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5,(11):39-40
<正>中蜂活框饲养在养蜂书籍上称为科学养中蜂,相对中国传统的中蜂土法饲养,也就成了落后的养蜂方式。本人以活框、传统两种方式饲养中蜂多年,总结对比,发现各有所长。我把活框养蜂的技术注入到中蜂土法饲养的管理中,经反复实验,给传统中蜂饲养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此,我把自己的经验,作为对中蜂传统饲养的入门知识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喜爱中蜂传统饲养的人们有所帮助。传统养蜂的好处是蜂具简便,蜂种易得,投资少,  相似文献   

2.
我是 2 0 0 2年开始订阅《蜜蜂杂志》的 ,由原来对养蜂一窍不通 ,到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 ,是《蜜蜂杂志》帮了我的大忙。《蜜蜂杂志》内容丰富 ,刊登的文章通俗易懂 ,是养蜂人学习交流的极好园地。2年来 ,我认真学习《蜜蜂杂志》中的养蜂技术 ,借鉴各地蜂友们成功的养蜂经验 ,由原来的 3群蜂发展到了现在的 60群蜂。今年我饲养的蜂无一群患病 ,蜂螨危害也降到最低点。尤其在今年山东雨水较多的情况下 ,蜂群基本上没有螨害。蜂蜜、蜂蜡、蜂胶生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由于我对养蜂事业的爱好 ,养蜂技术不断提高 ,在我的家乡已小有名气 ,邻村的…  相似文献   

3.
越冬蜂的繁殖好坏直接关系到来年养蜂生产的经济效益,如我县一年中定地饲养的蜂群,主要有刺槐和荆条两大蜜源,越冬蜂繁殖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刺槐花期蜜浆收入,所以在养蜂生产中,特别是定地饲养的蜂群越冬蜂的繁殖尤为重要,笔者在近几年实践中总结出了4条繁殖越冬蜂的改进措施,供同行们参考。一、改进治螨办法我地饲养的蜂群,一般是越冬前治螨,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因为大小蜂螨7、8、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也有了生路我是个初学养蜂的残疾人,42岁。我在繁重的农活中挣扎到现在,不知哭过多少回。1994年5月份,我在本地范师傅的帮助下,买得60脾蜂定地饲养。范师傅费尽苦心帮助我学习和运用“数控养蜂法”,到1994年夏天达到了300多脾蜂,到年底有越冬...  相似文献   

5.
<正>无锡是我国引进意蜂及蜜蜂现代饲养技术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华绎之等养蜂老前辈的示范与努力推动,无锡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养蜂能手、高手。至今,华先生仍然是无锡养蜂人的骄傲。随着转地放蜂的兴起,无锡养蜂人又随蜂转地,将蜜蜂现代饲养技术传播全国,并在自己所到的放蜂之地,热心传帮当地养蜂人,对我国现代养蜂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无锡蜜蜂现代饲养发展迅猛,使蜂产品加工也随之被带动起来。例如,由无锡制药厂生产的"无锡王浆"曾经风靡全国。但那时由于没有成立养蜂协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养蜂生涯是从业余养蜂开始,记得开始买了群中蜂,视它为宝贝,一天摆弄几次,后来蜂跑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后我又买了几群中蜂,并订阅《中国养蜂》杂志,中蜂是养好了,就是产量不高。通过阅读杂志我了解到意蜂产量高,好管理,于是我又买了2群意蜂,开始了真正的业余养蜂。我养蜂的兴趣越来越强,于是建了一个意蜂场,发展到80多群蜂转战南北,开始了我的转地放蜂生涯。那时不知辛苦,哪有蜜源就到哪去,年复一年,头发白了,转地放蜂已力不从心,又搞起定地饲养。有多少收多少,总比搬运蜂群强,图个舒  相似文献   

7.
李易谷 《中国蜂业》2013,(7X):54-55
<正>2010年4月,我到江苏省大丰市董志峰蜂场,遇到相识——内蒙古赤峰市郊李悦,他邀请我参观他的养蜂专用车(以下简称蜂车)。当我见到蜂车长约8米的车厢两侧,钢架每层摆放15继箱共四层60继箱蜜蜂忙碌飞舞,出于养蜂职业的敏感,我疑惑地问李悦:"蜂车会发生偏蜂吗?"已转场3地有4个月蜂车饲养经验的李悦答道:"蜂车没有偏蜂现象。"5月份,我先后到李悦在河北保定、北京昌平、吉林集安三处洋槐场地,对蜂车进行观察也未发现我所担心的偏蜂问题出现。于是我想起蜂书上描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我抱着对养蜂的浓厚兴趣,拉开了我业余养蜂的序幕.头两年和蜂打交道,虽然不怕蜂螯,但在实际饲养中碰到了许多具体问题和难点,自己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9.
<正>定地养蜂是我国蜂农老龄化后普遍采取的饲养方式,即老龄化蜂农无力继续大规模转地养蜂后,根据家乡的气候特点和蜜粉源状况,利用自身在长期实践中掌握的养蜂技术和经验,长年定点饲养蜜蜂,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是转地蜂农结束游牧生活,并由"以蜂养家"向"以蜂养老"过渡的重要形式。一、蜂农老龄化的历史与现状以我街道(浙江省慈溪市坎墩街道)为例。我街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面积30.3 mm~2,人口4.77万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这些蜂友们家住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每户饲养蜂群在二十群以上一百群以下,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小转地放蜂,全部为业余养蜂。以产蜜为主。我的这些蜂友有养蜂50多年的,也有近几年开始养蜂的,年龄最大的蜂友70多岁,年龄最小的30多岁。虽然养蜂时间相差之大,但他们都能将蜂群养的全县大有名气,并年年有效益。蜂群无疾病,都能年年安全越冬,无损失,使外地很多养蜂户前来参观取经,包括专业养蜂场也前来交流。那么,我们这些蜂友们有哪些比其他养蜂人高明之处?那究竟在哪里?通过与其他蜂友交流,结论有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蜂王浆价格一跌再跌 ,许多蜂友认为 :饲养“浆蜂”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了。我是长年定地饲养“浆蜂”的普通养蜂员 ,对于“浆蜂”的生产、管理、规模等都随市场变化进行了改革、发展 ,以求适应本地区蜜粉源特点 ,形成自己的养蜂法。但我认定 :饲养“浆蜂”仍有生存之路。第一 ,在当前浆价条件下 ,我的“浆蜂”场仍有较大盈余。以1999年收支情况为例 :1999年我地(合肥地区 )王浆最高价为82元/kg ,最低价为40元/kg,全年平均价为52元/kg。我全年群产浆5.5kg,每群产浆收入286元 ;全年每群喂糖40k…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感谢信编辑部的同志们:首先我感谢贵刊办得好,杂志中的饲养管理内容使我学到了养蜂技术,广告内容让我知道哪家的蜂具、蜂药等最实惠,可以少花钱多办事。我从2002年春开始养蜂的,一下子投入近万元的钱,当时几乎绝望了,到2003年有了一线希望,到今年尝到了一点甜头。我家是贫困的地方,年销蜂蜜不上50公斤,2002年我将情况告诉了编辑部,编辑部的同志给我一个小蜂农回了信,并给我指了一条路,指明了方向,让我深受启发。我也学《中国养蜂》里面那些养蜂师傅将蜂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销路逐渐地打开。四年来我一直把那封信和《中国养蜂》都象珍品一样…  相似文献   

13.
我 70年代末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 ,现在定西县城关兽医站工作。 1 993年 ,我受一位朋友启示迷上养蜂后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越养越爱养 ,越养越会养。到去年底 ,我养蜂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养蜂 ,主要利用业余时间 ,并且是“幕后”指挥 ,具体管理全靠我的二儿子。原先 ,我采取转地饲养 ,每年随着四季变换 ,我的放养地点也不断变动 ,前几年多去榆中县 ,近几年则在县内移动。转地饲养 ,多有不便。去年 ,我改转地饲养为定点饲养 ,即多在家中放养 ,只在县内小转地。我饲养的 2 1群蜂 ,支付饲料糖、蜂药、蜂箱等费用 1 60 0余元 ,全年产蜜 1 1 0 0…  相似文献   

14.
伊朗养蜂的历史悠久,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意大利蜂的饲养。据农业部统计资料表明,由近4万名养蜂者饲养1百多万群蜂。近10年来,伊朗养蜂业发展很快,城乡的很多居民把养蜂视为有利可图的工作。每个养蜂者管理的蜂群数从12群到1000群不等,据估计1985年蜂蜜总产量大约为8000吨。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海宁市黄湾乡闸口村养蜂专业户马海江一家四口人,雇工2人,1987年饲养160箱意蜂,平均每箱毛收入550元,总的纯收入达70000元,在海宁市养蜂户夺头魁。蜂农马海江历来重视科学养蜂,主要抓好以下几条措施:一、选好放蜂场地。蜜源是养蜂基础。马师傅转地饲养,从实际出发,确定放蜂场地,不盲目乱转。早春,蜂群在本地采油菜,后到镇江采油菜。初夏,蜂到李庄采洋槐,再到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养蜂由原始的土法饲养进入活框蜂箱饲养,这是养蜂技术发展的一次飞跃;而由活框饲养进入到巢箱和继箱分层饲养,将子脾、蜜脾分开,这又是养蜂技术发展的再一次飞跃。而目前根据国外养蜂技术发展的动向结合我国养蜂生产的实践,将蜂  相似文献   

17.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3,54(4):18-18
我是个业余养蜂爱好者 ,养蜂 2 0余年 ,曾有过一次滥用药物的教训 :记得是 1983年开始养蜂 ,春天出窖群势很好 ,我用抗生素类药和磺胺类药来预防蜂病 ,由于用药过量 ,只见蜂群大片子不封盖 ,最后 10多箱蜂全部垮掉 ,不得不重新买蜂。这次教训后 ,我采取饲养强群 ,综合治理的办法。 2 0多年来 ,除治螨外没有饲喂任何药物。一、饲养强群 ,增强抗病力春季蜂群排泻后 ,立即合并弱群 ,群势在 3框足蜂以上 ;夏季繁殖期不能低于 5框足蜂 ;秋季流蜜期及准备越冬群不能低于 10框足蜂。只有饲养强群才能有强的防病、抗病能力。二、定期更换蜂箱春季排…  相似文献   

18.
引进“浆蜂”良种是定地养蜂提高效益的有力措施,可不少人引进了良种而蜂王浆产量提得不高,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及经验,仅供参考。1995年,我改为定地养蜂,曾两度从浙江引进“浆蜂”良种,使蜂王浆产量从原来30~40g提高到60~70g,但总达不到广告中所承诺的产量。为了提高养蜂效益,谋求蜂场发展,2001年,我写信请教于曾在《蜜蜂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关于“浆蜂”科学饲养文章的沈育初先生,并从他那里一次性引进了2只“浆蜂”种王。在随王寄来的信中,沈先生提出“浆蜂”良种必须“良法繁育和因地制宜的良法饲养”,并在信尾着重指出“良种良…  相似文献   

19.
每个养蜂人都希望自己蜂壮群强,以便实现较好的养蜂效益。饲养强群需要三个必备的条件:一个好品种,一套科学养蜂技术,充足优质的饲料。饲养蜜蜂在我地有着良好的基础,我地对于批量生产的蜜蜂饲料的使用刚刚起步,多数蜂农只是向蜜蜂索取蜜蜂产品,而没有舍得主动投入饲喂,常常出现蜂群瘦弱、见子不见蜂,导致相同蜜源场地、别人取蜜我喂蜂等现象。但是,在观念新型的李建  相似文献   

20.
《中国蜂业》2011,62(9)
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和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拟定2011年10月在北京市召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第3次、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次学术研讨会,会期2天。会议主办单位蜂产业技术体系饲养与机具功能研究室、中国养蜂学会蜜蜂饲养管理专业委员会。会议承办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