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省稻田养鱼产业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效益高等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绿色产业扶贫方式。分析了湖南省稻田养鱼的现状,以郴州市、益阳市南县和怀化市辰溪县稻渔综合种养为例,总结出适合湖南省不同地区发展的稻田养鱼产业扶贫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与市场并重型”。为进一步发挥湖南省稻田养鱼效益优势,更好地促进产业扶贫,从产业规划、绩效考核机制、产业化运作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培训支撑体系、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稻田养鱼产业扶贫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勉县出土稻田养鱼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养鱼,是淡水养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我国稻田养鱼的资料却十分贫乏。据《魏武四时食制》载:“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魏武,指三国魏武帝曹操。郫县,指今四川成都边上的郫县。子鱼,即小鱼。黄鳞赤尾,是指鲤鱼。是说四川郫县的小鲤鱼出于稻田,可以作酱。这一段记载,是反映稻田养鱼的最早史料文献,所以,我国的稻田养鱼也就因此而多被认定为始于三国时期的四川郫县一带。  相似文献   

3.
稻田养鱼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养鱼,属于淡水养鱼的组成部分,为区别于淡水养鱼,有时将在稻田生产的鱼类简称为“稻鱼”或“田鱼”,是将池塘养鱼技术引用到稻田,利用稻田水体开展稻鱼兼作互养,发挥稻鱼互利作用,夺取稻鱼双丰收的一项生产技术。稻田养鱼是人工的稻鱼共生生态结构,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利用这个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不久前提出“以渔促粮”,发文要求各地大力发展农村稻田养鱼,并将其列入“丰收计划”硬目。稻田养鱼是一种集约式、立体化、多功能的种养模式。温州是我国稻田养鱼的主要发详地之一。1953年,温州稻田养鱼面积曾达1.3万亩,不过那时品种单一,以放养田鲤为主,产量饭低。60年代始,随着采用矮秆良种稻、浅灌烤田以及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鱼稻共生出现新矛盾,稻田养鱼遭到淘汰。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稻田养鱼得到恢复与发展。水产科技工作者总结群众生产实践,稻田养鱼重发生机,且逐年壮大。至  相似文献   

5.
自1980年沙窝乡沙窝村农民“鱼博士”周启才首创“麦—稻—鱼”轮作试验成功以来,湖北省鄂州市农村稻田养鱼越养越红火,稻鱼共生、良性循环生产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头两年,试验性稻田养鱼的农户还只是星星点点。1983年,全市就有6000户农民搞稻田养鱼1800亩,户平0.3亩;共生产鱼产品10.45万公斤,亩产鱼种和成鱼58公斤。1984年,稻田养鱼的农户增加到9050户,面积发展到6200亩,户平近0.7亩;生产鱼产品35万多公斤,亩平56.5公斤。今年,全市稻田养鱼,农户达10000户以上,稻田养鱼面积扩大到14000多亩。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鱼是把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生态农业模式,它同时优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最终让农民实现稻鱼双丰收,这种高效的生态模式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的核心是在传统稻田养鱼的基础之上,以“沼气系统”为纽带,把除水稻之外的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连入其中,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鱼促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分别从传统稻田养鱼的生态循环及意义、沼气系统与稻田养鱼联合后的生态循环及效益和稻田养鱼的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沼气系统联合前后效益的对比凸显出了其对于稻田养鱼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扩大了稻田养鱼的生态范围,增强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稳定性,最终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稻一鱼”是指在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后,再养一季鱼的经营模式。采用“一稻一鱼”模式养鱼,养殖时间短,成本低,技术简单;养鱼后的底泥富含有机质,可为来年的水稻节约肥料;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了常规稻田养鱼中施用农药、化肥以及浅灌晒田与养鱼之间的“三大”矛盾;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通过养鱼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显著。目前,我省内陆山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始推广“一稻一鱼”生产。  相似文献   

8.
“烟后稻田养鱼”,是指在稻田中早季种烟、晚季种稻兼养鱼的一种稻鱼兼作经营模式。我县烤烟种植面积大,利用烟后稻田养鱼,提高水产品总量,对于内陆山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其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可使稻丰收鱼高产,是一项投资小、花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门路,丘陵、山区、平原湖区的农户都可以在自家稻田中应用。“防逃难、施肥难、用药难”是稻田养鱼的三大难题。解决好“三难”是获得鱼稻双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斓 《云南农业》2005,(11):2-3
9月4日.2005年全省稻田养鱼示范工程项目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保山市隆阳区召开。省农业厅副厅长张泽军在会上作了题为“总结经验突出特点全面推进稻田养鱼工作”的讲话.对今年开展稻鱼工程和稻田养鱼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今后稻田养鱼的发展思路。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扩大面积,积极组建渔业协会.推动稻田养鱼工作不断发展.充分发挥稻田养鱼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鱼可使稻丰收鱼高产,是一项投资小、花工少、见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门路,丘陵、山区、平原湖区的农户都可以在自家稻田中应用。但是,“防逃难、施肥难、用药难”是稻田养鱼的三大难题。巧解“三难”的方法:1.开设鱼溜鱼沟,设置拦鱼网棚。在稻田的田边或中央挖呈方形或圆形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稻田养鱼必须解决好以下三对矛盾。 1.浅灌晒田与养鱼的矛盾。稻田中开挖鱼沟、鱼坑,浅灌晒田时让鱼在其中栖息,是解决这个矛盾的较好办法。鱼沟深宽各为50厘米,在稻田中纵横交错呈“井”字型。  相似文献   

13.
谢刚  姜燕 《农技服务》2003,(7):32-32
<正> 夏季气温高,由于稻田水体较浅,水温也高,加上鱼类生长速度快,排泄物多,水质易污染并导致缺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鱼类的大批死亡,给稻田养鱼造成损失。为确保稻田养鱼安全度夏,必须做列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鱼是一种对稻田资源进行综合运用的养殖技术,有助于促进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在这种养殖体系中,需要养殖户妥善处理好水稻种植和养鱼之间的关系,避免鱼类染上疾病,这也是稻田养鱼的重要难题。因此,本文将专门就稻田养鱼过程中的用药和防病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在促进水稻生长的同时保证鱼类安全。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养鱼是一项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副业,我国南方一些省区的生产实践证明:利用稻田养食用鱼,每亩可产20~50公斤,个别高产者可达100公斤以上;养鱼种每亩可产3~4寸的鱼种1000尾左右,同时又可使稻谷产量提高4~15%。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鱼起步较晚,一些稻田养鱼户的效益尚不理想。现就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对稻田养鱼技术作一介绍。一、养鱼稻田的选择为保证饲养的鱼类在稻田内正常活动和生长,养鱼稻田必须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蓄水力强,雨季不受大水威胁,旱季不干涸,稻田土质肥沃,并能控制稻田内适当水位的地块。二、养鱼稻田的整修  相似文献   

16.
张玉臣 《吉林农业》2013,(3):250-250
我国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近年来,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各地根据稻、鱼共生理论,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稻田养鱼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我国农村最大面积的立体农业模式。发展稻田养鱼能收到"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稻田生态种养起源于传统的稻田养鱼,现行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比过去单纯的稻田养鱼不仅仅是增加了鱼产量,多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种养产品,如生态米、生态鱼、生态虾、生态鳖、生态蛙…在物产丰富的时代,质优就是效益,在达到“稳粮增效”目的的同时还可帮助恢复稻田生态灶,每一个生态种养周期都相当于给疲惫的田地来一次深层的调理保健,对当前治理稻田环境的面源污染意义深远,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8.
春耕备耕正忙时,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稻田养鱼能手李华明因为租借不到农田,致使稻田养鱼规模无法扩大而犯愁。这一问题通过刚成立的“务农职介所”很快得到解决,借到了农田。这种专门提供托管农田、帮助介绍农活的“务农职介”服务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9.
古丈县坪坝乡对冲村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每年渔业收入达25万元以上,农民人平渔业收入650元对以上,占农业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县有名的渔业村。全村稻田都养鱼对冲村虽位居偏僻高寒地区,但农业生产上历来是种稻养鱼,稻鱼共生,鱼稻双收这一立体高效生态模式。全村24.  相似文献   

20.
稻田生态养鱼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技术,也是我国养殖淡水鱼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产品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且现代人越来越提倡纯天然无污染栽培技术,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喜欢稻田养鱼的方式.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田产量,减少稻田种植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为了进一步推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稻田养鱼的基本过程以及主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