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罱泥机     
《渔业现代化》1973,(3):3-4
1)罱泥机是一种半机械化罱泥工具,适用于湖泊、河道、池塘等水面流动作业,亦可用作河泥上岸。  相似文献   

2.
一种由电动机带动螺旋桨式的气水混合装置。行进时拖动设在水下的泥耙对池塘3-5公分表层底泥进行耙耘;同时,利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具有强氧化性的臭氧,对底泥中有害物质氧化分解和营养盐再利用使池塘生态系统重建的机械装置。  相似文献   

3.
1 龟鳖野外泥池塘高效防病养殖的模式 所谓野外泥池塘高效防病养殖的模式,是指在野外土质池塘中以养龟鳖为主再配养其它鱼类的养殖模式,目前我国野外泥池塘龟鳖防病养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4.
沙湖水产养殖场是70年代初在围垦吴县唯亭镇南侧原沙湖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综合性养殖场。养殖水面2200余亩,其西部为1400亩的成鱼养殖湖泊,东部为800余亩的连片格子化池塘。共有大小不等的内塘180只,其中养殖水面为8亩的池塘24只,6~7亩池塘有56只,其余均为4亩以下鱼种池及各种试验用小池塘。(见图1) 20余年来,由于养殖过程中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滞积以及塘埂泥剥蚀倒塌入池,导致鱼池日趋淤浅,大部份鱼池的淤泥层厚度在0.5米以上,个别池塘竟达0.8米以上。 鉴于含有大量腐植质的淤泥滞积于塘底,非但减少了池塘有效养殖水体,而且也增加了有机耗氧量,以致鱼病频发,捕鱼操作不便,抑制了塘鱼产量进一步提高。为了保持鱼池的良好生态环境,确保和提高渔场的总体经济效益,及时疏浚淤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疏浚泥浸出液和悬浮液对小球藻(Chlorella saccharophila)和大型溞(Daphina magna)的生长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90%和100%疏浚泥的浸出液及100%的悬浮液对小球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球藻的96h-EC↓(50)分别为87%和99.5%;对大型溞的96h  相似文献   

6.
<正>1池塘设施改造1.1池塘改造为便于管理,应把池塘改造成长方形,每个池塘面积为0.6~2hm2,池埂高2.5~3.5m,坡比1∶2.5;水深为2~3m,池底为泥质或泥沙质,同时将排水闸设在池塘最低处。1.2池塘仿生环境设置应按照自然环境为刺参的生长提供相应的仿生养殖环境,我们的做法是:(1)在池塘中放置一定数量的石堆,石料每块10~20kg,呈堆状排列池底,每堆0.5~1m2,堆高大于1.5m,堆距1~1.5  相似文献   

7.
乐清湾泥蚶、缢蛏体内及养殖水环境细菌菌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浙江省乐清湾滩涂和池塘养殖的泥蚶和缢蛏体内及养殖环境细菌菌群组成进行了初步调查。2000年7月—2001年7月间分四个季度进行采样分析。细菌总数分析表明,蒲歧和翁样海水中细菌总数在10^3—10^5个/mL之间,蒲歧和翁样两地每次海水样品部是池塘细菌总数高于滩涂;无论哪个季节和采样点,在一年内泥蚶和缢蛏体内的细菌总数均高于水中的细菌总数,且缢蛏体内细菌总数高于泥蚶,翁样贝体内细菌总数几乎均高于蒲歧贝体内细菌总数。对贝体内细菌属组成分析表明,在不同季节,同一滩涂或池塘中泥蚶和缢蛏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比较相近,蒲歧滩涂和池塘、翁样滩涂和池塘贝体内菌群的组成及优势菌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贝体内细菌优势菌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夏季(2001年7月31日),以弧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占优势,而在冬季则以莫拉氏菌属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2005年6月份,我市一养殖户培养草鱼乌仔的鱼苗池塘中,出现大量青泥苔,池水转瘦,难肥,池中浮游生物稀少,使鱼苗难以得到充足的天然饵料,极大地影响乌仔生长,并已出现乌仔游进青泥苔被缠住游不出来而死亡。他前来询求有没有去除青泥苔肥水的有效办法。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及转板  相似文献   

9.
养殖池塘中青苔的清除新药——“杀青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战士 《科学养鱼》2004,(12):74-75
青苔亦称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几种丝状绿藻的通称。养殖池塘中的青苔多在天气转暖后,于池塘浅水处萌发,长成缕缕细丝,底端扎在池底,上端直立水中,故也称沉水性丝状植物。当其衰老时断离池底,漂浮水中,形成团团乱丝,鱼、虾、蟹等养殖动物误入其中,往往被缠拖其内。轻者,大量青苔附着虾、蟹体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对疏浚作业后长江口悬浮物和溶出Zn^2+对中华绒螯蟹产卵率和早期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疏浚作业所造成的极限底泥悬浮物浓度8g/L,不会对中华绒螯蟹的交配、产卵和胚胎发育造成影响;当环境水Zn^2+浓度超过197.8μg/L时,会对蚤状幼体的发育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世明 《科学养鱼》2023,(10):49-50
<正>一、池塘的修建与清理1.新池塘的修建新修养鳝池塘时,地点应选择在向阳背风、排灌管理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修筑池塘时,池塘挖深1~1.5米,面积在40~80米2,池埂踏实坚硬不漏水;池底铺25厘米厚、被太阳曝晒过的肥泥,保证可被黄鳝打洞穴居;进水系统有蓄水池、潜水泵、进水渠道等,进水口和排水口要分开设置,并有密网过滤;养鳝网箱布设在池塘中,网衣选择网眼较密的聚乙烯网片,每个网箱面积,应在16~18米2之间,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疏浚泥浸出液,县浮液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口疏浚泥浸出液和悬浮液对小球藻(Chlorella saccharophila)和大型Zao(Daphina magna)的生长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90%和100%疏浚泥的浸出液及100%的悬浮液对小球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小球藻的的96h-EC50分别为87%和99.5%;对大型Zao的96h-LC50分别为87.57%和50.10%,说明长江口底泥浸出液和县浮液对浮游生物毒性极低,且不会对浮游生物产生直接明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正> 苦草,俗称水韭菜,毛鱼尾子等,是野生沉水植物,苦草根生泥中,茎叶全被水淹没, 多在开花时挺出水面,分布在水深1m处,透明度大时分布水深增大,最大可达6m左右,失水后苦草很快枯死。 池塘养鳅种植苦草有三大好处:一是苦草为泥鳅营造良好栖息、隐蔽生态环境。二是  相似文献   

14.
陈爱勇 《齐鲁渔业》2006,23(1):33-33
生物敌害已成为发展池塘养殖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将常见生物敌害及控制技术介绍如下。 1青泥苔和水网藻 1.1危害这2种藻类消耗水中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鱼苗、鱼种的生长。鱼苗钻入青泥苔或水网藻中,往往被缠住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5.
海水池塘蟹虾贝(缢蛏、泥蚶、青蛤)混养是目前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态混养模式,它利用了各养殖品种生态习性的互补原理,使各品种互利共生。不仅能充分利用池塘的滩涂与水体,而且通过贝类滤食水体中过多的浮游生物和虾蟹类的残饵及排泄物,有效改善了养殖水质和池塘生态环境,从而确保海水池塘养殖的低风险、多产出、高效益。  相似文献   

16.
杨彬 《河北渔业》2008,(6):25-25
1养殖的池塘条件 北方沿海养殖选择的池塘面积一般以0.67~2hm^2的池塘为宜,要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小杂鱼虾贝类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的海区附近的池塘。池深要在1.5m以上,池子底质以泥沙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我市进行了泥蚶高涂蓄水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210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共产泥蚶大规格苗种107.1吨,平均亩产达510千克。现将其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滩涂选择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潮流畅通,小潮汛时有4~5天能够进水的高涂。底质以含泥70%、含沙30%左右的泥沙质为好。海水盐度10‰~13‰。周围交通便捷,无污染。2.池塘建设长方形,面积30亩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后无积水。池塘四周开挖进排水沟,宽5米左右,深0.5米左右。池埂高度应在当地多年平均高潮位1米以上为宜,池埂顶…  相似文献   

18.
1.池塘选择及处理 养殖池塘要求砂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进排水条件好,海水水质要求无污染,盐度在18‰~35‰(如能引入淡水更佳),池塘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米以上,面积宜在50亩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草鱼池塘精养、山塘养殖以及鱼菜共生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气单胞属细菌群落特征差异,2017年5—7月(养殖投喂旺盛期)用采水器在池塘两端和中部采集表层15 cm处水样,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塑料瓶中,低温保存;在池塘两端和中部用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现场各无菌称取5g底泥,置于装有135 m L的无菌生理盐水的塑料瓶中,...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环保疏浚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洱海沙坪湾开展为期一年的水生态监测与调查,对比分析了沙坪湾底泥疏浚前后、以及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水质指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底泥疏浚前,疏浚区与未疏浚区采集到的生物仅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Claperede,1861))、苏氏尾鰓蚓 (Branchiura sowerbyi) 和摇蚊属一种(Chironomus sp.) 3种。在底泥疏浚过程中,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仅有4种,而未疏浚区的底栖动物已出现8种;疏浚结束后,与疏浚前和疏浚中相比,疏浚区的底栖动物种类明显增加,且种类多于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前,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为0.731 g/m2,密度为560 ind./m2;疏浚结束后,疏浚区底栖动物生物量和密度的值分别为13.07 g/m2、1826.7 ind./m2,均高于疏浚前和疏浚中,且高于未疏浚区。此外,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区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由0.187、0.365增加到0.325、0.688,疏浚后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疏浚前。因此,实施环保疏浚工程能改善洱海湖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促进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