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水盆景的植物配植,主要是为了突出特定的艺术氛围,以体现山势整体的和谐为标准,比例也可适度夸张,求得其内在神韵。如殷子敏的“丛林狮吼”,这件作品栽植较多的木本虎刺,以突出特定的丛林景观,如以比例关系推敲,尚不附合要求,但神韵在其“狮吼”二字,因而植配只作为对主体的一种烘托,无损于艺术内蕴的表现。盆景的植物配植贯穿于整个艺术构思之中。一件成功的作品能使人联想到广阔的自然,其原因不完全在于合理的构图和美的景题,其中植  相似文献   

2.
雷柏阳先生在贵刊1996年第6期《关于盆景的“意境”和鉴赏标准》一文中,几乎把盆景艺术在创作过程与欣赏活动中的意境全否认了;把近几年国内各名家所创作的具有意境美的作品,简单化地看成是以题名取胜而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盆景的题名,是中国盆景的特色和组成部份。题名的深入浅出、意蕴含蓄,体现出创作者的文化艺术修养。作者借助题名来传达作品的内容,概括景观特色,深化意境,使欣赏者顾名思义,顺藤摸瓜,如揭帘幕,见题名而省悟到寓托在景物中的内在意象。如《骄杨颂》,创作者心有成竹,借物寓情,立意塑造了一株轻扬向上、绿染重霄九的珍珠黄杨的英姿飒爽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上海殷老的盆景佳作《丛林狮吼》是失却比例,即指它不符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画理。其实,品评者忘记了盆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所谓“比例”,应该是艺术中的比例,实际上是相应的对象形式和人的心理体验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5.
许多盆景理论书上说,创作盆景必须做到“立意在先”。意思是在动手制作之前,先打腹稿,进行艺术构思,确定表现什么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制作时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不仅有画意,还有诗情、意境。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在常熟紫园盆景艺术公司的盆景基地,发现龟甲冬青小树苗上结了许多美丽的小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是这种小树培植在一般的盆里,只具有盆栽的自然美而没有艺术美。于是我从教学和艺术理论研究出发,构思创作了一盆“丛林式”盆景,题名《金色年华》(见上图)。作品完成后,请常熟著名的盆景老艺人李三男,盆景艺术家傅翔云、吉佩龙和盆景摄影家周原以及学生们观赏,大家都说比原来种在普通盆里要好看多了。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举办的1992年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如皋绿园小字辈共同创作的盆景作品《大地回春》以其独特的意境,娴熟的艺术造型,夺得本届大会精品一等奖的桂冠。《大地回春》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祖国大地生机蓬勃的气象。这个作品既不囿于传统流派的创作规范,也不拘泥于单一的品类盆景造型,而是将丛林式、水石类、水旱雕塑型巧妙地熔于一体的综合性造型艺术,力求以独具风貌的树石,精致典雅的配件,表现出气韵深邃的自然景观。为了  相似文献   

8.
一位朋友参观过福建泉州市盆景艺术家陈汉农家中精致的屋顶盆景园后,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平时我在市场上所看到的盆景,大多注重对形式的追求而忽略对意境的营造,陈汉农的作品与众不同,他打破传统的盆景束缚,将人工培育成的树种造型与奇石、怪石经过艺术加工,巧妙地穿插为一体,创作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附石式盆景。”近日,笔者也来到他的家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盆景与中国画素来可谓“近亲”,故世人皆称盆景为立体的画。历史上很多盆景精品均出自画家之手。盆景与画的差异,仅为前者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四维空间造型;后者则属无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只不过绘画更加自由和任意,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10.
小桥流水人家水旱盆景的立意常见有三种情形:一是根据诗词意境去选材、造型;二是借鉴绘画表现形式,寻找适合的材料,创作“立体的画”;三是根据既有材料的特点去构思命名。前两者均为先立意后选材、造型,可称“意在笔先”;后者则是“量体裁衣,因材立意”,或叫“意在笔后”。《小桥流水人家》是借用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为题,进行水旱盆景创作的例子,属于“意在笔先”,因意选材。作者以数株大小不一的瓜子黄杨,配上形色古朴的龟纹石,以及茅舍、小桥、樵夫的摆件,精心组合,塑造了“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立体画面。这种利用古诗句进行水旱盆景的创作形式,有似中国宋代的命题画,如以唐人诗句“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万绿丛中一点红”、“深山藏庙寺”等等为题作画即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创作,对水旱盆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新的尝试,拓展和延伸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空间。宋代大文人苏轼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盆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虽然,已经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至今仍然是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以及立体的山水盆景,大都从作品中表现出自然界独特的意境美。山水盆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借景抒情,来引起观赏者心灵上无限的幽思与遐想。山水盆景作品必须具备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2.
在盆景创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做“因材立意”。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树木盆景的立意,即是确定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缺乏主题思想的作品,观之苍白无力,尝之味如嚼蜡,审之如行尸走肉。一提到立意,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立意为先"四字,古往今来各门类的艺术创作无不以此为准则,盆景艺术亦然。但在多年的盆景创作实践中,我感到盆景艺术有其特殊性。文学、美术、音乐创作可按作者既定的主题思想不折不扣地挥洒开去,而盆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树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特性、盆景商品  相似文献   

14.
艺术创作主张“立意在先”。盆景艺术作品由于受到自身材料的限制,比起其它艺术作品来说,其运用这一创作手法的自由度相对要小得多。特别是用下山树桩创作成单体树桩盆景,常常运用“因材施艺”的创作手法。如《丛林深处有人家》原素材枝丫四出,杂乱无序。同行人认为无可取之处,不值得留下。理由是乱七八糟一大蓬。但本人觉得  相似文献   

15.
讲究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盆景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的影响,很重视对意境美的追求。这一点也是中国盆景一个可贵的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好传统。吕坚以创作小型、微型盆景见长。尤其是他的小型盆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盆景讲究意境的特色,创作了不少具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盆景与中国画素来可谓"近亲",故世人皆称盆景为立体的画。历史上很多盆景精品均出自画家之手。盆景与画的差异,仅为前者具有生命现象,属于四维空间造型;后者则属无生命的三维空间造型。从创作上看盆景与画,其构图、立意、造景及意境的表现,有着许多共同遵循的规律,只不过绘画更加自由和任意,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古今盆景名家都十分注重国画的研究和借鉴。明代  相似文献   

17.
格调清新 造诣精湛——简评沈水泉盆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沈水泉先生酷爱盆景艺术,潜心钻研近30年,业余创作的盆景在历届全国及省市级展览上多次获奖。其盆景作品格调之高雅,造诣之精湛,与其为人的低调、虚心好学以及对盆景艺术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是分不开的。其作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展示了杭州盆景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传承了前人的长处,发扬了自我的个性,立意构图讲究意境,造型吊扎错落有序,注重节奏布势,有自然流畅、清新淡雅之长,作者真、善、美之品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盆景创作中(主要指树木盆景)枯荣对比的艺术形式,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之一。这种形式及创作技法,也是从中国古代绘画中汲取借鉴而来的,它与盆景艺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也是比较早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人们在盆景创作中仍普遍在用。其艺术特点是利用素材已有的受自然风霜雨雪磨砺和兽虫践踏而形成的枯干枝部分,巧妙雕刻修饰;也可利用造型中必须去掉的部分活的枝干,依据作品整体构图布局的需要,用作点缀,以枯衬荣,与树木的枝繁叶茂、鲜花硕果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认真观摩了河南漯河席有山先生制作的水旱盆景作品《对节白腊》照片A,现提出以下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研究。该作品采用极为普通的树木、山石为材料,在盆中表现出自然山林的野趣。初看之下,在整体效果上,应该说较好地发挥了水旱盆景的长处;在造型布局上,两边丛林,中间及前方为水面,也合乎  相似文献   

20.
诗贵意境。盆景同样以意为主,以意为导,以境为基础;境以孕情,又缘情造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盆景的立意。历代诗人词客写了大量的山水花木诗词,为盆景创作的立意,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如“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李贺);“三峰一一青如削”(辛弃疾);“莫道秋光无颜色,虚心傲骨耐人看”(咏竹);“为木当作松,松寒不改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