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生态环境的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引起大豆品种化学成分变化的重要外因。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地理位置适合大豆脂肪的形成和积累,东北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较高,东北地区为大豆高脂肪生态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气候生态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大豆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生态条件复杂。大豆均分布、生育、产量与温度、光照等气候生态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防御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大豆气候区划,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品种和采用栽培措施,实现大豆增产稳收,特进行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3.
东北春大豆熟期组的划分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春大豆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品种生育期特性是最主要的生态特性。美国建立的大豆熟期组制度已为全世界采纳。熟期组归类表述了品种最主要的地理生态特性,有利于全世界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流和育种方案设计。本研究搜集了我国东北地区数十年来育种或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地方和育成的共计361份品种,于2012-2014年在东北大豆不同气候生态区的9个试验点,以美国和国内已明确MG000~MGⅢ熟期组的品种为标准,进行东北地区品种熟期划分的研究。鉴定方法为先根据标准品种相邻熟期组生育日数平均值的1/2为界,划定不同熟期组在该环境的范围,初步划定各品种的熟期组归属,然后统计各品种在不同环境的熟期组归属次数,结合考虑该品种适应的生态条件,最终确定其熟期组归属。本研究认为东北地区早春土壤墒情较好,播种后种子开始吸水萌动,而完全成熟则在完熟期(R8时期),大豆的全生育期应为从播种到R8时期的生育日数。获得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试验点/生态亚区各熟期组划分的生育期天数范围和各熟期组鉴定的最佳试验点/生态亚区,具体的说以北安和扎兰屯作为MG000和MG00熟期租适宜的鉴定地点,克山和牡丹江作为MG0和MGⅠ适宜的鉴定地点,铁岭作为MGⅡ和MGⅢ适宜的鉴定地点;(2)361份东北春大豆归入MG000~MGⅢ共6个熟期组;(3)揭示了不同熟期组在东北地区的地域分布,大致上MG000和MG00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北部,MG 0和MG I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南部,MGⅡ主要分布在吉林省,MGⅢ主要分布在辽宁省;(4)提出了一批东北地区各熟期组鉴定的本地区标准品种;(5)提出我国东北地区熟期组鉴定的方法,即先在当地将待鉴定的品种生育期天数与标准品种的表现或者本文所给出的各熟期组在当地的表现进行初步划分,然后按照其熟期组划分结果安排在适宜的鉴定点进行统一鉴定,经比对后确定其熟期组的归属。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春大豆产区,包括北纬32度(江苏可到33度,下同)以南的长江汉水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及云南省的部份地区。本区的地貌极为复杂,气候差异较大,种植制度多样,因而形成了多种生态条件,及其相适应的春大豆品种生态类型。鉴于本区春大豆品种生态特点、生态类型、生态分布及品种区划等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对指导本区春大豆育种和引种工作的研究未见专题报导。本文根据1975—1978年春大豆品种多点联  相似文献   

5.
通过接种我国黄淮海及长江流域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3和SC7,对5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及种粒抗性(包括种粒斑驳抗性及种传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2份大豆品种(SD1112和驻豆11)对SC3和SC7株系表现抗病。对SC3和SC7具有种粒斑驳抗性的材料分别为4和3份,接种两个株系后的大豆品种(系)的平均斑驳率分别为44.98%和49.42%,其中A3、SD1112和SD1108对SC3和SC7株系均具有种粒斑驳抗性。所选大豆品种(系)对SC3和SC7株系的平均种传率分别为1.47%和1.22%,对上述两个株系具有种传抗性的大豆品种(系)分别为19和29份。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豆品种对SC3和SC7株系的种粒抗性,为SMV种粒抗性育种工作拓展了种质抗源。  相似文献   

6.
以27个分属MGI~MGVII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连续3年对云南当前主栽的14个大豆新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进行了鉴定与划分。结果表明:在低纬高原山区气候条件下种植北美标准品种均能成熟。参试品种的生育期组为MGIII~MGV,归属MGIV的品种占71.4%,归属MGV的品种占21.4%,其中能有效判别的生育期组是MGV,归属MGV的品种是滇豆7号、滇豆10号和云大豆11。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不同大豆品种间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RAPD技术对我国东北地区不同生态区的野生大豆和栽培的大豆品种材料进行了种间遗传关系分析.9个引物共扩增出141个片段,其中同源片段6个,特异性片段21个,多态性片段114个,显示出东北地区栽培的大豆品种同具有良好的多态性.通过NTSYS软件对RAPD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到了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所有类型的品种在大约0.45-0.80的距离水平被聚在一起,并于近0.57处分成5簇.其中野大豆01-336居群与栽培种黑农40单独成簇,与其它品种间的亲缘关系最远,其它野生居群及栽培品种交叉排列,分成8簇.同一簇内野大豆居群间的遗传关系较近,与栽培大豆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不同簇间的野生大豆居群亲缘关系较远,隔离性强于簇内野生大豆与栽培种.黑农40与其它栽培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农家品种小金黄11905与白眉103亲缘关系很近,与栽培品种合丰34、抗线3、绥农8亲缘关系相对近;农家品种黄宝珠与元宝金和宝丰7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相似文献   

8.
黄淮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利用7个具有不同毒力公式的大豆疫霉菌株,对黄淮夏大豆产区的96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接种鉴定,96个大豆品种(系)对7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38种反应型,有4种反应型分别与单个抗病基因的反应型一致,有10种反应型与2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有5种反应型与3个已知基因组合的反应型相同,其它反应型为新的类型.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抗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7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a,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b,有1个品种可能含有Rps3c,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Rps7,有一些品种可能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以相似系数0.691聚类,96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及主要类群的分布情况,采用BOX-PCR、IGS PCR-RFLP、16SrDNA PCR-RFLP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自我国东北地区14个地点18个大豆品种的312株大豆根瘤菌及部分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为大豆慢生根瘤菌,以Bradyrhizobiumjaponicum为优势种;在IGS PCR-RFLP 72%和16S rDNA PCR-RFLP 76%相似性水平上,供试菌株可分别被分为6和4个群;在BOX-PCR 90%相似性水平上,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1个群,表明东北地区慢生大豆根瘤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考察各种分析结果发现,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大豆品种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5个大豆品种球蛋白含量的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线性梯度SDS—PAGE方法分析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11个地点的5个大豆品种的7S和11S球蛋白含量。结果分析表明:7S和11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一品种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含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7S和11S球蛋白含量在品种间和地点间差异显著或板显著,地点和品种间互作则不显著;利用11S/7S值可以评价大豆蛋白质营养品质的优劣。5个大豆品种中九农7714和东农42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11.
西藏林芝地区大豆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蓉军 《大豆科学》2000,19(1):90-94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西藏林芝地区及其它生态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和种植大豆品种,我们在前几年的大豆品种观察试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进行了大豆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共有10个。本文通过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对大豆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0个品种在该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基本无病虫害发生,经济性状方面也表现较好,尤其是辽豆9号,鲁豆4号和东农836这三个品种表现最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示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大豆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玉米 ,居第 3位。大豆生产在我省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目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也占有战略位置。一、河北省大豆生产的特点1、春、夏播种植 ,以夏播生产为主。全省 1 4 8个县市均有大豆种植 ,种植形式为春播、夏播并存 ,以夏播生产为主。根据我省各地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及大豆品种类型的要求 ,将全省划分了三个类型区 :春播区 ,包括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全部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地区的深山区 ;春、夏播区 ,包括廊坊、保定北部及沧州的部分县 :夏播区 ,包括春播区、春夏播区以外的冀中、冀中…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春大豆产区,隶属南方大豆区内,包括北纬32度(江苏可到33度。下同)以南的长江汉水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及云南省的部分地区。由于本区的地貌极为复杂,气候差异较大,种植制度多样等诸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生态条件,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春大豆品种生态类型。鉴于本区春大豆品种生态特点、生态类型、生态分布及品种区划等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对指导本区春大豆育种和引种工作的研究未见专题报导。本文根据1975~78年春大豆品种多点联合鉴定试验结果,并参考部分单位的有关试验研究资料,用本区目前推广面积最大、分布地域最广,共同熟知的、有代表性的春大豆中早熟  相似文献   

14.
2005 ~ 2007年分别以3个高脂肪、3个高蛋白和3个普通品种为材料,在吉林省6个生态区种植,分析各地点脂肪、蛋白质含量及蛋脂总量的生态效应以及不同生态条件对不同品质类型大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态区间的大豆脂肪、蛋白质及蛋脂总量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脂肪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后将吉林省中部南北平原区和东部盆地区划分为高脂肪区,中东部低山区和东南部山区为高蛋白区,西部干旱区为非优质区.  相似文献   

15.
我省是黄淮流域夏大豆主产区之一。生态条件适宜,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的大豆籽粒金黄、饱满,品种类型丰富。70年代以来,育种工作者在对地方品种、野生大豆等品种资源的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引种和诱变育种等方法,先后选育推广了40余个大豆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种植方式密度;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周豆11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行距40/50 cm。  相似文献   

17.
生育期是大豆重要的生态性状,为明确东北大豆生育期性状的生态特性,搜集东北地区代表性品种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地区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生育期试验。结果表明:(1)将东北地区按熟期和生态条件划分为4个亚区。第一亚区包括以北安、扎兰屯为代表的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该地区积温偏低,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00、MG 00熟期组;第二亚区包括以克山、佳木斯、牡丹江、长春为代表的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等地,该地区气候适宜,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9月中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三亚区包括以白城、大庆为代表的黑龙江省西南部、吉林省东北部降水量低的地区,播种从4月下旬至5月上旬,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适合MG 0、MGⅠ熟期组;第四亚区包括以铁岭为代表的辽宁省大部分地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初霜),主要适合MGⅡ和MGⅢ熟期组。(2)明确了各熟期组大豆的生态特征。MG 000和MG00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一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其他亚区生育前期、后期略有缩短、提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生长季节。MG 0和MGⅠ熟期组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生态亚区,在当地生长季节内正常成熟,在第一亚区比当地品种晚20~30 d、前期晚7~10 d,在第四生态亚区比当地品种早10~20 d、前期早3~5 d,不适合在这些地区种植。MGⅡ、MGⅢ熟期组仅在第四生态亚区正常成熟,部分品种可以在第二、三生态亚区成熟,生育前期在第二、三亚区比当地品种晚约10 d、在第一亚区晚约20 d。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丹  孟军  吴秋峰 《大豆科学》2019,38(3):399-406
为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结构优化、发展大豆种植业,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温度、降水、日照,建立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黑龙江省32个气象站点1998-2018年逐日气候数据及大豆全育期内的观测资料,计算大豆种植气候适宜度。基于计算结果及K-means算法将全省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其中北部高寒地区的温度适宜度偏低(低于0.30),大豆种植宜选取耐寒性强、发育期短的大豆品种;中、南部地区各项气候适宜度均高于省内均值,气候条件基本满足大豆生长发育所需,适宜发展大豆种植业。最终基于区划结果及区域气候特征,对各区域大豆种植品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楚雄州复杂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选育和引进适合楚雄州特殊生态条件的玉米新品种,为了对2008年楚雄州自育品种和引进新品种进行综合性状比较,准确掌握新品种的特性,特别是产量性状、抗病性、抗逆性,结果表明10个参试品种中,8个较对照增产,其中6(CSB-7、CSB-8、CSB-9、CSB-1、CSB-5和CSB-3)比对照增产达显著水平,CSB-4、CSB-6比会单4号增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核心种质代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病是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这种病害最好的防治措施就是培育抗性品种.然而,中国大多数大豆育成品种都不抗SCN3.为了有效的研究和利用中国的大豆抗胞囊线虫种质资源,将64份中国小黑豆品种(包括鉴别寄主)对现有的1、2、3、4、5、7、14号7个大豆胞囊线虫(Hererodera glycines)生理小种进行了抗性鉴定,应用SPSS统计系统软件将供试品种的抗病基因进行分类;同时调查了在田间根部感染SCN3的胞囊数量.结果表明:在相似距离为0.52时,将供试64个品种按含有抗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基因差异,可以划分为7大类.在田间连续5年(2003~2007)跟踪调查不同大豆根部侵染的胞囊量情况,平均胞囊量为0的有应县小黑豆等共1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07的有哈尔滨小黑豆等共8个品种;平均胞囊量为0.13的有平顶山和茶豆;其它各品种的平均胞囊量均在0.13~6.00之间.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以及各品种的农艺性状,选用等比例取样法构建了由16份种质资源组成的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抗SCN3初选核心种质的建立,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抗性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SCN3复杂抗性遗传变异规律和发掘新基因提供了合理的样本,同时将有助于加速抗病育种的进程,满足生产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