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阴县五坪村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建设5年来,通过推广轻简高效、节本省力化生产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和比较效益,稳定了蚕桑生产规模。文章介绍了五坪蚕桑示范基地的发展概况,总结了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并对示范基地建设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默铧 《北方蚕业》2007,28(3):5-5
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机遇,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2006年12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在石泉隆重挂牌,标志着以“大学专家 地方政府 龙头企业 农户”的和谐共建蚕桑新天地的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模式正式建立,必将推动陕南蚕桑产业的突破发展,进而带动陕西乃至北方地区蚕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再铸蚕桑示范基地之辉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原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于1986-2001年建立的石泉蚕桑科学试验示范基地,历经风雨和彩虹,4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奋战基层,地方政府鼎立协作,先后完成…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安康市汉滨区刘营村蚕桑示范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刘营村通过建立科研试验基地、组建蚕桑合作社、培育基地业主、饲养种蚕、推广新机具五种做法带动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根据长兴县蚕桑生产基地、产业特色及生产需求,积极在示范基地内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工作,促进了我县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1蚕桑生产概况受太湖图影度假区与新农村建设影响,2015年全县桑园面积1367 hm~2,同比减少2.4%;全年饲养蚕种20268张,同比减少1532张,减7%;张种单产51.5 kg,同比提高0.5%;蚕茧产量1050 t,同比减6%。受茧  相似文献   

5.
<正> 1986年,陕西省蚕桑研究所与石泉县人民政府联合在石泉县池河区建立了蚕桑专业科学实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以池河区三乡一镇44个村为示范区,八年来,通过研究、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当地蚕桑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石泉县1993年蚕茧产量达到200万kg,农民人均纯收入580  相似文献   

6.
<正> 1986年我们在石泉县池河区建立蚕桑科学实验基地。三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蚕农科学文化素质,推广蚕桑新技术。新品种、新药剂等措施,使池河区蚕茧产量,三年迈了三大步,并影响幅射到全县。基地建立前的1985年,全区总产108885公斤,张产28.5公斤,亩产34.67公斤。  相似文献   

7.
在调研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蚕桑茧丝绸行情基础上,立足规模化高效蚕桑发展新定位,通过彰显蚕桑绿色生态效能、研发蚕桑智能技术与装备、建设标准化蚕桑示范基地、实施蚕桑多元化复合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探讨蚕桑产业规模化高效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现代蚕桑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8.
<正> 蚕桑技术推广工作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我们的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在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新情况下,怎样开展推广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掌握蚕桑科学技术发展情报,及时为生产提供新技术、新工艺。作为蚕桑技术推广工作者来说,要及时搜集、积累蚕桑科技情报,根据本地情况进行研究,有目的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加以改进、组装配套,进行试验推广。这样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试验,而且可在前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向更高层发展。搜集、积累资料既要有重点,同时注视面要适当宽些。通过搜集与积累资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大有裨益。二、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原则,普及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可行性,提出要充分认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战略意义,加大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的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发适销对路的蚕桑新产品,加快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大姚县实施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大姚县蚕桑生产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大姚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团队成员从桑园管理、消毒防病、科学饲养、省力化养蚕器械推广应用到入户服务零距离指导蚕农,实现了示范园区蚕桑生产高产高效,带动了全县蚕桑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科技人员和蚕农的蚕桑生产管理及生产技术水平。高产高效养蚕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大姚县蚕桑生产的发展,2010—2015年桑园面积以年均394.2 hm~2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14.47%;蚕种饲养量以年均4 702.3盒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25.55%;蚕茧产值以年均803.83万元的速度递增,年均增幅为50.94%。全县的桑、蚕良种推广率达95%以上,小蚕共育率达99%,统一消毒防病率达99%,纸板方格蔟普及率达74%。  相似文献   

11.
农业结构调整与传统蚕丝业的振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桑西移”是我国蚕丝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城市工业化已经使东部蚕区急剧萎缩和衰老,而人为措施使西部蚕区出现徒长和缺钙症。只有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东部地区的蚕业产业化,依托精品基地,挖掘潜力,才能保持东部蚕区的可持续发展。西部蚕区要借鉴东部经验,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方法,高起点建设蚕桑基地,切忌盲目发展,积极开发蚕丝业高新技术,实现东西部蚕区的合理布局和强强联合,共同振兴我国传统的蚕丝产业。  相似文献   

12.
浅论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了蚕业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蚕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雄蚕品种产业化、实施蚕业精品工程、名牌战略和开展现代蚕业园区建设等内容,而加快蚕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突破传统技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发展新蚕区的起伏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建国以来发展新蚕区历程的回顾,总结出历史上曾有过新蚕区发展的3次大起伏,同时分析了每次起伏发生的原因以及从中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是蚕桑绢丝产业的延伸与拓展。全文以新的思路与理念讨论了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技术及该学科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将蚕桑产业相关的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目的;从蚕桑资源的加工特性、功能评价、多功能品种选育、原料标准化生产、加工工艺优化等方面系统构建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学科和技术体系;从桑枝、蚕蛹、蚕沙等大宗资源入手,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并开拓蚕桑资源的生态和文化功能,实现蚕桑资源的全方位开发,打造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新产业。  相似文献   

15.
加快蚕业产业化的步伐已经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农科教相结合加速推进了现代蚕业园区建设;加速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辐射;提高了蚕业科技推广的到位率,加速实现了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能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紧密结合的优势,提高厂蚕区蚕农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蚕桑科技户和养蚕示范大户,促进了高效蚕业的发展和蚕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以农科教相结合为手段。走产,学,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初步实现蚕业产业化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项主要途径。海宁市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试点实践和调查,并就提出该课题的依据,可能性,典型蚕户的经营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优缺点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7.
桑树良种化与蚕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一乐 《蚕业科学》2003,29(1):7-13
桑树品种是蚕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优良桑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桑叶产量、改善桑叶品质、增强桑树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 ,进而对增加蚕茧产量 ,提高茧质、种质、丝质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蚕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我国桑树良种化进程 ,促进蚕桑生产朝“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蚕茧生产成本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近 2 0年来我国蚕业生产发展与蚕茧生产成本及蚕农收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近 2 0年来我国蚕茧生产成本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蚕茧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的比例大于物质费用的比例 ;与其它竞争作物相比 ,蚕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比较效益较低。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 ,降低蚕茧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对于提高蚕农收益 ,促进蚕丝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蚕桑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琴  张琦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11,37(4):719-724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蚕桑生产函数,对我国1991-2009年的蚕桑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蚕桑生产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发种量等因素的作用,并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对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生产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才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和蚕种质量也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认为,今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稳定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东部蚕区主要通过保持桑园面积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西部蚕区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蚕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