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牛腹腔丝虫感染蚴皮下接种非固有宿主马和羊,均发生脑脊髓丝虫病;接种沙鼠、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等实验小动物,亦均发生类似于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日本学者河野猪二郎曾报道在自然界中牛有脑脊髓丝虫病的病例。在马脑脊髓丝虫病发病机理研究中,我们以牛腹腔丝虫感染蚴接种固有宿主犊牛试验,企图通过人工造病,建立牛腹腔丝虫虫源模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马、绵羊和山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为牛腹腔的指状丝状线虫的童虫,牛是本病的病原终宿主。为查明终宿主耕牛血中的微丝蚴自然感染率及其消长规律,掌握牛外周血液中微丝蚴的动态。1973~1976年,对福建  相似文献   

3.
1、病原本病在低湿牧场和多雨季节最易感染。此病的病原体是肺丝虫,肺丝虫又分为大型肺丝虫(丝状网胃线虫)和小型肺丝虫(原圆科线虫)两类。大型肺丝虫成虫寄生在羊气管和支气管内,含有幼虫的虫卵或已孵出的幼虫,随咯痰咯出,或咽下后经粪便排出。幼虫  相似文献   

4.
丝状线虫是指丝状科(Setariidae)丝状属(Setaria)的一些线虫,多寄生于有蹄类动物的腹腔内,故又称腹腔丝虫。腹腔丝虫口孔呈圆形,口环的侧突起为三角形,背、腹突起上有凹迹。雄虫长40~50mm,两根交合刺,长分别为130~140μm和250~270μm。雌虫长60~80mm,尾末端为一小的球形膨大,其表面光滑或稍粗糙。微丝蚴有鞘,长240~260μm。  相似文献   

5.
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 Linstow,1906)是牛体最常见的一种寄生丝虫,成虫寄生于腹腔,其微丝蚴出现在牛的血液循环中。该虫的Ⅲ期蚴能引起非固有宿主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据文献记载,它属于亚洲型。我国各地牛体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吴淑卿等作了详细描述。有关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形态研究,至今国内外报道较少。现将牛指状腹腔丝虫微丝蚴的形态观察初步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马、牛浑睛虫是由于牛的腹腔丝虫和马的丝状童虫感染所致。感染后的马、牛眼内可看到1~3条象头发丝一样细小的虫在眼睛的巩膜内游动,虫体长约1~4cm不等,该病常发生在马较多,牛感染低于马。1感染途径该病的传染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马、牛传染。这些蚊虫都是靠吸取马、牛的血液生活的,所以,当蚊虫吸取马、牛的血液时,将相应的丝虫的幼虫(微丝蚴虫)带进体内。经过10~15天开始发病,并经过血液循环逐渐进入马、牛的眼睛内,引起马、牛眼睛发病。2发病时的症状马牛发病时初期眼睛红肿、流泪、怕光,随着病情的深入,结膜和巩…  相似文献   

7.
山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由指形丝状线虫(指状丝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唇乳突丝虫)的幼虫——微丝蚴寄生在羊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以脑脊髓炎和脑脊髓实质破坏为特征。因病羊走路摇摇摆摆,故又称之为摆腰病。2008年8月,笔者在师宗县丹凤镇长桥村委会路依格村的养羊示范基地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工作时,看到一种影响养羊业生产的寄生虫病,当地群众称之为“僵腰风”、“风摆腰”或“磨腰疯”,是一种以腰部麻痹并伴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相似文献   

8.
脑脊髓丝虫病是由寄生于牛腹腔的指形丝状线虫和唇乳突丝状线虫的晚期幼虫(童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羊、马多发[1],蚊是其中间宿主。指形丝状线虫或唇乳突丝状线虫所产生的幼虫(微丝蚴)随血液循环到达末梢血管,当蚊虫叮咬牛只后,微丝蚴即进入蚊体内,经两次平均14 d蜕化发育为感染期幼虫[2],再于蚊叮咬羊时传给羊,侵入羊脑脊髓腔内发育,破坏中枢神经组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髓所支配的后躯运动神经障碍,痿弱和共济失调,故通常称作“腰痿”或“腰麻痹”[3]。笔者对近年来山羊脑脊髓丝虫病在江口县的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做一总结,为今后山羊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指形丝状线虫(Setaria digitata)于1906年发现寄生在牛的腹腔内,呈现极轻度纤维素性腹膜炎,寄生此虫体的牛几乎不见有明显的病变.通过剖检证实,丝虫属不是假定寄生而是固定寄生.在腹水内产下幼虫进入血中、随血流在体内循环,当其中间宿主-中华按蚊(An-  相似文献   

10.
混睛虫病是由丝状科丝状属丝状线虫的微丝蚴寄生于眼前房,引起角膜及眼前房混浊的疾病。童虫迷路侵入马羊的脑、脊髓的硬膜下或实质中,引起运动神精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丝状线虫的成虫寄生于马羊的腹腔,在腹腔内繁殖的微丝蚴进入宿主的血液循环,经蚊吸血传播,成为马牛混睛虫病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