/km2,1990年人均纯收入656.4元,比周围村增加1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95人,比种粮食多供养9.1人,至1995年可供养190人。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平原耕地变化及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研究区域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影响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该研究采用耕地变化强度模型、分异指数模型、粮食生产空间转移模型等方法,分析黄淮海平原2000-2008年间耕地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8年黄淮海平原耕地数量净减少38.49万hm2,形成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和天津-沧州-济南-济宁-徐州-连云港2条耕地锐减廊道,造成粮播面积净损失46.45万hm2,而耕地质量降低则造成粮食产量净损失270.37万t。粮食播种面积和高等地的增加主导海河平原东、东南部和黄淮平原东、南部县域粮食生产能力增强,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低等地补充大量被占用的高、中等地则主导海河平原西、北部和黄淮平原东北、西北部县域粮食生产能力退化,为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植物诱抗剂对尿素氮利用率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植物诱抗剂配伍尿素和控释尿素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对尿素包膜(CRU)、包膜尿素配施诱抗剂(CRUR)、尿素配施植物诱抗剂(UR)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小麦大田试验,以尿素(U)和无氮(CK)处理为对照,共设置5个处理。结果表明:(1)尿素配施诱抗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比尿素处理显著提高23.6%和10.1个百分点,纯收益显著增加3 269元/hm2。(2)CRUR处理较CRU处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14.5%和12.4个百分点,纯收益显著提高2 361元/hm2;比UR处理显著提高16.3%和11.9个百分点,纯收益增加2 446元/hm2。(3)在小麦拔节期即氮肥最大效率期,CRUR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比CRU处理显著增加29.5%,比UR处理显著增加88.2%;CRUR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比UR处理显著提高34.4%。控释尿素配施植物诱抗剂可实现两者协同增效,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关键期土壤氮素供应强度、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纯收益,为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