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25块不同类型双晚秀水52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在各经济性状中有效穗对产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通过对高产群体经济性状特征分析,得出双晚秀水52产量在8 250kg/hm2以上主要性状95%置信区间为:株高91.34~94.70cm,穗长14.17~14.51cm,有效穗409.05~424.6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86.70~91.81粒,结实率89.46%~92.29%,千粒重25.38~25.67g,预估产量8 481.5~8 735.9kg/hm2。通过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三性状与产量相关的线性回归方程。当有效穗416.85万穗/hm2、穗总粒数89.25粒、结实率90.88%时,预估产量为8 608.7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申优693”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中熟晚粳杂交新组合,奉贤区于2005年引进试种,并于2006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该品种适合直播栽培,在本地区全生育期156d左右,株高100cm左右,株型适中,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一般每亩有效穗21~23万,每穗总粒数140粒左右,实粒数126粒左右,千粒重25g左右,结实率90%,每亩理论产量690kg。现将其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石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68-69,76
根据试验可知贵池区早稻直播667m2产500kg合理群体结构主要参数:常规品种,667m2播量为4~5.5kg,大田总茎蘖数在(45~50)万,成穗率在55%以上,667m2有效穗在30万左右,每穗实粒数在70~80粒,结实率在85%以上,千粒重在27g左右;杂交组合:667m2播量在2~2.5kg,大田总茎蘖数在(40~45)万左右,成穗率在50%以上,667m2有效穗在23万左右,每穗总粒数在110~120,结实率在80%以上,千粒重在27g左右。  相似文献   

4.
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早稻新品系,在稀播条件下,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穗长及千粒重诸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及黑龙港流域旱稻育种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性状中,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株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0、0.38和0.12,达到显著及极显著水平。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及穗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影响程度为穗长>一级枝梗数>株高>株穗数>穗实粒数;穗实粒数同株穗数也呈负相关。单株生产力大的品系是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三者在较高水平上的协调与统一,育种实践上要兼而顾之。在本地区光温条件下,旱稻育种策略为,培育株高及抽穗期适中,提高单株成穗数及单穗实粒数,控制穗子长度,稳定千粒重。其具体指标为,抽穗期8月20~25日,株高100cm左右,穗实粒数不低于100粒,千粒重26g以上,每666.7m~2产量350~400kg。  相似文献   

5.
江南 《农技服务》2006,(9):57-58
该品种由东北农业大学(电话:0453—55190253)培育,是首个能在黑龙江高寒地区安全越冬的冬小麦新品系。其属于强冬性小麦,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长10厘米左右,幼苗匍匐状,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高,根系发达;叶细长,成半直立。穗长方形.长芒.金黄色;小穗数20个左右,穗粒数40粒,粒长圆形,千粒重35克左右,茎秆弹性好,不易倒伏:生育后期耐湿性较强,表现成熟落黄好:穗属多花性,如水肥条件好,穗粒数可达50粒以上.丰产潜力大:抗病性强,在田间未发现任何病害。该品系为中早熟类型.在黑龙江省南部于7月15日左右成熟,东北部7月20日左右成熟。出苗至成熟期约为145天。  相似文献   

6.
水稻机械化插秧亩产700kg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特点。2002年如东县河口镇示范种植500亩,一般亩产650~700kg,比常规手插秧增4.03%,深受农户欢迎。机插水稻“武香99~15”,亩产700kg左右的穗粒结构:每亩穗数19万左右,每穗粒数155粒左右,千粒重24g左右。其栽培技术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主要有直播、机条播和机插等三种模式,本次试验主要对盐粳15号的直播和机插两种高产轻简模式进行了探讨。盐粳15号的直播模式,主要探讨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量对盐粳15号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最适宜的直播时间为6月15日左右,其亩用种量为6 kg/亩,亩有效穗为27万穗/亩,每穗总粒数为10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9 g。盐粳15号的机插模式,盐粳15号的适宜机插密度为30 cm×13 cm,栽插前15~18 d播种,基本苗为7.5万/亩,每亩有效穗21万~22万,千粒重27.9 g,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15粒左右。  相似文献   

8.
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旱稻新品系,在稀播条件下,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其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穗长及千粒重诸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及黑龙港流域旱稻育种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调查性状中,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对单株产量影响显著。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株穗数&;gt;穗实粒数&;gt;千粒重,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0、0.38和0.12,达到显著及极显著水平。株高、株穗数、一级枝梗数、穗实粒数及穗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其影响程度为穗长&;gt;一级枝梗数&;gt;株高&;gt;株穗数&;gt;穗实粒数;穗实粒数同株穗数也呈负相关,单株生产力大的品系是株穗数、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三者在较高水平上的直辖市与统一,育种实践上要兼而顾之,在本地区光湿条件下,旱稻育种策略为,培育株高及抽穗期适中,提高单株成穗数及单穗实粒数,控制穗子长度。稳定千粒重,其具体指标为,抽穗期8月20-25日,株高100cm左右,穗实粒数不低于100粒,千粒重26g以上,每666.7m^2产量350-400kg。  相似文献   

9.
王孔俭  邓飞  朱浩 《浙江农业科学》2014,1(10):1520-1523
对2005-2013年浙江省早稻联合品种试验高产组194个参试品种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早籼品种产量的提升可通过在保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高千粒重的品系,同时适当地增加株高来实现。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产量水平达7 425 kg·hm-2的5个性状95%的置信区间,每穗总粒数为1306~1429粒,穗实粒数为1057~1150粒,千粒重为262~278 g,有效穗为2760万~2985万·hm-2,株高为859~912 cm。  相似文献   

10.
稻谷 1 凤稻14号 选(引)育单位:大理州农科所;编号:滇粳57号 特征特性:属粳型品种,株高90cm左右,耐肥抗倒,分蘖力强,剑叶直立,成熟时为叶下禾,株型好。最高亩茎蘖数50~60万,亩有效穗38~44万,成穗率75%左右。穗长17~20cm,每穗总粒数90~100粒,每穗实粒数75~80粒,结实率80%左右。着粒密度55粒/10cm,穗重1.7~2.0g。籽粒短卵圆形,颖壳、秆黄色,短顶芒,不易落粒,千粒重24~25g。1999年经云南省农产品质量监督站分析测定:出糙率84.2%,精米率79.0%,整精米率65.8%,长宽比1.73,垩白粒率……  相似文献   

11.
中粳"2034"具有耐高温性强、抗条纹叶枯病的特点。国庆节前可上市,总叶片数13~14张,伸长节间4~5个,株高80cm左右。全生育期120d左右,每667m2有效穗23万左右,每穗总粒数85粒左右、结实率90%~95%,千粒重29~30g,每667m2产量500kg左右。为促进其推广应用,笔者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1998~1999年对小麦新品系远丰898分播期、播量进行田间试验,并在全省范围内时其农艺性状进行大田调查,结果表明该品系千粒重、株高等性状的稳定性好,当产量在258.3~484.9kg,春分蘖在31.6万~73.8万/667m2的情况下,产量仅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当成穗数或千粒重一定时,产量亦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该品系穗粒数对产量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镇稻11是镇江市农科所育成的粳稻新品种,经试验和示范种植表明,70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19~20万/667m2,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93%,千粒重27~28g。该品系具有熟期适中、抗条纹叶枯病、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米质优等特点。栽培要点为培育壮秧,优化群体起点,科学肥水运筹,综合防治病虫草等。  相似文献   

14.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塑盘湿润育秧抛栽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生产中要以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高产田块性状变异分析表明,早籼浙辐203塑盘湿润育秧抛栽单产450kg/667m2以上4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抛植密度(2.62~2.96)7)万/667m2,有效穗(25.71~27.04)万/667m2,每穗总粒数95.99—102.73粒,结实率79.15%~84.88%。性状指标为均值的情况下,预估单产475.4kg/667m2。  相似文献   

15.
桐城市两优培九在中等肥力以上田块种植,产量水平的高低同每穗实粒数的多少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实施两优培九高产栽培策略,是在稳定适宜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总颖花量和结实率,达到大面积平衡高产.单产1085~1250kg/hm2的田块群体是:有效穗260~290万/hm2,每穗总粒数190个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5~27g.  相似文献   

16.
一、优质、高产、多抗中籼稻30152 该品系由Si-Pi681032/UPR103-80杂交育成.其在南京地区5月上旬播种,8月20日前后抽穗,10月初成熟,全生育期145d左右,比汕优63略迟.生长特点:前期发苗快,分蘖力中等,中期生长清秀,后期秆青籽黄,株高120cm,耐肥抗倒,常年总叶片数17张.穗粒结构:一般每亩有效穗1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为16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28g.  相似文献   

17.
一、技术指标 1.目标产量 667米2产量500千克以上。 2.群体结构冬麦早熟品种,667米2有效穗数38万~43万,穗粒数30~33粒,千粒重43~48克,基本苗25万~30万,冬前最高总茎数75万~80万;或667米2有效穗数37万~41万,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1~46克,基本苗22万~25万,冬前最高总茎数70万~75万。  相似文献   

18.
胜泰1号是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超高产抗病新品种, 1999年通过广东省和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并获得国家首届主要农作物优质及专用新品种后补助。揭阳市于1996年早造引进种植。1998年在磐东镇乔西村种植2.67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超过600 kg。1999年晚造磐东镇乔南村连片种植66.7 hm2, 平均每667 m2产量622.8 kg, 超高产田块达697.3 kg。现将其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群体设计   胜泰1号在揭阳市栽培早造全生育期约132天,晚造约122天、属中迟熟早晚兼用型品种。其茎叶形态结构协调合理,根系发达深生,分蘖力中强,耐肥抗倒性好,适于中等肥力以上地区种植,增肥效应明显。穗头长大,着粒密,穗粒结构极佳,主穗总粒数超过500粒,高产潜力极大。 1.1 产量要素的形成   在栽培实践中采取了“中群体高成穗、改大穗高结实”的生长发育模式。插植规格23 cm×20 cm,每667 m2插1.4万科、基本苗6~8万条,最高苗数早造26~28万苗、晚造25~27万苗,收获时有效穗数早造达到19.0~20.0万穗、晚造18.5~19.5万穗,平均每穗总粒数早造为150~160粒、晚造为160~170粒,结实率88%~90%,千粒重24~25 g。  相似文献   

19.
栽培条件对肥地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450kg/hm^2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穗数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总茎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多。播量多穗粒数少。千粒重低。9月24日、10月3日、10月13日播种,产量最高的播量分别为82.5、105.0、142.5kg/hm^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总茎数和穗数随着行距的增加逐渐减少,穗粒数和穗粒重则逐渐增多。行距10.0~26.7cm的产量最高。总茎数和总穗数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穗粒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尿素450ks/hm^2的产量最高,平均7211kg/hm^2。[结论]试验中,以尿素360kg/hm^2增产效果最佳。磷肥用量、基本苗、行距、品种对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95-16系江苏武进县运村良种场育成的粳稻新品系。1997年我市试种平均亩产量6588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0%左右,达极显著水准。有望成为我市中粳稻主推品种。1主要特征特性95-16全生育期平均149d,株高98cm,株型紧凑、叶挺,后期转色好,秆青籽黄。分蘖力中等,穗子大,千粒重高,抗病性好。基秆粗壮,抗倒伏,易脱粒。米质外观较好。产量结构合理:平均1hm2有效穗305.1万,穗长15.5cm,每穗总粒数123.69粒,实粒数116.57粒,千粒重28.03g。2栽培要点①适时播栽,培育带蘖壮秧。②合理密植,采取宽行窄株移栽,一般栽足基本苗8~1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