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空间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架桥桥墩也成为了园林绿化的展示空间。为提高宁波地区高架桥桥墩立体绿化效果,经实践,对高架桥桥墩立体绿化成败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广州市高架桥底的绿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高架桥底的景观设计与空间整合的规划提出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当前,城市高架已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架的特殊结构导致了其桥底绿化环境日益苛刻,如何进行高架桥底绿化已成为绿化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高架桥底绿化苗木生长环境情况,提出了相关绿化措施,以期为寻求更好的绿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架桥空间植物景观自身特点,对福州市高架桥14个空间植物景观的物种多样性、生活型结构多样性、与生境和谐度、绿视率、空间层次丰富度、色彩形态丰富度、展现地域特色、与背景和谐度等因子进行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从视觉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共8个评价因子建立高架桥空间景观美感度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州市高架桥14个空间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高架桥空间植物景观等级达到Ⅰ级的有4个,占28.6%;达到Ⅱ级的有9个,占64.3%;达到Ⅲ级的有1个,占7.1%。说明福州市高架桥空间植物景观的整体水平较好,植物能够适应高架桥环境,物种多样、长势良好,立体绿化较为完善,绿视率较高,雕塑小品、园建等景观要素结合较好,景观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为营造良好的高架桥空间景观,选取成都市二环路高架桥下具有代表性的10个交通节点,对桥下环境特征、绿化植物种类、配置方式、生长状况及景观效果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桥下植物种类单一、配置单调、景观效果差、隔离防眩功能不突出等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及可选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出现了大量的阴生环境,对于城市绿化覆盖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论是高楼的屋顶绿化还是城市中心的绿化休闲广场,或立交、高架桥下,都需要绿化,因而,选择合适的耐阴植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植物的耐阴性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耐阴植物。  相似文献   

7.
城市高速发展,高架桥越来越多,在为城市提供便捷的交通同时,人们对它的绿化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就谈谈如何对大量的高架路做好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适宜郑州地区高架桥绿化应用的现代月季品种、打造高架路桥亮丽景观,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植株性状、花部性状、抗性3个层面,对20个不同月季品种的12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选出适宜的高架桥应用月季品种。结果表明:连续开花能力、株型,以及绿期为影响高架桥月季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聚类分析,将20个月季品种划分为适宜、可用、备用、不适宜4个等级,1级(适宜)5种,2级(可用)8种,3级(备用)5种,4级(不适宜)2种。通过郑州市高架桥月季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的仙境、莫海姆、红从容、安吉拉、小桃红5个月季品种在高架桥上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生长势和观赏性,适宜在郑州地区高架桥彩扮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的优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区的土地变得愈发稀缺,交通量也大幅增加,高架桥已成为城市缓解交通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建造的过程中,桥面与地面形成的空间却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形成了剩余空间。研究分析了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现状,认为桥下空间利用应注意安全性、交通性、景观性,利用方式主要是公交站、市政设施或停车场、绿化公园与景观休闲场所。同时分析了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的问题。探讨了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设计的优化手法,主要应增加照明、色彩、城市家具、材料,以及增加适量的植物种植。最后,笔者以荷兰A8高速公路公园、苏格兰"凤凰之花"、我国广州东濠涌高架桥为例,具体介绍了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优化设计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10.
赵根 《浙江农业科学》2005,(5):415-415,418
红叶石楠(Photinia glabra)是从蔷薇科石楠属中选育的杂交种,因其新梢叶鲜红而得名,从新西兰、日本等地引入我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带从公路绿化、花园绿化到垂直绿化以及屋顶绿化、水面绿化、空中花园建设,绿化苗木的品种从传统的绿色树种转为彩叶树种,象红叶石楠这种彩叶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屋顶绿化、垂直绿化、高架桥的绿化、水面绿化等等因其主根发达以传统土栽形式就难以实施,而且屋顶环境恶劣,植物容易干枯而死.  相似文献   

11.
春季顶浆造林作为植树造林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保证植树造林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顶浆造林这一植树造林的方式,分析其利与弊,希望能够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封山育林的概念、优点、规划、方式和措施的探讨,详尽的叙述了如何进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明确了封山育林的具体步骤,从而达到了封山育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弃耕砂田人工造林试验,并且以相邻的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为对照,对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2.6%,与农作物砂田、原生地裸地含水量相比,分别高出9.5%和40.7%,这说明弃耕砂田的保水效果虽较新砂田有所下降,但较原生地裸地仍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在整个生长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虽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7月份达到最低.而经过8~9月雨季后,土壤含水量得到补充而快速增加;与对照相比,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含水量在(0~10 cm)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差异不大,但在1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观测研究初步表明,弃耕砂田具有植被恢复与利用必要的水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中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开展对石漠化的治理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试验以重庆市岩溶石漠化山地为研究对象,依据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结合石漠化生态恢复治理中环境造林的原则与要求,选择生物学特性表现为适应性强、阳性速生、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生态恢复治理中种植的先锋植物山桐子为造林树种,具体介绍了山桐子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造林技术,从而为岩溶石漠化山地的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提供造林经验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吉林省公路绿化的环境特征,总结出公路绿化树种的选择标准,选择适合吉林省公路绿化的大乔木35种、小乔木10种、灌木12种、藤本3种,为吉林省盐碱地、干旱、水湿等特殊环境提供适宜的绿化树种,最后为吉林省公路绿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营林造林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其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和推广前景为研究目标.主要包括:(1)对营林造林技术进行了简单概述;(2)重点从七个方面分析和探究了营林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具体应用;(3)针对营林造林技术的推广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为改进营造林成效人工调查方法和现有遥感监测方法的局限,研究不同分辨率、不同地域条件、不同造林年限的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效果。选取南、北方各1个具代表性的行政县为研究区,以生长1~5 a的营造林小班为对象,采用涵盖中、高分辨率的5种遥感影像,从不同分辨率的适用性、不同造林年限的保存状况监测、NDVI成林状况监测、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4个方面对营造林成效进行监测,并通过地面调查验证监测精度。结果表明:1)宜采用与营造林小班面积相适应的分辨率进行遥感监测,建议营造林小班平均面积<2 hm2的地区选取2 m或更高分辨率。2)相较于北方,南方营造林保存状况随造林年限增加上升较快,遥感监测保存率易偏高。3)NDVI成林状况遥感监测总精度达87.5%,北方精度高于南方3.2%,原因是南方易受到杂草杂灌的干扰。4)造林前地类监督分类总精度达72.7%,北方高于南方14.3%,原因是北方地类完整单一,易于识别。5)营造林成效采用遥感监测,成本仅为人工调查的40.2%。营造林成效遥感监测在监测效果和精度上能够满足调查需要,监测成本也较人工调查有很大优势,可作为营造林成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沙地造林,造林树种的选择是造林成活的关键措施之一。对靖边沙地造林树种选择和相关造林方法进行长期的试验研究、实践经验,优选出针、阔、灌、草20余种适宜树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为了尽可能的恢复自然,减少这种情况的发展,就需要进行人工造林。人工造林中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林木栽培技术,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的栽培技术。作为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人工造林所选择的植物,樟子松是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立地荒山分别试验环山掘壕、环山深拉沟、环山拉沟侧筑埂等整地形式,测定、比较不同整地形式与对照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整地形式的造林成活率及林木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掘壕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20多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20%以上,环山深拉沟及环山拉沟侧筑埂整地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林木初期高生长提高10%以上,造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