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一、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提高土壤保肥蓄  相似文献   

2.
李自卫 《河南农业》2011,(12):21-21
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技术主要是以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为重点。一切有利于蓄水保墒和培肥地力的措施,均能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山区旱地小麦丰产施肥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或45d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新途径。结果表明,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可显著提高麦收后65 d至孕穗期10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显著提高播前至孕穗期0~300 cm总土壤蓄水量,且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开花期,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覆盖较15 d可显著提高穗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且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此外,播前80~200 cm土壤蓄水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播前和开花期12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相关,播前80~280 cm、开花期40~60 cm、100 cm、24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谷醇比显著相关。总之,休闲期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有利于优化产量结构,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不同地区(郑州、原阳、洛阳、信阳)选取不同类型的土壤(旱地、稻茬)、上种植的6个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测定分析其11个品质性状,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弱化度,其次是沉降值。小麦品质性状受不同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大,在不同土壤类型旱地(两合土、粘土、砂壤土、壤土)和稻茬土上表现为:随着土壤粘度的增加,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增加,随着土壤质地由砂→砂壤→壤土其含量增加。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弱筋型品种适宜在稻茬或多雨地区种植,而强、中筋类型在旱地种植品质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马晓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08-108,113
鲜食玉米套作春小麦,下茬复种秋白菜生产,属于高效种植模式。在单位面积中,鲜食玉米与小麦形成0.8m∶1m占地套作。玉米种植为垄作,小麦为畦作,玉米、小麦收获后及时整地,下茬复种秋白菜。改传统农业1茬种植为3茬种植,实现在单位面积耕地上集约经营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我市常年种植小麦170万亩,其中旱地小麦132万亩,占麦播面积的78%。旱地小麦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夏粮生产。旱地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缺水。因此,实现旱地小麦高产,必须围绕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这个中心环节,落实以下四项关键措施。一、深耕改土,以土蓄水深耕能加厚耕作层、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深耕条件下,根系主要分布在0~50厘米土层内,其中0~20厘米土层内的根量  相似文献   

8.
松嫩平原黑土区用养结合高产高效轮作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科学施肥、耕作配套技术的前提下,研究以用养结合、高产、高效为主要目标,通过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亚麻不同结构、不同前茬对比试验,研究松嫩平原黑土区用养结合高产高效轮作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甜菜、亚麻)—大豆、玉米—大豆—小麦—甜菜两种轮作体系,既高产高效适合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简阳旱地套作小麦机播机收技术引进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简阳市是四川小麦生产大县,常年播种面积约60万亩,以旱地套作小麦为主。由于缺乏适宜机具,小麦生产各环节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播种方式以"稀大窝"和"砍沟条播"为主,种子聚集度高,个体发育差,产量和生产效益低。加之农村劳动力缺乏,目前种麦的积极性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产业的良性发展。引进适宜的播、收机具,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是稳定小麦面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必由之路。一机播技术的引进与示范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川南田多地少,是制约旱粮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川南地区在小春推行的小麦与马铃薯套作模式,可变原来的一年三熟为一年五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一、合理分带轮作根据川南多年分带轮作经验,以“双三0”分带为佳(根据不同作物套作可实行  相似文献   

12.
阐述旱地小麦的生育特点,从蓄雨保墒、合理轮作、选择抗旱品种、适期早播、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旱地小麦的高产。  相似文献   

13.
甜菜茬肥力下降的问题,是农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试验对4种轮作方式、2种培肥方法的甜菜前、后茬土壤肥力进行跟踪调查及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轮作方式与培肥方法对土壤肥力产生的影响,为恢复甜菜茬地力、合理培肥、科学安排作物茬口和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一、试验地点与方法1.地点试验地为21团不同轮作方式的甜菜茬地块,轮作方式主要有:甜菜-籽瓜、甜菜-小麦、甜菜-番茄、甜菜-小麦+绿肥-小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合理轮作,深耕整地1、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大豆高产的基础。大豆最好的前茬是有施肥基础的玉米,施肥较多,管理精细,杂草较少。在我省北部地区小麦茬也是大豆的良好前作,这是因为小麦根浅,大豆根深,所以利用根系深浅部位各自吸收土壤不同层次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麦茬一般多实行秋翻整地,耕作时间较早,造成了很好的生育条件,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豫南稻茬麦区小麦丰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稻茬麦区是指包括信阳市全部和驻马店、南阳两市南部的广大麦区.该区属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河南省主要的稻麦轮作区,也是河南省中、弱筋小麦的适宜种植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20万hm以上.由于该区雨水比较多,常年的稻麦轮作造成耕作层浅、土质黏重、土壤耕性差、适耕期短,加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渍害、病虫害等危害程度较重,致使该区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相似文献   

17.
1 合理轮作 大豆忌连作,也不能和豆科作物轮作倒茬,可与小 麦、胡麻、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轮作倒茬。因其具有固氮 作用,能调节土壤养分,培肥地力,故又是多种作物的好 茬口。宁南山区旱地轮作方式一般:大豆——小麦——小 麦(马铃薯);大豆——小麦——胡麻;大豆——小麦—— 玉米。水地一般与其它作物套种,套作方式大豆 小麦;  相似文献   

18.
一、合理轮作,深耕整地 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大豆高产的基础。大豆最好的前茬是有施肥基础的玉米,施肥较多,管理精细,杂草较少。在我省北部地区小麦茬也是大豆的良好前作,这是因为小麦根浅,大豆根深,所以利用根系深浅部位各自吸收土壤不同层次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麦茬一般多实行秋翻整地,耕作时间较早,造成了很好的生育条件上,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洛阳、三门峡、郑州、平顶山、南阳、驻马店、新乡、安阳、鹤壁、济源等地,近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播种面积1 600多万亩,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以上。旱地小麦主要限制因素是干旱缺水,在正常年份旱地小麦产量可达300 kg以上。近年来,由于不断培肥地力、改进耕作制度,部分旱肥地小麦在降水较好的年份,小麦产量和水浇地小麦产量不相上下,亩产也能达到500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轮作与整地1.轮作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适宜与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等作物之间轮作或与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隔年轮作,避免重茬、迎茬。2.整地与起垄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地块,秋季进行整地,松、翻20~25厘米以上,细耙做到上虚下实,深浅一致,地平土碎,无坷垃,力争进行秋起垄,垄距65厘米。实现秋雨春用、冬雪春用、春旱秋防、增温保墒、抗旱防涝,为大豆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苗床。二、品种的选择与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选择增产潜力大,主茎结荚型,抗倒伏、抗病虫、丰产、无限或亚有限类型,含油≥21%的高油品种。≤2200℃活动积温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