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田间采用施药接虫隔离、施药不接虫隔离、不施药隔离、对照(不施药不隔离)4种处理方法,研究了牛角花齿蓟马对苜蓿的传粉作用。结果表明,对照处理苜蓿平均结荚数和平均种子产量均高于其余3个处理,分别为340.33个/10茎枝、0.709 1 g/10茎枝。其次为施药接虫隔离处理,其平均结荚数和平均种子产量分别为57.67个/10茎枝、0.175 7 g/10茎枝,是不施药不隔离处理结荚数和种子产量的16.95%和24.78%,表明牛角花齿蓟马对苜蓿有一定的传粉作用,但是传粉作用很微弱,传粉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2.
3.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株高和分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牛角花齿蓟马是我国北方为害苜蓿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苜蓿的产量与质量,在室内研究了田间筛选出的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Ta、TS、GN1、DF、Lak和G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为害在株高增长上具有耐害性,S、DB、XJ、Sa苜蓿在株高生长方面耐害性差;在分枝方面,GN1、Ta、XJ、DF、G3苜蓿表现出较强的耐害性。综合去虫后30d各苜蓿品种的相对株高和分枝生长结果得出,Ta、GN1、DF、G3和XJ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具有生产意义上的耐害性。 相似文献
4.
以筛选扦插的抗蓟马无性系R-1和感蓟马无性系I-1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虫口密度牛角花齿蓟马若虫持续为害后苜蓿的受害指数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的受害指数均升高,但R-1的受害指数显著低于I-1(P0.05);受害后,R-1和I-1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在7头/枝条压力下,株高分别下降了33.44%和36.90%,茎粗分别下降了18.64%和28.98%,节间长分别下降了21.64%和23.60%,叶面积分别下降了23.39%和37.91%;受害后,R-1和I-1的节间数均显著持续增加,在5头/枝条压力下分别增加了29.85%和37.78%;在低虫口压力下,R-1和I-1的单株生物量显著上升,在高虫口压力下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说明R-1、I-1在牛角花齿蓟马低虫口密度为害下产生补偿生长,在高虫口密度下表现为不足补偿。此次试验表明,抗蓟马无性系R-1受害后的各项生长指标和补偿生长能力均优于感蓟马无性系I-1。 相似文献
5.
不同苜蓿品种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8个苜蓿品种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不同密度成虫为害后的抗性表现,并从株高、分枝数及产量损失率3个方面测定,以揭示各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以及苜蓿抗蓟马研究的最适接虫量.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各苜蓿品种植株的为害指数明显上升,M8和HA-3苜蓿均表现为抗牛角花齿蓟马,Ja苜蓿表现为高感蓟马,其他苜蓿品种处于中等水平;产量损失率M8、HA-3最低,Ja最高,在株高和分枝方面呈现相同规律;研究表明M8、HA-3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耐害性最高,Ja苜蓿的耐害性最差.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的抗性生理机理,测定了不同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下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1, 3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升高,在高虫口密度(5, 7头·枝条-1)下,SOD, GPX活性先上升后下降;I-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的SOD, GPX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二者各接虫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CAT活性均下降,且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过程中,R-1无性系各接虫处理可溶性蛋白的减少量、游离脯氨酸的增加量及CAT活性的下降速率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SOD, GPX活性的升高是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诱导抗性的一种表现,R-1无性系在低虫口密度下其SOD, GPX活性持续升高而表现为抗蓟马,I-1无性系对蓟马为害的诱导抗性反应滞后于R-1无性系而表现为感蓟马. 相似文献
7.
8.
运用为害指数法,对宁夏地区主栽的2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室内蓟马抗性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主,占混合种群数量的75%,室内试虫群体结构与大田相仿。结果表明:供试26个苜蓿品种中,先行者、甘农9号、WL298HQ、耐盐之星、三得利5个品种的为害指数小于25.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而皇后、盐宝、阿迪娜、WL354HQ 4个品种为害指数大于40.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同时从株高、分枝数及干草产量等方面对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蓟马为害后,抗性较强的苜蓿品种其株高绝对增长率、分枝相对增长率及干草产量损失率均高于抗性较弱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10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初孵若虫为试虫,在苜蓿三叶期和六叶期,接入蓟马若虫任其为害,5d后取样测定苜蓿植株的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各苜蓿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三叶期受害后下降,六叶期受害后升高。在三叶期和六叶期,抗性品种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虫品种和高感品种;各苜蓿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在三叶期和六叶期受害后均显著升高,感虫品种植株体内积累的丙二醛的量显著高于抗虫品种。可能是抗虫品种体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推迟或蓟马为害诱导植株产生的防御性化学物质刺激了植株的酶促反应,从而增强了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施磷是否能有效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以感蓟马苜蓿品种甘农3号和抗蓟马苜蓿品种甘农9号为材料,设0,6,12,18(P2O5) g/m2等4个磷水平,在大田蓟马为害高峰期,评价和测定了不同磷水平处理下苜蓿的受害指数、植株磷含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磷水平的升高,甘农3号和甘农9号植株的磷含量增加,受害指数均明显降低,株高、产量及叶片含水量增加,茎叶比下降;植株磷含量、叶片的含水量均与苜蓿的受害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但第2茬植株磷含量与苜蓿的受害指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茎叶比与苜蓿的受害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相同磷水平处理下,第1茬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均显著低于甘农3号(P<0.05);第2茬在12(P2O5) g/m2和18(P2O5) g/m2处理下,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与甘农3号差异不显著(P>0.05);施磷后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低于未施磷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磷元素可通过提高苜蓿生长性能来提高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在大田条件下,通过施磷管理来提高感虫苜蓿品种对蓟马的耐害性是一种有效的措施;12(P2O5) g/m2是本试验中最经济有效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施钾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叶茎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与苜蓿抗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紫花苜蓿‘甘农3号’和‘甘农9号’为材料,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在网室盆栽条件下,评价不同钾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并测定了叶茎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施钾后,苜蓿的受害指数下降,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及其根冠比均升高。随着受害时间的持续,各钾水平下苜蓿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0 d时最高,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受害15 d时最高,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各器官中淀粉含量均持续增加;可溶性糖的叶茎比在受害10 d时最高,淀粉的叶茎比变化不显著,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根冠比均持续升高。施钾提高了苜蓿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调控其在苜蓿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害性。‘甘农9号’抗性表现较‘甘农3号’好,本试验中最适施钾量为0.6 g·(10 kg)-1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施钾对苗期紫花苜蓿抗蓟马的影响及其光合机制,以甘农9号(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9)和甘农3号(M.sativa cv.Gannong No.3)紫花苜蓿为材料,设置40,60,80和100 mg/kg 4个钾水平,以不施钾为对照(CK),评价了各钾水平下不同蓟马为害时间的苜蓿的受害程度,并测定了不同施钾水平下苜蓿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结果 表明:施钾后,苜蓿受蓟马为害的程度显著减轻;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但随着蓟马为害时间的延续,苜蓿的叶绿素含量较受害前期降低.为害7d时,甘农3号苜蓿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率(WUE)升高、气孔导度(Gs)显著升高,除K1水平外,胞间CO2浓度(Ci)在其他施钾水平下均显著升高,除K4水平外,蒸腾速率(Tr)在其他施钾水平下均降低;甘农9号苜蓿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显著升高,水分利用率升高,蒸腾速率降低.为害14d时,两个苜蓿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显著升高,蒸腾速率降低;甘农3号的水分利用率升高不显著,甘农9号的水分利用率显著升高;除K3水平外,甘农3号的胞间CO2浓度在其他钾水平下均升高,除K4水平外,甘农9号的胞间CO2浓度在其他钾水平下均显著降低.施钾使苜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了苜蓿的光合能力,进而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苜蓿(Medicago spp.)蓟马群落消长规律,于2019年4月下旬-9月下旬使用2种颜色(蓝色和黄色)诱虫板,分别悬挂在不同高度和朝向,对苜蓿田内的苜蓿蓟马群落进行诱集和发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8月上旬是苜蓿蓟马为害最为严重的时期,7月中旬-8月上旬是优势种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的发生高峰期。两种诱虫板对苜蓿蓟马群落和牛角花齿蓟马的诱集量在苜蓿刈割第3茬时显著高于其他3茬(P <0.05)。其中,蓝色诱虫板对苜蓿蓟马群落的诱杀效果较好,优势种牛角花齿蓟马对黄色诱虫板的趋性较强。诱虫板的悬挂高度在苜蓿植株顶端时诱杀效果最好;板面朝东、南两个朝向诱集到的苜蓿蓟马数量多于其他朝向。此外,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诱虫板颜色、悬挂朝向和悬挂高度均对苜蓿蓟马诱虫效果有极显著影响(P <0.01)。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施K后苜蓿对N,P,K吸收利用以及苜蓿(Medicago L.)抗蓟马的影响,本试验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牛角花齿蓟马持续为害14 d和21 d时,评价K0,K1,K2,K3,K4水平下苜蓿的受害指数,测量苜蓿植株叶茎根生物量及N,P,K含量。结果表明:施K后,苜蓿的受害指数显著下降(P<0.05),在K2水平最低;叶茎根生物量显著增加。施K后,叶中的P,K含量呈升高趋势,N含量呈下降趋势。蓟马为害14 d时,根中的N,P,K含量呈升高趋势;为害21 d时,根中N含量显著降低(P<0.05),P,K含量(除K3和K4水平)显著低于K0 (P<0.05)。施K后,苜蓿叶茎根中N,P,K吸收量均呈升高趋势。随着为害时间持续增加,生物量及N,P,K吸收量向根系分配量增加。K促进了苜蓿对N,P,K的吸收利用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合理分配,有效提高了苜蓿的补偿生长,增强了苜蓿对蓟马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9种颜色诱虫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诱集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8-9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苜蓿地,采用9种颜色的诱虫板(15 cm×25 cm)对牛角花齿蓟马(Odonotothrips loti)进行了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其诱集能力依次为黄色、白色、苜蓿花紫色、天蓝色、绿色、蓝色、玫瑰红色、红色、紫色,连续5 d诱集成虫的平均数分别为52.04,19.73、17.53、14.25、13.85、10.96、7.17、4.46、0.08头。分析认为前3种色板可经济有效地用于苜蓿蓟马种群数量监测及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测定了4个苜蓿品种 HA-3、Ta、M8、Ja 无性系在大田蓟马持续为害后茎叶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受蓟马为害后,4个苜蓿无性系品种叶片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可消化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粗灰分含量升高,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 〈0.05),HA-3和 Ta 苜蓿叶片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M8和 Ja 叶片中的升高。在茎中,4种苜蓿无性系的粗蛋白、粗灰分和可消化蛋白含量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P 〈0.05);粗脂肪含量降低,与对照相比较无显著差异,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含量降低,显著低于对照(P 〈0.05)。HA-3苜蓿无性系在多个牧草品质指标中表现最佳,耐害性最佳,而 Ja 苜蓿最差。 相似文献
19.
苜蓿品种对蓟马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2龄和3龄二茬开花初期,调查了蓟马对来自国内外97个苜蓿品种(品系)的危害。调查结果为:蓟马在各品种上的普遍率为100%,有干枯叶片的枝条比率最大67.1%,最小为0,平均为24.3%;运用欧氏完全连锁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对蓟马抗性可分为5个类群,抗虫性最强的品种14个(中兰1号、QS-2、大郁山、润布勒和公农2号等)、抗虫性较强的品种29个(庆阳、SA32140、YL-21、SM9808和陇中等)、抗虫性中等的品种32个(Sceptre、SA32152、阿尔冈金、金皇后和SM9809等)、抗虫性较弱的品种19个(SA16465、SA16464、SA10125、SA7090和苜蓿女王等)和抗虫性最弱的品种3个(来自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的新疆大叶,Wl320、SA35095),5个类群的品种数分别占品种总数的14.4%,29.9%,33.0%,19.6%和3.1%。 相似文献
20.
音乐对家蚕生长发育及交配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湘和9·芙两个家蚕品种为试验对象,五龄蚕期和制种交配时分别放音乐,探讨音乐对家蚕成长及交配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1)音乐对7·湘五龄蚕体重有一定显著积极影响,但对9·芙不明显。音乐可提高7·湘的上中茧量,对全茧量、茧层率有显著良性影响;可以降低9·芙的下茧量和死笼茧率,显著提高全茧量。2)7·湘×9·芙产卵量,对照区交配时放音乐比不放音乐提高23.74%;试验区交配时不放音乐比放音乐产卵量提高18.31%。9·芙×7·湘产卵量,试验区交配时放音乐比不放音乐提高21.08%;对照区交配时放音乐与不放音乐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宜的音乐对蚕的生长发育和交配产卵有一定的良性影响,但不同家蚕品种,音乐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