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多酚类物质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茶树特异性紫芽品种芽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及其各组分、黄酮类、花青素的含量,探讨紫芽品种芽叶中多酚类物质组成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关系密切,芽叶紫色程度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深紫品种的花青素含量约为浅紫品种的5倍,常规品种紫色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为其正常黄绿色芽叶的2.46倍. 紫芽品种茶树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黄酮类、儿茶素总量及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与芽叶紫色深浅均无直接关系.同一常规品种的紫色芽叶中的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均比正常黄绿色的芽叶高,而黄酮类、简单儿茶素总量较低.  相似文献   

2.
以"紫嫣"茶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3)正交试验,以其中的花青素含量达到最高为目的,优化该茶的最佳水提工艺条件,并在该条件下,以不含花青素成分但儿茶素含量相当的"天青"茶为对照,比较了其水提物对肝癌、乳腺癌、结肠癌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紫嫣"茶在温度80℃,时间20min,料液比1:45各因素下提取出的水提物中花青素含量最高;正交试验优化后,温度70℃、时间20 min及料液比1∶50浸提,花青素含量为(2.290±0.122)mg·g-1。抗癌活性结果表明,浓度为400μg·m L-1时,"紫嫣"茶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率为(100±0.16)%;在200、300和400μg·m L-1时,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结肠癌细胞SW480的抑制率为78%~93%。与"天青"茶相比较,"紫嫣"茶对3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优于对照茶样,为开发富含花青素的速溶茶特色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紫甘薯新品种"烟紫薯3号",进行了紫甘薯食用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紫薯3号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29088和21525 kg/hm2,分别较对照宁紫1号增产23.47%和17.22%;其食味总评分为73.3,较对照宁紫1号增加4.74%;紫甘薯食用品质的影响因子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花青素含量>还原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烘干率>淀粉含量>薯肉粘度;花青素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初步得出:选育食味品质好的紫薯品种必须具有适中的花青素含量、相对较高的还原糖含量、较低的粗蛋白含量、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适当偏低的干物率。  相似文献   

4.
选育出了优质高产紫甘薯新品种"烟紫薯3号",进行了紫甘薯食用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烟紫薯3号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分别为29088和21525 kg/hm2,分别较对照宁紫1号增产23.47%和17.22%;其食味总评分为73.3,较对照宁紫1号增加4.74%;紫甘薯食用品质的影响因子按影响程度依次为:花青素含量还原糖含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烘干率淀粉含量薯肉粘度;花青素含量与食味呈负相关。初步得出:选育食味品质好的紫薯品种必须具有适中的花青素含量、相对较高的还原糖含量、较低的粗蛋白含量、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适当偏低的干物率。  相似文献   

5.
以紫鹃和勐海县各大叶群体品种茶园的紫芽茶为材料,对不同色度紫芽茶中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勐海茶叶种群中,不同颜色芽叶的茶树叶片中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和水浸出物差异较小,但叶片中氨基酸、水溶性糖、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2.61%、13.68%、12.56%;试验所取样品均采自勐海县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但是花青素含量变异系数达到109.72%,且茶树芽叶颜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高低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苦荞茶中抗氧化物质,测定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并通过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研究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苦荞茶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性,与对照品VC标准溶液的抗氧化趋势一致。而苦荞茶总黄酮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与对照品VC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7.
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黄酮类、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没有直接相关性.普通品种紫色芽的花青素、茶多酚、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黄绿色芽叶高,氨基酸、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均较正常芽叶低.  相似文献   

8.
以矮牵牛[Petunia hybrida(J.D.Hooker)Vilmorin]H株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低温胁迫试验,调查低温胁迫对矮牵牛叶片中花青素和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青素在低温处理前期2 h和中期24 h时相对含量变化较对照无显著性差异,当胁迫增至120 h,其相对含量显著提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在低温处理前期2 h时含量变化较对照无明显变化,而在中期24 h达到峰值,此后表现为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处理前期2 h时含量较对照有明显提高,此后含量略微上升,直至后期120 h一直保持在这一较高水平。研究表明,矮牵牛可能通过积累花青素、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植株的抗寒能力,从而抵御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大厂茶P113叶色随季节变换的规律,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开发奠定研究基础,以茶树新品种大厂茶紫化植株P113为材料,采用三重四级杆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对其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一芽二叶新梢进行黄酮类代谢物鉴定。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65个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峰,包括正离子峰71个,负离子峰94个,包含花青素(6.06%)、双黄酮(2.42%)、查尔酮(0.6%)、二氢黄酮(4.24%)、二氢黄酮醇(3.03%)、黄烷醇类(9.70%)、黄酮(26.67%)、黄酮碳糖苷(4.24%)、黄酮醇(26.67%)、异黄酮(2.42%)、原花青素(7.88%)和单宁(6.06%)共12种黄酮类物质。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之间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大,季节内的代谢物含量变异较小,说明黄酮类物质在季节变换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动态变化。韦恩分析显示:春季与夏季有158个代谢物共有,夏季与秋季有160个代谢物共有,春季与秋季有157个代谢物共有;春季有2个特有代谢物,为异橙黄酮和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金荞麦叶片作为药食兼用保健蔬菜的最佳采收期,以金荞麦优质高产新品种‘金荞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期黄酮类、多酚类和花青素类三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并进行营养成分评价。结果表明:1)金荞麦‘金荞1号’茎叶中黄酮类和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在整个苗期均高于株系;多酚类物质含量在苗期第45d时开始高于绿茎株系,苗期60d时多酚类、黄酮类及花青素类物质含量均达到最高;2)与常见叶类蔬菜和对照株系相比,‘金荞1号’出苗后60d,叶片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含量较高,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无差异。因此,以药食兼用品质为指标,‘金荞1号’叶片最佳采收期为出苗后60d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茶树上的紫色芽叶的紫色深浅不同,建立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将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首次运用目测、色差计测色和花青素含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树紫色芽叶等级划分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色差计测色值a,b,L及花青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可以根据紫色芽叶的色差计测色值a,b,L的读数范围和芽叶花青素的含量水平将茶树芽叶分成绿色、浅紫色、中紫色、深紫色和特紫色5个等级,据此建立了一个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该标准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茶树紫色芽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茶树紫色芽叶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品种茶树上的紫色芽叶的紫色深浅不同,建立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将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首次运用目测、色差计测色和花青素含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树紫色芽叶等级划分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茶树芽叶紫色深浅与色差计测色值a,b,L及花青素的含量密切相关,可以根据紫色芽叶的色差计测色值a,b,L的读数范围和芽叶花青素的含量水平将茶树芽叶分成绿色、浅紫色、中紫色、深紫色和特紫色5个等级,据此建立了一个茶树紫色芽叶的分级标准。该标准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茶树紫色芽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弄清云南不同茶树品种氟的富集特征,为选育低富集氟大叶茶树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勐海县、昌宁县和思茅区茶树品种园的20个茶树品种1芽4叶为试材,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氟含量。[结果]这些茶树品种氟含量为15.30~157.60mg/kg,3地均种植的7个茶树品种总体上均以云抗10号氟含量最低。LSD多重比较表明,地区内品种间和品种内地区间氟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7个茶树品种除思茅区外均以云抗10号氟的含量差异最不显著。[结论]云抗10号可作为云南氟富集特征研究和大叶种茶树低氟选育工作的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育高香优质绿茶杂交新品种。[方法]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性试验对对云茶春毫的品质进行鉴定。在品种比较试验中,选择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作为对照;在区域性试验中,以云抗10号和当地大叶种作为对照。[结果]1992-2010年品比、区试鉴定结果表明:云茶春毫品比产量比对照云抗10号高39.3%,比福鼎大白茶高29.6%,区试产量高于云抗10号2.5%(保山点)及10.2%(澜沧点)。制绿茶具花香显露、滋味鲜爽、叶底绿较亮等品质特点,绿茶品质总分为91.13分,超过对照福鼎太白茶(90.75分)和云抗10号(88.85分)。1芽2叶蒸青样含茶多酚28.0%,氮基酸2.7%。酚氨比值10.4,酚氨比值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10.6)和云抗10号(17.3)。云茶春毫抗旱、抗茶饼病能力超过云抗10号。[结论]云茶春毫扦插繁殖和移栽成活率高于对照品种。适应能力强,在云南大叶茶种茶区推广种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红紫芽茶树是一种具有高花青素含量的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全年新梢呈红色、紫色或红紫色.综述了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红紫芽茶生化特点和产品开发、红紫芽茶的生理功能、茶树花青素的提取技术及茶树花青素合成代谢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展望其研究应用前景,提出要加强红紫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利用,加强红紫芽茶特色产品开发,加强红紫芽茶遗传特点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代谢物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探究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发现影响晒青茶品质形成的标志性代谢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路径,为了解云南晒青茶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制作‘云抗10号’晒青茶过程中,取‘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晒青叶各3组。样品经预处理后,运用LC-MS检测3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定性。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组样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PLS-DA方法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建立了‘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代谢物谱的LC/MS分析方法,将代谢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将3组样品聚类区分。并用LC-MS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及在制茶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在鲜叶、揉捻叶、晒青叶之间发现差异代谢物701种,揉捻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16种,晒青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58种,晒青叶与揉捻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48种。比对KEGG与MWDB数据库分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多酚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利用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鲜叶组、揉捻叶组与晒青叶组进行区分,证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晒青毛茶在加工过程中内含代谢物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的晒青毛茶品质形成关键代谢物,可为晒青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紫叶生菜花青素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紫叶生菜花青素的积累特点及其氧化还原能力,以国内外10种紫叶生菜为试材,测定不同紫叶生菜品种的花青素含量和DPPH·的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总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紫叶生菜品种叶片颜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花青素含量最高的品种是S55,总抗氧化能力最高的品种是S44,总还原能力最高的品种是S55;总体来说花青素含量较高的紫叶生菜品种抗氧化还原能力较强。综合评价表明,品种S55表现出较强的DPPH·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18.
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层析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茶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以茶树紫色芽叶为原料,通过提取、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再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种花青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花青素粗提物在465~550 nm波长范围内有花青素特有的吸收峰,可以初步确定花青素粗提物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粗提物在浓盐酸中显粉红色,且其在KI·I_2试剂的作用下不产生棕色沉淀,表明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青素粗提物中,而且其中不含有咖啡碱。显色鉴定结果表明,柱层析出的F8含有花青素。显色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薄层层析出的C2为花青素组分。以紫芽茶为原料,采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花青素,并通过石油醚脱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所得花青素产率为6.44%。[结论]该研究对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红紫芽茶树中花青素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比较分析‘紫鹃’茶树同一时期不同发育程度的紫叶与绿叶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表明,‘紫鹃’茶树绿叶和紫叶差异表达蛋白共鉴定出798个,其中在紫叶中上调蛋白有533个,下调蛋白有265个。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以下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占14.7%)、糖代谢(5.1%)、转录调控(18.5%)、蛋白质合成(11.4%)、细胞结构蛋白(6.9%)、信号转导(6.9%)、氨基酸代谢(3.8%)、花青素代谢(3.6%)、抗氧化胁迫(3.5%)、脂代谢(3.5%)和呼吸作用(0.4%)等。‘紫鹃’茶树紫叶中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低可能与花青苷大量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高效快速的紫色叶用莴苣花青素含量检测方法。【方法】以4个紫色叶用莴苣品种为试材,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色差仪分别测定其花青素含量和色差指标,并对6个色差指标与花青素含量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品种Z14中花青素含量最高,Z38最低;叶片色差指标中除h以外,L、a、b、C、H均能反映花青素含量变化;以5个色差指标值分别与花青素含量建立回归方程,其中H与花青素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最大,为0.806。【结论】成功建立依赖色差仪测定色差指标快速测定紫色叶用莴苣中花青素含量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