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研究猪苓菌已有30多年,经过多年的试验栽培,逐渐发现了其发育规律以及与其他菌类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猪苓的真正营养、化学关系,并且试验成功省工、投资少、操作简便、产量高、见效快、收益大的半野生栽培方法,逐渐取代传统单一依靠野生采挖而且繁琐的种植方法。本文进一步阐述猪苓的生理特性,介绍栽培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更加规范科学管理,对猪苓野生资源的保护作用也可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北小陇山林缘区野生猪苓资源较丰富,人工栽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在海拔1 200~1 600 m林缘区平坦地或台地阴湿区,早春或秋季播种,利用7~10年树龄的青冈等树种作菌材、小陇山野生蜜环菌为菌源、鲜猪苓菌核(灰苓为主)作种,采取集中连片双层带状栽培,深层增氧、加湿,改善深层环境条件,科学管理,适期收获等措施,较传统穴播栽培产量提高3.8倍,大幅度提高了该区域猪苓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猪苓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通过深层增氧加湿和自然供养供湿及与单、双层菌材不同排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寻找猪苓高产栽培技术因子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以菌材双层排列与深层增氧加湿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最佳,并在不同因素不同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猪苓栽培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猪苓资源濒临枯竭,发展人工栽培前景广阔。简要阐述了猪苓的栽培研究概况,并对我国人工栽培猪苓的几种模式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衣民 《农技服务》1994,(8):18-19
<正> 近几年来,野生猪苓无节制采挖,资源遭到破坏.产量逐年减少.制药用量又逐年增大,价格陡升。而目前人工栽培仅是开始,数量极其有限,还无法弥补野生的不足,供不应求已成定局、野生猪苓家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6.
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的共生关系一直是猪苓人工栽培和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近来的研究,主要综述了猪苓的人工栽培应用以及猪苓与蜜环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猪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我国分布较广的药用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菌丝的培养特性和猪苓菌与伴生菌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等研究进展,其生长发育过程经过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等阶段,伴生菌和碳源是影响猪苓菌核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固体培养中,25℃、黑暗和中性偏酸的条件适合菌丝的生长。蜜环菌和猪苓菌为复杂的共生关系。可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猪苓的栽培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深入汉中市猪苓人工栽培集中产区留坝马道镇、略阳县五龙洞镇、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开展了猪苓人工高效栽培技术调查,从猪苓栽培的场地选择、苓种选择、菌材与蜜环菌的准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方面对汉中市猪苓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充分发挥猪苓资源优势,开发猪苓的自然生态立体栽培体系,提高猪苓生产的种植效益和经济收益。方法:在森林中地下栽培蜜环菌伴生猪苓,地表种植党参,建立空林木,地表党参、地下蜜环菌伴生猪苓的生产体系,同时收获林木果实、党参药材、猪苓药用菌。结果:采用这种生产模式,猪苓、党参生产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培性状优良,每亩林地综合经济收益提高15%。结论:采用猪苓、党参套种栽培,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下经济效益最大化,把保护自然生态和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为猪苓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创建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猪苓的用途不断拓展,野生猪苓的资源濒临枯竭,造成猪苓供需矛盾尖锐。为保护野生资源和缓解猪苓供需矛盾,该文根据猪苓生长适宜条件,摸索猪苓栽培技术,为猪苓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保护区开展林下猪苓栽培,发展社区经济,帮助群众致富,能够降低保护区资源保护压力,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同时为社会提供绿色药材资源。保护区利用林区抚育下脚料培育蜜环菌,采用菌种菌材伴栽法林下栽培猪苓取得成功,并在社区推广应用,已被社区群众普遍掌握,促进了社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论述了猪苓的生活习性、蜜环菌培养和猪苓的栽培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猪苓栽培的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温度管理、水分管理、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实用技术,为猪苓栽培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猪苓菌培养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猪苓菌的形态结构、适生条件、营养特性、培养基配方、适生树种及猪苓菌与伴生菌、蜜环菌的相互关系和诱导猪苓菌丝扭结形成菌核的相关因子,以期为猪苓菌的深入研究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猪苓的种质资源,为其大面积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秦巴山区3种猪苓营养菌丝。[结果]结果表明,在温度25~28℃、pH值自然的条件下,用CPDA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培养,不同猪苓菌核均能分离出营养菌丝。[结论]综合不同猪苓菌核分离营养菌丝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菌丝密度和生长势等因素,发现CPDA培养基较适合作为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介绍猪苓栽培的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温度管理、水分管理、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实用技术,为猪苓栽培的田间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猪苓属多孔菌 科真菌药 物,具有 利水、渗 湿作用。 广泛用于 医药和高 级化妆品, 市场缺口 很大。传 统的栽培 方法是采挖野生小猪苓,栽培4~5年才出成品,每平方米可产猪苓4公斤~5公斤。本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长白山区野生猪苓的系统研究,从栽培场地的选择、种核选取、栽培方法、栽后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提出了适宜长白山区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的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年的实验示范,采用菌种栽培猪苓,具有投资少、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广、栽培季节长等优点,一般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6个月后菌核有板栗大小,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其地下的菌核干燥后是常用的中草药。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而猪苓多糖不但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对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有一定疗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使得市场对猪苓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而人工伴栽的猪苓与野生猪苓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半野生伴栽方法生产猪苓事在必行,市场行情看好。林地猪苓伴栽技术是在海拔800~1 000 m的林中进行,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既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又将疏伐和间伐的林木及枯枝落叶就地充分利用,与农时不争劳力、与粮食不争农田,并提高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栽培猪苓,是利国、利民、利己造福社会的朝阳项目。  相似文献   

20.
根据猪苓的生长习性,结合山西省山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采用阔叶乔木树根伴栽法、林下菌材伴栽法、蜜环菌材伴栽猪苓菌核法等栽培方法,对山西省山区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所产苓核个大结实,色泽乌黑光亮,具有良好的栽培性状,实现了林下闲置林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