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第二次土壤普查取样点为背景,在原取样点再次取样分析,同时收集全县有关农田养收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农田养分来源钾氮供应以有机肥和化肥基本各占一半,而磷素供应基本上以化肥为主,农田氮素基本平衡,磷素略有孕余,钾素则明显亏缺。17年间农田养分状况有增有减,其中速效钾下降31.9%,PH下降近1个单位。为此,特提出调整农田养分现状的对策:一是调整化肥结构,协调氮磷钾施肥比例;二是增施有机肥料,重  相似文献   

2.
选择第二次土壤普查取样点为背景,在原取样点再次取样分析,同时收集全县有关农田养分收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农田养分来源钾氮供应以有机肥和化肥基本各占一半,而磷素供应基本上以化肥为主.农田氮素基本平衡,磷素略有盈余,钾素则明显亏缺.17年间农田养分状况有增有减,其中速效钾下降31.9%,pH下降近1个单位.为此,特提出调整农田养分现状的对策:一是调整化肥结构,协调氮磷钾施肥比例;二是增施有机肥料,重点推广稻草还田;三是增施石灰等.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低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了解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以及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地力的持续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14年河北省南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从1985年到2014年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利用1981年第2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测南皮县域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数据,探讨了耕层土壤养分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85—2014年南皮县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NPK养分输入由10701 t增加至23386 t,年递增率2.33%; NPK养分来源结构略有不同, NP来源以化肥为主,其次是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有机肥源;而K素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源。农田养分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占养分总输出的80%以上, NPK总输出由1985年的9093 t增加到2014年的18846 t,年均增速2.17%。从养分表观平衡的角度看,从1985年到2014年NP始终有大量盈余, P素盈余大于N素, N和P表观平衡率分别为16.8%~34.2%和26.9%~65.5%;若考虑有机氮的有效性问题,1985—2000—2014年3个时段有效氮盈亏率依次为18.1%、6.5%和-7.8%,有效氮平衡由盈余转向亏缺;而K素经历了由赤字逐渐向盈余的转变过程,由1985年的-33.5%赤字发展至2014年的33.6%盈余。受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影响,南皮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发生了显著变化,1981—2015年有机质由8.62 g·kg-1增至14.0 g·kg-1,增幅62.4%;全氮由0.542 g·kg-1增至0.908 g·kg-1,增幅67.5%;有效磷由2.0 mg·kg-1增加到20.8 mg·kg-1,增加了9.4倍。而碱解氮和有效钾变化不明显,分别由70.5 mg·kg-1和141 mg·kg-1增加到71.8 mg·kg-1和147 mg·kg-1,相对增幅仅为1.8%和4.2%。建议今后南皮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重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推广秸秆还田,通过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养分管理中应提倡“稳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对策,避免过多的盈余养分进入环境。  相似文献   

4.
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养分障碍与养分平衡及合理施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成土条件与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主要养分障碍及在农田系统养分平衡状况,并以 的效应及合理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英 《土壤通报》2002,33(4):268-271
本文对黑龙江省 1977~ 1997年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磷、钾三要素输入输出及其平衡状况、土壤养分变化状况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的变化趋势 ,提出了黑龙江省土壤实行稳氮减磷补钾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宏观计算和田间模拟试验两方面分析了江苏南部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的变化趋势,农田养分投入结构由有机养分为主转向以无机养分为主,农田养分内循环变弱,农田养分平衡N素由亏损转为过剩,P由亏损转为持衡,但K素亏缺愈加严重。指出增加P、K肥投入,适当控制N肥投入,在机械化条件下增加有机肥的投入是合理调控该地区农田养分平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田肥料投入监测与养分平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15年对农田肥料投入与产出的定点监测,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有机肥投入量减少较快,平均年递减率达9.3%;农田氮素投入过剩,化学氮素中稻和棉花田增加了89.8%;磷素基本达到平衡;而钾素投入严重不足,1999年四种作物钾素平均亏缺108.9kg/hm^2,从而导致农田速效钾含量下降过快,平均年下降2.7mg/kg,在今后的施肥中应加大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各种途径增施有机肥,使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农田养分再循环研究Ⅲ.粪肥的氨挥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钱承  鲁如坤 《土壤》1994,26(4):169-174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化肥的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从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来说,农业的出路在于逐步建立“低投入的持久农业”,这需要通过扩大农业再循环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9.
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评价的试点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研究了黄淮海平原二个主要农业自然经济类型区定位监测点的农田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并用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进行评价。玉田县和陵县试区,N盈余分别平均为82.7~107.1、32.0~184.2kg/hm^2.a可能会造成N素的大量损失和引起较严重的环境污染;P2O5盈余分别平均为21.1~22.9、74.3~77.5kg/hm^2.a,玉田县试区磷肥的施用基本合理,而陵县试区磷肥未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农田肥料投入与养分平衡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太湖流域9个县市的700多份实地作物施肥情况调查,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综合分析了太湖流域目前农田肥料投入以及氮、磷养分的平衡(盈亏)状况,重点进行了大田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氮、磷肥料投入量、养分平衡状况以及有机肥和化肥投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养分投入和盈余状况整体上均高于粮食、油料作物,而大宗粮食、油料作物的周年养分投入支出基本平衡。蔬菜播种面积尽管只占到所统计4类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但是其施磷量却达总施磷量的50%以上,而磷素是造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之目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固始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河南省固始县生态农业的现状、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模式,提出了基地建设、示范小区建设、配套项目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对策。建立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是实现固始县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兴国县土壤侵蚀演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利用1958年、1975年、1982年和1996年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土壤侵蚀强度栅格分类图。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出了10多种景观类型参数,并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上定量地分析了兴国县土壤侵蚀的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状况从1958年到1996年已发生了明显的好转。此期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时期:即1958年到1975年的侵蚀加剧时期和1975年后的侵蚀减退期。到1996年,兴国县无明显侵蚀的面积已达到全县面积的74.6%,严重土壤侵蚀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1975、1982、2000年4期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图,空间配准及矢量化后,制成栅格分类图。在IDRISI 的CROSSTAB模块下分别计算了1958年到1975年,1975年到1982年及1982年到2000年的土壤侵蚀等级转换矩阵。根据该矩阵对兴国县土壤侵蚀的情况分期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时期内,兴国县的土壤侵蚀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1958年到1975年的侵蚀加剧期,1975年到1982年的自然恢复期,1982年到2000年的全面恢复期。到2000年,强度侵蚀的面积明显减少,无明显侵蚀的面积已达到全县面积的74.7%,严重土壤侵蚀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河南省固始县生态林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对策。在固始县生态林业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改变种植模式、采取多方投资等是逐步恢复和扩大生态林、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兴国县坚持综合治理红壤 2 0年 ,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 162 0 66km2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1167 67km2 ,年土壤流失量由 110 6万t下降为 3 3 1 2万t,保水效率增加 2 4% ;2 0 0 0年与 1982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增长 3 8 5倍 ,农业总产值增长 5 8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0 2倍 ,贫困人口减少 67 7%。介绍了搞好水保生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As a case study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Xingguo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China, was once one of the most severely eroded reg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However, its soil erosion has been completely controlled in recent years. This county was historically full of forest as well as waterways that were well protected and soil erosion was seldom seen even by the mid-19th century. However, large areas of forest were destroyed after that period due to over-logging, which resulted in excessive erosion, bare hills, and mountains devoid of vegetation. Fortunately, soil erosion in Xingguo has been controlled gradually since 1982 after the county was appointed as 1 of the 8 Key National Level Erosion Control Regions. In this study, a raster (grid) soil erosion map was collected on the basis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maps from 1958, 1975, 1982 and 2000 with the aid of GIS software (ARC/INFO). Over 10 landscape indic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FRAGSTATS software for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A set of free spatial statistics that address a fundamental problem in GIS, and soil eros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in the county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t the landscape and class levels, respectively. Moreover, transformations of soil erosion types from 1958 to 1975, 1975 to 1982, and 1982 to 2000 were also calculated using the CROSSTAB module in IDRISI softwar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the landscape level, heterogeneity of soil erosion decreased. This was supported by decreasing tendencies of patch indices SHDI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EI (Shannons evenness index), and IJI (Interspersion and juxtaposition index). This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severely eroded soil typ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non-apparently eroded or slightly eroded types. Meanwhile, at the class level, a consistent pattern was found where the surface areas of non-apparently eroded or slightly eroded lands increased, and moderately, severely, very severely and extremely eroded lands deceased. In general, soil erosion in Xingguo County experienced three pronounced phase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s: the exacerbation phase (1958–1975), the alleviation phase (1975–1982), and the overall alleviation phase (1982–2000). By the year 2000, 74.6% of total territory of this county was covered by land with no significant soil loss, indicating that severe soil erosion had been substantially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17.
42年来兴国县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音  潘贤章  孙波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24-27,71
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域,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借助6个不同时段的黑白航片、MSS影像和TM数据为信息源,在建立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对全县3 215 km2范围内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县从1958—2000年42 a期间,土壤侵蚀的变化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前,全县的侵蚀面积在2 000 km2左右;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初到2000年,该县被列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区,侵蚀面积在18 a间共减少了739 km2,平均每年减少41 km2。将1992与2000年的土壤侵蚀图叠置分析可以看出,该县5个侵蚀等级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侵蚀等级的转变方面,大约有34%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发生了改变,其中以改变一个等级的面积为主,大约有66%的侵蚀面积其侵蚀等级未发生变化,说明兴国县的土壤侵蚀已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兴国县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工程的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资料重点分析了兴国县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工程的成效。1983—2005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0%,山地植被覆盖度上升了43.4%,年泥沙流失量减少了67.6%,河床普遍降低0.4 m,有林地面积净增5.4倍,土地产出率增长54.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7倍,贫困人口减少了12.9万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变成了绿树掩映的小康县。总结了管理上的成功经验与技术上的五大治理模式。在分析了治理成本后认为,国家的水保重点工程是极具前瞻性的,其出发点是正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与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受市场经济驱动和退耕还林的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空间不断被压缩。为协调地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基本农田需求数量预算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采用"反规划"理念和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思想,构建河北省卢龙县网络状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基本农田划定的约束框架。同时,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划分了县域栅格单元的空间建设开发适宜程度,并选取适宜度高的栅格单元用来作为预留建设用地。研究以卢龙县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中、高安全格局和建设用地适宜度低的地区叠加作为基本农田配置重点区域,将预测目标年36 800.27 hm2基本农田按照耕地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布局到各乡镇。其中,位于生态基础设施中安全格局范围内,建设用地发展适宜度不高的燕河营镇、卢龙镇、印庄乡和潘庄镇面积为15 570.45 hm2,占基本农田总量的42.31%。结果表明,基于生态导向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能够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为未来发展预留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保护基本农田。在新视角下构建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生态及建设适宜度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从生态保护和空间战略上实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该方法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能够为地区基本农田空间配置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