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头鱼是我国东南近海张网作业的主要渔获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海洋水产资源结构的变化,龙头鱼资源富增,部分厂家开发出多种龙头鱼调味干品、但因原料水分含量高,以致烘干时间长、能耗高。随着龙头鱼产量的逐年上升,快速制干,是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1材料与方法1.1龙头鱼 市购新鲜原料.条长20~25cm。1.2仪器设备 酸度计PHB—1离心机LXJ—Ⅱ高速组织捣碎机XK电热鼓风干燥箱CS101—A1.3肌肉持水性 原料鱼去头及内脏,洗净后经高速组织捣碎机打浆60秒.加入试验试剂混匀后放置一刻钟,离心…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生产美味鱼片的原料鱼——马面纯等产量的急剧下降,水产行业的人们都在寻找新的原料。浙江水产学院食品工程系、水产食品研究所大做龙头鱼文章,并初见成效,已研制成功的龙头鱼系列干品很受市场和生产单位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陈新新 《海洋渔业》2000,22(3):113-115
研究了以龙头鱼为原料生产龙头鱼鱼片的加工工艺,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渔业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战后三十多年来,世界总人口增长将近1倍,达45亿。平均年增长率接近2%,这期间粮食生产也以略高于2%的平均年增长率在增长。渔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此数,三十年间约增长2.6倍,达7,200万吨(1978)。我国的渔业三十年间增长8.6倍,达430万吨(1979),超过了其他农产品的增长速度。三十年来,世界鱼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发的结果。例如,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对秘鲁鳀鱼资源开发,15年间就使东南太平洋的鱼产量从60万吨急升至1,400力吨;1948~1978年卅年间,对狭鳕、鲐鱼等资源的开发,使北  相似文献   

5.
龙头鱼(Harpodonnebereus),主要分布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以我国东南沿海近岸线及河口底部最为常见,是近海张网作业的主要渔获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海洋水产资源结构的变化,龙头鱼资源富增,因此国内部分厂家开发出多种龙头鱼调味干品的生产工艺,但因原料水分含量高,以致烘干时间长、能耗高,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随着龙头鱼产量的逐年上升,如何快速、及时地完成制干,是一项既符合经济效益.又能合理利用资源的海洋渔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一、材料与方法1龙头鱼:市购新鲜原料,条长2(:L-25c。2主要仪器设备:酸度计pHB-l,离…  相似文献   

6.
进行斑点叉尾鮰聚缩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浓度为200mg/l甲醛(化学纯)浸泡30min,病鱼身上的聚缩虫杀灭率只有55%;而当病鱼先用浓度为200mg/l甲醛浸泡15min后,按20mg/l浓度添加高锰酸钾,再浸泡15min后,聚缩虫杀灭率达80%,经治疗后的病鱼平均存活率达82%。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龙头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4月~2009年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所捕获的渔获样品,对龙头鱼进行食性及其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属肉食性鱼类,且存在严重的同类相食现象。龙头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4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六丝矛尾虾虎鱼等。其中,春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矛尾虾虎鱼、细螯虾、龙头鱼等;夏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中国毛虾、七星鱼等;秋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细条天竺鲷等;冬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鱼、带鱼、龙头鱼等。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樱虾类、磷虾类、长尾类为其次要饵料类群。龙头鱼全年摄食率为47.26%,平均饱满系数为35.43‰,龙头鱼胃平均饱满系数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9月南海北部龙头鱼刺网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龙头鱼的体长、体重组成分布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龙头鱼体长组成基本呈现正态分布,优势体长组为200 ~210 mm和210 ~220mm;体重组成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优势体重组为75 ~ 100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7 L2.2026.本文还对该刺网的捕捞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该网捕获的龙头鱼体长范围为166 ~252 mm,最适体长为210 mm,并由此计算出龙头鱼刺网的最适网目尺寸和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36 mm和33 mm.笔者经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后建议龙头鱼刺网的网目尺寸应在最适网目尺寸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大,并希望尽快制定南海区龙头鱼的开捕规格,以促进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波膨化龙头鱼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头鱼是一种小型低值鱼类,俗名虾潺、豆腐鱼等。由于含水量高,不易贮运,多加工成盐干品,俗称"龙头鮳"。目前,龙头鱼的加工产品多用食用油烤成香酥鱼,龙头鱼柳即是龙头鱼经剖晒处理后,以真空低温油炸脱油工艺处理,使其酥脆、呈金黄色,再以五香液浸渍入味,但含油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在无补充水源、条件相当的4口静水鱼塘主养奥尼鱼,混养滤食性鱼,探索不同养殖类型的养殖效果。试验表明,总放养密度15000尾/hm^2、奥尼鱼与滤食性鱼比例为50%:50%时,溶氧量最高,达7.08mg/L但产鱼量及养殖效益较低,单造鱼产量10275kg/hm^2,利润25185元/hm^2;总放养密度17100尾/hm^2、奥尼鱼与滤食鱼比例为70%:30%时,池塘溶解氧较低,仅4.27mg/L产鱼量及利润较高,单造鱼产量达13680kg/hm^2,利润35790元/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龙头鱼流刺网的渔获种类并对网目捕获机理进行初步研究,2012年9月在南海北部珠海近海渔场进行了调查,对全部渔获种类进行分类鉴定,并根据相对体围的渔获量变化曲线探讨了网目捕获机理。结果显示:龙头鱼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杜氏叫姑鱼(Johniusdus sumier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和鳓(Ilisha elongata);渔获的龙头鱼相对体围值在0.8~1.2内的占绝大多数;当龙头鱼的相对体围值为1.0时,渔获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变化,传统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产量不断下降,已形不成渔汛,而龙头鱼、小梅鱼、鳀鱼等小型鱼类由于天敌减少、繁殖能力强、世代更新快、数量大、分布广,产量不断上升,已成为水产加工利用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以小梅鱼为主要原料,通过调味、烘烤等加工工艺,研制烤香鱼的加工工艺,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加工工工艺流程烤香鱼加工工艺如图1所示。二、操作要点1、原料鱼接收:采用小梅鱼作为加工原料,最好利用新鲜的原料制作,冰冻梅鱼要求原料新鲜,冻藏温度稳定,不能腐败变质。要求梅鱼大小规…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乐清市主要鲜活水产品甲醛残留量及评价其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本文分析了乐清市居民消费的9种(238批次)主要水产品蛤蜊(Mactra chinensis)、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牡蛎(Oystrea rivulari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蛄(Oratosquilla amikdo)、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鲫鱼(Carassius aur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甲醛残留量,结合问卷调查资料,计算甲醛膳食暴露水平及其安全限值(MOS)以评价甲醛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结果表明9种水产品甲醛残留量的最小值、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未检出)、18.51和351.75 mg/kg,不同品种的水产品甲醛残留量差异显著,青蟹和鲫鱼较低,而虾蛄和龙头鱼最高,尤其是龙头鱼的甲醛残留量最高,达351.75 mg/kg。甲醛膳食急性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青蟹风险最低(MOS值154.3),龙头鱼风险最高(MOS值2.5),而慢性风险评估的结果提示蛤蜊最低(MOS值753.3),龙头鱼最高(MOS值11.8)。由此可知乐清市主要水产品残留的甲醛,其急性或慢性膳食暴露风险是可接受的,但个别鱼种甲醛残留量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建议消费者短时间不宜大量食用。  相似文献   

14.
杂交黄颡鱼是优质的养殖新品种,深受养殖户青睐,但由于该品种体小嫩弱、发病率高、成活率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2020年对杂交黄颡鱼池塘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分级养殖、池塘轮养和分批上市等措施,夏花成活率达70.8%,成鱼成活率达81.4%,亩均杂交黄颡鱼产量最高达2723.4 kg.  相似文献   

15.
国外简讯     
《水产科技情报》2001,(6):286-286
日本利用鱼粉开发生产鱼酱油  日本已利用鱼粉开发生产鱼酱油。鱼酱油芳香鲜美 ,含盐量低(1 .5 4% ) ,无三甲胺等鱼臭成分 ,其中鲜味成分谷氨酸达 0 .95 % ,含有多量赖氨酸等 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总氨基酸量达 5 .4% ,还含有鱼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牛磺酸 (72 mg/1 0 0ml)、钙 (79mg/1 0 0 ml) ,是营养保健酱油。所用原料是用全鱼加工的鱼粉 ,经蒸煮、压榨、脱水、脱脂 ,将固形物干燥成粒状 ,不加抗氧化剂。鱼粉中含粗蛋白 68.1 %、粗脂肪 9.1 %、灰分1 3 .3 %。鱼酱油生产过程是先制作鱼曲 ,再发酵熟化。1 .制鱼曲  取蒸煮鱼粉、碾碎的小…  相似文献   

16.
龙头鱼中甲醛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俗称狗母鱼、虾潺、龙头鲓、豆腐鱼、细血、狗奶。鱼体长而侧扁,为中小型海产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海区。由于龙头鱼在自身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较高含量甲  相似文献   

17.
鲜炸美味罗非鱼罐头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艺流程原料验收~原料处理~盐渍~油炸~装罐~加调味液~真空封罐一杀菌~冷却~保温试验一包装~成口PUO=、操作要点1.原料验收:门)采用新鲜或冷冻良好的罗非鱼,不得采用二级鲜度以下的变质鱼。(2)原料鱼条重100克以上。2.原料处理:门)鲜鱼以清水洗净,冻鱼以自来水鲜冻,解冻至鱼体分开或半冻状态即可。门)除去鱼头、尾、结和内脏,刮净鱼鳞。(3)用流水洗净鱼体表面粘液和杂质,洗净腹腔内血污、内脏和黑膜。水温不超过25C。(4)大条鱼按罐型要求切成适当大小的鱼块。(5)处理过程中,应将变质和机械损伤等不合…  相似文献   

18.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的急性毒性及组织残留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erenscki,体重75~95g)暂养于室内玻璃水族箱内7d后进行实验。所用达氟沙星(Danofloxacin)纯度为99.5%。分别以剂量800、l040、1352、1757.60、2284.88和2970.34mg/(kg体重)对施氏鲟进行口灌,以400、440、484、532.4、585.6和644.2mg,/(k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达氟沙星水溶液,给药后连续10d观察实验鱼的行为及死亡情况。用改进的寇氏法计算得出施氏鲟腹腔注射达氟沙星的LD50为429.47mg/(kg体重),LD50的95%可信限为425.22~433.66mg/(kg体重)。口灌达氟沙星LD50为l502.10mg/(kg体重),95%可信区间范围为1307.89~1738.60mg/(k体重)。对染毒死亡鱼及对照组实验鱼分别进行组织切片,并分别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索状结构消失,肝组织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肿胀,有些肝细胞失去正常的多角形形状,细胞核肿胀变形;窦状隙腔变窄,其中的红细胞形状也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染毒死亡鱼的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显示,肝细胞内充满脂滴,肝细胞核萎缩、消失,线粒体脊断裂,线粒体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疏松有断裂,滑面内质网数量明显减少,溶酶体破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体重)剂量连续4次口灌给药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血浆、肝脏、肾脏、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药物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全身组织均有分布,用药第9天后达氟沙星在施氏鲟体内消除速度很快,各组织药物水平均在最低检测限以下,其中肌肉和鳃在第6天就可降到0.005μg/(g组织)以下,肝脏和肾脏在第9天、血浆在第7天均检测不到,检测发现肝脏、肾脏中的药物水平远远高于血浆、肌肉和鳃组织中的血药水平。建议肝脏和肾脏可作为达氟沙星的残留检测的指示组织。  相似文献   

19.
(1) 60mm的真鲷种苗的尾、腹鳍切除鱼的试验时间分别为105日和253日,80mm的腹鳍、胸鳍切除鱼为375日。 (2)60—80mm种苗因鳍切除导致的死亡率不超过10%。 (3)鳍切除鱼饲育中的成长超过放流于天然海域的腹鳍切除鱼。平均尾叉长65—67mm的种苗经253日饲育后达131mm,81—84mm的种苗375日后达174—184mm。 (4)尾叉长和无切除腹鳍软条长、棘条长、尾鳍上叶长和胸鳍长的关系可以用直线回归式表示。 (5)65mm种苗的腹鳍在253日后的再生率达0.74—0.78,67mm的尾鳍105日后达0.94,84mm的腹鳍375日为0.77,81mm的胸鳍375日为0.73。 (6)切除腹鳍的再生软条数在4条以下的个体占65%,84mm种苗中占76%。 (7)鳍切除鱼的识别率除67mm种苗的尾鳍切除鱼外,其他标志鱼到试验完毕时均达到100%。据推测标志的有效性也就是在65mm腹鳍切除鱼放流后1年,67mm尾鳍切除鱼2个月,85mm腹鳍切除鱼2—2.5年,81mm胸鳍切除鱼2.5—3年期间内,其识别率都在80%以上。尤其是切除腹鳍的再生软条不足,可以作为永久标志的识别要素。  相似文献   

20.
龙头鱼     
名称龙头鱼学名月。Harpodon neherus(Buchanan-Hamilton)属灯笼鱼目,狗母鱼科,龙头鱼属;俗名豆腐鱼、细鱼、狗吐鱼。该属仅有这一种。分布龙头鱼是温、热带性鱼类,广泛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